向来以男性为导向的电影产业,其实里面也有很多才华洋溢的女性,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几位杰出的女导演吧!

 

 

首位奥斯卡最佳女导演 凯萨琳毕格罗

你可能不认得她的名字,不过你不会忘记她是首位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的女性。

凯萨琳毕格罗,2010年以《危机倒数 (the hurt locker)》一片,成为首位夺得奥斯卡最佳导演奖的女导演。

凯萨琳崛起是近15年的事,但她早在八十年代就已经在拍片,不同于其他女导演偏向爱情两性类的题材,她的作品主要以动作、战争类型居多,凯萨琳说过:“我不喜欢暴力,但不得不承认,我对暴力非常感兴趣。暴力存在我们生活周遭,是构成这社会的一部份。”凯萨琳的电影虽然看似充满暴力,但有其他非常多成分,是关于爱、希望与救赎。

从女摄影师视角看战争:《一千次晚安》捍卫正义的女性英雄

“我不纵容暴力,我认为电影是种警示,敲响一声有意义的警钟。”

《危机倒数(The Hurt Locker)》电影片头,引述纽约时报记者克里斯.海吉斯(Chris Hedges)写过的一段话:“战斗的冲击是一种瘾,强效而致命!因为战争就是种毒品(The rush of battle is often a potent and lethal addiction, for war is a drug)。”不同于许多的反战电影,用毒瘾的概念来阐述战场上的生死情绪,让观众对战争有了新的视野和思维。

危机倒数之后,凯萨琳继续执导了《00:30凌晨命令》,叙述美国追杀宾拉登事件。她说这是一部深刻的道德影片,她质疑武力使用,质疑以“找寻宾拉登”名义所做的一切事情。

延伸阅读:当政府的暴力正在发生,你还能冷眼旁观吗?

凯萨琳认为电影是非常好的机会,去对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有所评论。“这是一场无法取得胜利的战争”,凯萨琳用胶片,用她拥有的唯一媒介,唯一的机会,去关心她关心的问题。

“如果女人拍电影有什么限制的话,我都会忽略,有两个理由:我不能改变我的性别,我拒绝停止拍片。”

凯萨琳说,性别一点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对自已负责,她认为她与男性导演之间并没有任何差别,都是尽自己所能的表现到最好,试图达到目标,努力拍出一部又一部的好电影。尽管如此,她也曾表示,清楚知道无论在哪个领域,女人的旅途都显得特别遥远艰辛,她也希望有更多女性来执导筒,用属于自己的观点创造更多部好电影。

从电影看女性:永不重返爱情与婚姻:《落跑新娘》与落跑的女性主义者

下一页,从《桃姐》看香港女导演许鞍华的魅力

 

 

和《桃姐》一样谦卑而洪亮的香港之声 许鞍华

“大满贯”:在香港电影界的意思是,同一部电影同时在香港电影金像奖拿下最佳电影、最佳导演、最佳编剧和最佳男、女主角。大满贯的奇迹目前只出现过两次,一部是《女人四十》,另一部是《桃姐》,这两部都出自于她的手,她,是许鞍华。

“太舒服的生活要小心,不能沉迷。”

许鞍华,香港知名女性电影导演、监制、编剧。从英国留学念电影回来,那时候许多人对她有所期待,而后果然不负众望,当了助理三年,升格当导演,第一部电视剧《狮子山下》和电影《疯劫》都佳评如潮,接下来的作品都是叫好叫座,刹那间,她变成最火红的新导演。大家肯定会以为她会变得很有派头,但并没有,她依然故我地过着简朴生活,对于自己的作品,总能找出缺点,把自己的电影数落一番。

她不富有,因为她的片子比较文艺一些,所以常常很难找到投资人,别人都怕投资失败。所以,她的拍片计画可能五部只拍的出一部,以她的经历,如果拍商业片,筹措资金不会太困难,但是她就是想让自己处在一个失败的境地里,她害怕沈迷在安逸的环境下。

她认为处在失败里,才会有欲望努力,才不会停下脚步,才有办法更认真地继续拍片,让片子一部比一部完美。只有身在失败处,才能够虚心接受意见,始终保持一颗谦虚不骄傲的心。

推荐你看:飞越高越谦虚?不去太空也知道的人生哲学

 

“完善的制度加上灵活性,香港电影才会越来越好。”

 

许鞍华导演的电影作品类型很多,包括:文学改编、半自传体、女性议题、社会现象、政治变迁等等,都是她所关心的、值得讨论的现象或议题,身为香港电影新浪潮的一员,为香港电影带来很多新的灵感。

对于日渐低迷的香港电影圈,她说,香港电影人都很灵活,所以不需要靠着完善制度,很多人就可以负责很多事,或者很可以临时解决突发状况,这样很好,但再怎么好,也因为没有制度,香港电影就不会是最好的。

