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影里,数年光阴缩短为几秒,人也可以穿梭于不同时空,这就是影像的语言。

womany 编按:你喜欢看电影吗?哪种电影最吸引你呢?对于我们来说电影是个可以暂且逃离现实世界的方法,在两个多小时的时光里可以逃离现实,进行一场奇幻的冒险之旅。而电影的场景如梦似真,有些让我们超脱现实,有些却会给现实生活一些灵感,到底这些电影场景背后藏着什么秘密,让人百看不厌呢?让我们来一探究竟吧!

不只在电影里做梦:拍诚实的电影,易智言:身为创作者,我想为社会发声


Talking about dreams is like talking about movies, since the cinema uses the language of dreams; years can pass in a second and you can hop from one place to another. It’s a language made of image. And in the real cinema, every object and every light means something, as in a dream. —Federico Fellini
讲到作梦,就好像在讲电影,因为电影用的是梦的语言。在电影里,数年光阴缩短为几秒,人也可以穿梭于不同时空,这就是影像的语言。而且电影场景里,从物件到灯光,都有它存在的意义,就像在梦里一样。 — 费里尼

义大利新写实主义电影大师 Federico Fellini,是20世纪对电影影响最深的电影作者之一。对今日如 Woody Allen 伍迪艾伦、阿莫多瓦、提姆波顿等,都有很深的影响。在费里尼的自传“梦是唯一的现实”里,他认为梦跟现实难以划分,甚至还认为“梦”是唯一的现实:“我相信没有人要比作梦的人更接近真实了,因为这种人能把最深层的真实— 他们所认为的真实— 给浓缩处理。”费里尼的电影,是根据过去的回忆来拍摄。就像超现实主义画家夏卡尔(Marc Chagall)一样,作品里结合记忆、梦境与现实,夏卡尔也认为他的作品 “并非只是一个人的梦,而是全人类共有的梦(not the dream of one people but of all humanity)。”  

把梦写下来:把梦境丢上云端, Shadow 让你用梦境写日记


夏卡尔将自己思念女孩的心情,呈现于画作“生日(The Birthday)”中

这或许也说明了电影的兴起,从魔术师梅里叶的“月球之旅”,用影片特效来呈现奇幻之境、蒙太奇(Montage)跨越时空叙事剪接的发明,到好莱坞(Hollywood)制片工业的盛行。电影工业(Film Industry)可说是一部巨大的造梦机器,而观影经验(Cinema Experience)也变成是一种梦境的呈现。

萤光幕前,四周一片黑暗,映入眼廉的巨型亮点,引领我们回到童年、去幻想、超越现实、穿梭时空,种种幻境与情绪氛围,让我们随着故事转折起伏,从“旁观者”到“先知”或“全知者”的角度,陪伴主角经历人生故事、一起作梦,也顺便满足了“偷窥欲”。

观影历程,也无数次唤起内心最深层的欲望、恐惧、疑惑、不安、希望、解脱... 等,种种情绪氛围,就像梦境里的潜意识(subconscious),让我们看见了某部分的“自我”(self-ego)投射。就在那短暂的两小时,人们脱离现实,感官引领你回到现实境遇里不轻易呈现的真实自己。灯一亮、音乐一响、影一息,回归现实,转身微笑,看见原本熟悉的世界,以及身边的人。又或者,因为经历一场心灵的洗礼,而重拾了自己。短短两小时的观影经验,就像做了一场私密而不为人知的梦。

找回自我:感受身边的人事物:自我觉察的简单三步骤


梅里叶的“月球之旅”(A Trip to the Moon)”是最早期的影片特效

更多藏在电影里的秘密,下一页

 

电影的镜像原理(Mirror Theory) 


电影“艾蜜莉的异想世界(Amelie)”里,艾蜜莉最喜欢做的事,是电影正值精彩时,回头看观众逗趣的表情。

心理学指的镜像原理,是说所以当一个人在观察一件事物时,总是习惯将它投射成自己所熟悉、感兴趣、或者期待的事物。就好像婴儿对自我的认知,原本都是片段的,直到他们在镜中看到自己的完整形象后,就会将其认定为自己。由于这样的认知是模糊而不完整的,所以当他们看到别的婴儿时,就会以为那是自己。因而看到别的孩子嚎啕大哭时,很容易就会跟着哭!

