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羡慕香港的繁华,但你听过香港的“笼屋”吗?笼屋,又被称为“棺材房”,住在这里的人们别无选择,不是住在这,就得流落街头。或许在每一个城市光鲜亮丽的外衣之下,都有这么一些生活辛苦的人。因为不常被看见,他们常被遗忘,故而成了城市里头沈默隐匿的一群人。一起来听听他们的故事。

每个城市都有其不为人知的面向,资本主义也总爱颂扬城市的光鲜面貌,但我们常常没有发觉,城市里头都有这么一群辛酸的小人物,他们住在城市里头,却被城市遗忘…

香港的高物价、房价水准以及地峡人稠情况已是众所皆知,每日邮报 Daily Mails 接着报导了香港的“笼屋”现象。笼屋的诞生早在1950年代,当时有大批的大陆移民涌入香港,人口激升的前提下,“笼屋”应运而生。直至今日,笼屋居民已难以计算,他们蜗居在6尺X3尺,以铁架与木头打造的小空间里,空间甚至比一口棺材更小,他们无法伸展双腿,夜半时只能将自己蜷缩在小小的毯子底下。

在香港租屋,一间小套房平均每月要价 16000 港币,而在笼屋里得他们每年奉上 1500 港币,用来交换蜷缩的一年时间。他们没有选择,不是住在笼屋,就是得流落街头。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的故事。


57 岁的他,还保有每日读报的习惯。


他 57 岁,患有精神疾病的他,每天的休闲就是抽上几口得来不易的烟。


六岁小女孩与妈妈,对于他们来说,生活就是如此,别无选择。

英国摄影师 Brain Cassey,带着不忍的心情拍摄了这几组照片。他说“笼屋里头,很热、很阴暗、很高压也很不友善。当我初次踏进这里,我就听见楼主不停对着居民大声吼叫...”

根据资料统计,在1997 年,粗估就有10万人口居住在笼屋里头,现今更是难以估计,同时更有许多非法笼屋,把人们安置在不安全的居住空间里头。但不少居民都表示“住在笼子里,总比流落街头的好,他们也曾经等待过社会救助,但最终发现,还是只能靠自己。”作为一个小人物的辛酸,他们没有说出口,但全写在脸上。


这位老先生已住在笼屋里头三十年,79岁的他,早已习惯生活与笼子为伍。


60岁的他,曾任职于中国餐厅。现在他居住的笼屋是非法的,
但为了生活,他也只能往法律里头钻。

这样的“笼屋”现象,当然不只发生在香港,台湾也有许多我们忘了关心的角落,有些被看见像大埔事件,有些隐匿在媒体镁光灯照不到的地方。而在每个国家的辉煌背后,其实都有这样一群小人物。他们活在城市的暗角,他们年纪都大了,要的真的并不多,不过就是社会多一点的关心。当他们连社会救助都放弃了,我想我们社会真正对不起的,更是这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