延伸阅读:捍卫所爱!从香港游行看我们的世界

她认为,观众看的不是片子本身,而是导演如何诠释那个故事,现在观众的口味也不同了,因为市场改变了,香港和大陆的的市场是分不开的,她建议,可以和大陆合拍有资金、有商业计算的片,来获得中国市场,但她更呼吁香港电影人,应该坚持拍一些本土电影,因为每个地方都需要自己的电影发出本土意识的声音,画面和故事有本土意识的同时,要跳出来,因为要让世界也可以认同这个价值,要拍出观众会看的电影,才能真正实践自己想法。

 

许鞍华的电影里,句句都是智慧。

 

离骚的伟大就在于,它以女性为中心,在我的诗论里,凡是轻视女人的诗人都是二等诗人。—— 《姨妈的后现代生活》

即使没有别人给你理由,生命依然值得坚持。 ——《桃姐》

人生最甜蜜的欢乐,都是忧伤的果实;人生最纯美的东西,都是从苦难中得来的。我们要亲身经历艰难,然后才懂得怎样去安慰别人。 ——《桃姐》

“我本来就是一个老古董,从小到大就是古板,做完好学生,就想做好爸爸、好丈夫、好老师” ——《男人四十》

人生,是很过瘾有趣的啊。——《女人四十》

 

我们在许鞍华导演的片子看到很多东西,淡淡的描述,却感动万分,她的谦卑和智慧,让香港电影界一直保有那一份光芒。

 

 

下一页,爱台湾的大人物 王小棣导演

 

 

看透小人物的大人物 王小棣  

王小棣,台湾知名电影、电视剧的编剧和导演,大家口中的小棣老师。

“只要往前走,你就进步了!”

小时候,王小棣不同其他的哥哥们,她不爱念书,成绩非常不好,但非常喜欢打篮球,甚至一路打到当时篮球国手都会去的女篮校队,以为自己会保送师大体育系,然而,恩师的一句话改变了她的一生,毕业典礼当天,导师把她叫来身边说一声,“你可惜了”。结果她心念一转,告诉自己该往前走,不能再这样原地踏步,然后就去考了联考,上了文化戏剧,再念到戏剧硕士,从此开启她的戏剧之路。

“我是比较社会主义的,特别关心比较基层的、比较少资源的。”

小棣老师的戏和电影,都是描绘社会上小人物的故事,故事各个不同,但关怀的本质没有改变,人,是最吸引小棣老师的风景。她认为这些小人物很难受到社会的关注,但她往往受他们吸引,并在他们身上看见惊艳的生命故事。

《大医院小医师》、《波丽士大人》、《刺猬男孩》、《酷马》,没有太多的炫技,她拍出台湾市井小民的真诚情感和生活点滴,她拍大家不清楚的医师、警察、受刑人和中辍生。因为自己的性别打扮认同,她说她很能体会到成长的不容易,她想拍出那些质疑摸索的过程,她想拍出属于台湾这片土地的故事。

延伸阅读:跨性别模特儿,倾听身体的声音

“台湾有自己的市场、故事,如果连我们都不能好好地说台湾的故事,真的很悲哀。”

小棣老师说她的成就,就是让大家也可以看见这些小人物的成就。小棣老师愿意去看见别人的好,愿意打从心里珍惜,于是成了大家口中的老师,她,超越一个导演,是许多年轻人的心灵导师。

相信台湾爱台湾:台湾要更好,大陆不会是唯一的解答

“台湾走了这么长的路,谁能忍心看它退步?我们都是小人物,但是天下兴亡就是看匹夫。”

中美断交那年,小棣老师因为一颗爱国心,觉得台湾都没有了我还念什么书,就放弃旧金山电影硕士的学业回到台湾,一直到现在,小棣老师不断关心社会议题,核四、文林苑、大埔事件,她认为导演不必只待在片场,面对国家动荡,她和父亲一样,希望解决不确定,一直期待着国家更好的样貌。她庆幸这几年有许多年轻人投入公民行动,不管任何议题中,都可以看见青年身影,让她不致于对未来感到绝望。

我们不遗忘:写在太阳花学运之后,年轻世代的下一步,结束才是开始

小棣老师的作品,看的时候会一把鼻涕一把眼泪的,看完会心生某种力量。他说过,拍戏就是不断的学习,也许看电影、看戏也是一种不断的学习,她用戏剧、电影为社会注入温暖,把另一种形式的“社会运动”烙印在观众心里。小棣老师相信,就算生活上再怎么多坑坑巴巴和不愉快,还是会有更多人,用各种不同的方法,为这块土地带动更多、更美好的、正向的循环。

延伸阅读:听德国谈核安:为什么宁可涨电费也要废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