电影人物给我们的感觉,就如同婴儿看见镜中的自己。萤幕就好比是镜框,镜框里声光效果所制造的真实感,让我们彷佛回到单纯的婴儿时期,看到自己所期待的事物、所认同的情节,甚至某个熟悉的物件或环节,而易有所感。不知不觉中,将幻象比照真实,也将自我投射于其中,而受到感染。这就是电影与梦境、梦境与现实,一直密不可分的关系。 

渐渐的,随着大众媒体、图像思考、动态影像(Motion Picture)时代的来临,人类脑中的“真实”,将越来越随着媒体所提供的虚假“镜像”而起舞,大众媒体的进步,无形中一步步改变了我们的生存状态、生活方式。这也是我们甚少自觉的。于是,我们将越来越难区分,梦境与真实的距离。

超越现实:超现实主义时尚摄影 - Matthew Brodie


蒙德里安(Mondrian)将媒体所塑造的玛丽莲梦露形象带入普普艺术,成为家喻户晓的作品。

影片行销与潮流


奥黛丽赫本在“第凡内早餐(Breakfast at Tiffany)”中的经典形象  

卓别林(Charlie Chaplin) 在他的经典电影“城市之光(City Light) ”里,扮演一位心地善良的流浪汉,其品格高贵的穷绅士形象深植人心:缩水的西装外套,搭配宽松的裤子与过大的皮鞋、一戳小胡子配上圆顶礼帽。谁知道宽松的裤子和紧身外套,会不会成为下次的复古流行指标?只要这部电影还存在这个世界上、只要他还是众人眼中的经典、只要有设计师能让将这个经典焕然一新...只要观众喜欢,有何不可?在电影创造梦境真实的行销手法里,nothing is impossible,任何事物都有可能发生!

得到大众的爱:不甘小众的普普艺术教父:安迪沃荷

It seems nothing is impossible, anything is possible in the movie industry. They have created a fantasy for people to look up to, to draw attention to, and even count on to it. 在电影里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电影里可以创造出任何梦幻的场景,这些场景勾起人们的注意,进而仰望它、依赖它。


卓别林的经典形象

下一页,成为我们生活一部份的电影场景

 

 

迪士尼创造睡美人、白雪公主等童话故事,满足每个孩子的童年梦、当玩具总动员创造无限产值与后续效应、当 JK Rowling 也不可避免的将哈利波特特改编成电影... 所有的文学、奇幻经典,最终都透过电影,将虚构的故事(fictional story)赋予形体血肉、带入真实,让这些幻想故事美梦成真(dreams come true)。经典文学、周边商品、生活用品等... 日常生活里, 无一不受潜移默化。当数不尽的设计师,设计灵感也取材于电影时,电影影响所及,赋予我们生活的一切,便成为我们眼中唯一的真实。 迪士尼童话其实是爱情反教材?

那些电影里教我们的事:

从奥黛丽赫本、玛丽莲梦露、香奈儿、戴安娜王妃到凯特、电影“穿着Prada的恶魔”,这些名人(Celebrity)借由人见人爱电影形象,创造出经典,电影也将他们的人生故事实体呈现。属于她们的风华绝代,在萤光幕里留存。而现实中的经典之美,会随着残酷的岁月老去死去,唯有影片能将其风采,在虚构的现实当中,纳入永恒。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在电影里青春永驻,经典形象如作梦般呈现于现实。戏里戏外,何为真实,何为梦境?(经典永存:我们难忘的电影女主角

如梦般的故事情节 


E.T

在每个人的生命里,总有些陪伴我们度过欢笑泪水的 unforgettable movie times (难忘的电影时刻)。有时是在自己低潮时; 有时是无意间看到; 有时则是跟某个特别的人,一起度过的难忘时光。不论是何种时期,电影对我们而言,成为是种寄情或做梦的心情转移、心灵粮食,甚至是勇气或力量的来源。电影里无数的欢笑泪水,唤醒了多少人对于青春、爱情、逆境转折、甚至是自我生命故事的回忆。于是,在这样的情绪里,我们在电影中,体会到身为一个血肉之驱、真实的灵魂,生命里的友谊、欢笑、泪水、爱情、叛逆、疯狂,陪伴我们度过生命中的疑惑、困顿、不可承受之轻。电影之于我们的感受,可是如此的深刻而鲜明。谨以此文献给在现实当中的我们,能够一起作的梦— 电影世界( The world of cinema )。

那些在电影里的岁月:〈壁花男孩〉在酸酸甜甜的青春里站稳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