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many 编按:
亲爱的,你是否常会好奇,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演变,我们现在的生活与过去相较到底有哪些变与不变?女人迷特约作家涂丰恩非常擅于说这样的故事!他有一篇文章讨论不会变老的芭比娃娃是否真的永恒不变?,而在这次的文章里,同样有着变与不变的探讨,他提到随着医学技术的变迁,妇女们的生产过程的确出现了巨大的转变,但迎接一个新生命,需要勇气、经验、知识,与许许多多人们的协助,这点始终不变。


距今两百多年前,在十八世纪的中国,有本流传甚广,名为《达生篇》的小书,《达生篇》的内容,谈的是生产过程的问题,包括怀孕的过程,接生的技巧,以及产后的保养等等。书的作者是谁,目前已经不可考了,只知道作者属名“亟斋居士”,大概是位男性,或许是对于谈论这种妇人私密之事,感到有些羞赧,因此用了个笔名,把身份隐藏起来。

《达生篇》的行文浅白,口吻就像在待产的妇女身旁,耐心地关怀提醒。全书的一开始就告诉产妇,怀孕时若是遇到腹痛,千万不要惊慌,“要晓得此乃是人生必然之理”,如果疼痛不严重,就尽量忍住,照常吃饭睡觉。

那么,必须忍到什么时候呢?《达生篇》说,务必仔细观察疼痛感的差异,若是“一连五七阵,渐疼渐紧”,就是要生了。抓住这个时机最为重要,因为只要时机到了,婴儿自然会“钻出”,产妇无需用力,就能顺利生产。这就是所谓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也来看看:孕妇瑜珈:减少分娩疼痛的三个动作


《达生篇》书影,澳洲国立图书馆所藏到道光五(1826)年版本(全书

在《达生篇》中,作者一再强调,产妇要自有主张,拿稳主意,不要轻易听信外人,尤其不要相信那些接生婆的话。因为这些产婆愚蠢又不明道理,其中一些狡猾之辈,甚至会趁机敲诈。作者又说产婆只不过是因为年纪较长,经验较多,所以找来帮忙接生,可不是要她们动手动脚。

不幸的是,根据《达生篇》的观察,越是富贵人家越喜欢把产婆请来家里。而且一旦接生的过程出了问题,连左邻右舍的产婆也都赶来帮忙。作者哀叹,生产的现场因此要纷纷扰扰,吵成一片。对此《达生篇》又认为,临产之时只要留两三个人伺候,其他家里的妇女,最好都别让她们进产妇房间,以免她们在房里交头接耳,大惊小怪。

《达生篇》的批评颇为苛刻,却从反方向提示了一个可能被遗忘的历史现象:很长一段时间,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生产过程都是女人主宰的领域。不只是产妇一个女人,而是一群女人:产妇的母亲、姊妹、邻居、友人,家中的女仆,当然还有产婆。就像我们在许多图象中所看到的,她们会在关键的时刻,聚集到产妇的房间,分工合作,共同准备迎接新生命的到来。这群妇女也许会(像达生篇形容的)七嘴八舌,偶尔失措或意见不同,但多数时刻里,总是能顺利地帮忙接生。是这样合作,让一个个充满希望的新生儿,平安来到世上。

同场加映:你不知道的产钳秘密


欧洲十五世纪的画作The Birth of Mary

在那样的时代,生产不是发生在明亮却冰冷的医院,产妇周围也没有手持金属器械的妇产科医生。至于身为男性却对胎产意见颇多《达生篇》作者,可能根本没有参与接生的机会。如果你觉得这是远古之事,那么想想以下这个数据:一直到1930年代,都还有半数以上的美国妇女选择在家生产。

在那样的时代,生产的过程虽然危机四伏,困难重重,但也因为生死交关,让女性的互助显得格外珍贵,她们利用自己可能有限的生命经验,彼此支援。生产的过程,因此也可以是女性之间患难与共、见证情谊的时刻。

延伸阅读:比电影剧情更真实宝贵的友情

两百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变迁,生产的过程也出现了巨大的转变。《达生篇》耿耿于怀的接生婆,已经从社会上逐渐消失;而在产房指挥调度,掌控一切的权力,如今也转移到妇产科医生手中。

即便如此,每一次的生产,对于母亲或胎儿而言,仍旧是场严峻的考验。哪怕是在我们的时代里,迎接一个新生命,依然需要勇气、经验、知识,与许许多多人们的协助。或许只有这一点,两百年来始终不变。


十九世纪日本浮世绘画家小林集英的作品“锦絵东锦倭风俗诸候方御诞生式”。

 

更多谈古论今的小故事
〉〉被解剖的女人
〉〉天气与月经
〉〉上帝、道德与不孕症

 

特约作者:涂丰恩
历史学硕士,研究兴趣为身体史、医疗史与比较文化史,深信藉由过往世界中的种种不可思议,能够在平庸的日常生活里,寻找一条逃逸路线。

 

图片来源:来源来源来源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