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天生我才必有用”这句话从来不是安慰,而是给你人生规划最好的参考。

从小,我知道自己的某些特质。例如说某些弱点。我的跳跃力和身体柔软度很差。

在国中的时候,我的身高在同龄男生之中算是中等,现在也是。但是,班上只有两个人无法跳起来拍到教室门口“三年十五班”那张牌子。即使我从国小到大学都有打篮班,跳跃力仍然不好。

如果双膝打直弯腰,我的指尖可能会离地大约十五公分。若花几天时间练体前弯,也许能减少到十公分,但是很难再进步。我认识有朋友柔软度极好,平常也没有在练习,一弯腰就能轻松触地,多练一下,就可以双掌平贴地面 -- 双膝还是打直。

我也颇不擅长处理繁杂的细节。

小时候,算数学题,明明会写,但有时候就是会漏写小数点,或是把3加5算成9。后来长大了,工作时核销帐目,也常常这里缺个章,那里少个印。

我知道,自己也有擅长的事。我擅长理解复杂的情况、整理各种资讯,尤其擅长跨领域的思维整合,找寻可能的方案,进行分析和方案思考。

因为这样的特质,在我大学的时候,修不同的科目,成绩落差就很明显。是要分析数字做运算的科目,我很努力之后,成绩还是平平;若是涉及写程式的科目,做到偏头痛都难以做出个成果 -- 而我眼睁睁地看到,许多人和我一样从头学起,但是进步得逍遥自在。但是我,总可以在偏重思考、理路复杂、议题广泛的科目上表现得好。

在我工作后的前四年,我在政策领域工作,确实是符合我的能力。在那几年中,我总可以为自己的工作成果为荣。我所负责的案件,我常可以有信心,台湾不易找到人(至少像我这样资浅的人),能在同样短的时间内,完整考量各层面,甚至做出更好品质的成果。而每当自己写出一分很完整、有深度,或有创见的政策分析,我会感到相当开心。

推荐阅读:要做好工作,使命感比“有热情”更重要


每一个人有不同的优势特质,这样的动作,我和许多中研院院士都做不出来 (来源)

每一个人都是这样,我们对某些事情,比较有感觉,做起来比较快,但不是每一件事情都这样。

背后的原因也许很复杂。有些可能是生来如此,真正的决定于遗传和 DNA。

另一部分,很有可能是因为早年的经验、教育、训练,影响了脑部、神经、身体的发展,错过了早年的培育,后来就难以学习。例如,世界上几乎没有技术一流的小提琴家,是在二十岁之后才开始学琴。我也没听过任何人一个,是从二十岁后才开始学中文,却能用以中文写作成为文学家。

这些天生而来,以及培育而来的特质,在我们成长过程中,日渐明确,每个人特质之间的差距也渐渐拉大,而且受教育的过程,往往加大了这些差距。例如,擅长逻辑思考的人,可能选择工程、科学领域,也就在逻辑的部分不断训练、不断加强。在那些具有优势特质的领域,我们可以用合理的时间、合理的力气,就做到相当高的水准。但是那些缺乏优势,或比不上多数人的部分,我们虽然可以用很多力气去弥补加强,最后可能是达到一般水准。

值得想想:我们为什么一定要工作?

如果在我的职涯中,大部分的时候,决定表现优劣的主要工作内容,是运用我所擅长的特质,我当然更容易做得出色,更容易有成就感,受到肯定与重视 -- 这些,都是我们在追求的。

而且我发现,通常,我们擅长的事情,通常我们也就喜欢,尤其那些先天、早年就拥有的敏锐特质、才能。其中有好几个原因

如果我从小唱歌好听(不瞒大家说,也确实如此),从小唱歌就被称赞、得到糖果,我对唱歌这件事,就建立了正面的连结,想到唱歌,接触到唱歌相关的事情,就引起我的愉快感受。这件事,心理学家在20世纪初就发现了,而且在动物、人类身上,都不断找到证据。

另外,如果我从小唱歌好听,这表示了,我的耳朵可能格外灵敏,或是,我的大脑关于声音、节拍、弦律上,特别敏感。这通常也显示了,如果我听到优美的音乐,我的感动会比别人强烈 -- 噪音带来的不悦,也会特别难受。因此,我会特别想要在一个充满美妙音符的地方工作 -- 不用等到发薪水给我,乐音本身就让我开心。而且,如果我创作了、表演了优美的歌曲,我自己就能从中得到感动。


Ken Robinson, 强调创意和天赋的教育理论家 (来源)

这些,就是所谓的“内在报偿”-- 做某件事的本身,就让我们开心愉悦 -- 而不是等“拿薪水的那一刻”,才得到回馈。

也是因为这个道理,当代的教育大师:肯.罗宾逊(Ken Robinson),透过《让天赋自由》、《让创意自由》这些书,不断鼓励各国教育体系,重视每个人的差异性,引导学生们发挥他们的特质,而且他的真知灼见,得到广大的认同和回响。

推荐阅读:做自己,让天赋自由

许多领域,最优异的人,做出最优异的事情,都是因为,至少伴随着那一分“内在报偿”。牛顿发现定理时的喜悦,必然不是来自换算成现金之后的结果,而是来自他的心灵,解答了困扰的疑惑,体会到自然中的合谐与奥祕。古代没有版税,没有稿酬,古代诗人,从屈原到李白,从苏轼到郑板桥,他们创作,除了抒发情怀之外,没有从中得到金钱上的好处。从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许多程式高手、艺术家、工程师、教师、科学家、厨师、文学家的身上。

从另一个方向来说,我访问过许多人,读了不少故事 -- 当他们每天工作的主要内容,是他们特质上本来就较弱、较缺乏敏锐度的事。他们每天挫折,常常焦虑,被当成肉脚,没有办法满足上司、顾客、同事的期待。他们浪费自己的人生,也浪费公司和机构的资源。另一方面,他们也不能花时间去做自己喜爱的、有感触的事物,无法发挥长处,社会损失了多少,根本无法估计。他们之中,有些人会离开,找路、闯荡。最可惜的是某些人竟然就此相信自己平庸、低劣、一无事处 -- 最后,他们常常也真的变成这样的人。

推荐你看:15分钟的美国工作面试,改变一个台湾人的工作态度

但是,每天做自己擅长的事,就是完整的生涯目标吗?如果我前几年在做自己擅长与感到开心的事情,为什么后来还为自己的生涯感到困惑和旁徨?这背后是很复杂的问题了,让我们在下一章中继续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