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亲爱的你:

宝贝,我好像从来没有给你写过什么。这,算是我写给你第一封信。

或许你已经忘记了吧。我们遇见的那年冬天,是个少见的寒冬,平均温度比以往的冬天低了大概五度左右。对于这块土地还非常陌生的我,常常被你约出去和一群朋友们坐在便利商店的桌椅外,大口地喝着刚从便利商店里买来的酒,大声地说着话,大力地拍拍学弟的肩膀,鼓励他去追求心仪的女孩。我们还很俗辣地,在酒里面加了好多好多汽水。当年的我们,好年轻。(想起那些年,我们一起挥洒的青春

在那之后,某天的半夜十二点钟,肚子饿了。正巧,你传来了简讯。

‘嘿,要吃关东煮吗?长荣路上那个档口。’

“好啊,我正好肚子饿呢。”

‘我在星巴克前面等你。赶快来哦。’

匆匆地披上外套,下楼去,坐上脚踏车,骑往你在等着我的方向。

我知道,你怕我在这寒冷的冬天,觉得寂寞,所以不断找事情找理由来陪我。

那时候还只是朋友的我们,与一群朋友们肩并肩地坐在路旁吃着。坐在我对面的你,在桌子底下不小心踢到了我的小腿。我看了看你,你脸上露出了不好意思的表情。我对你微了微笑,淘气地回踢你一脚。然后,我们整夜就这样互相踢来踢去 。现在想起来,觉得我们好白痴。

当时的我,就已经开始觉得你好可爱。当时的你,是怎样看我的呢?

好想知道哦。

两年后再遇见,我们越走越靠近,手就牵在一起了。

你问我:‘到底我有什么好啊?为什么你那么迷恋我?’

我支支吾吾地,说不出个所以然来。你看着我嘟起嘴、傻掉的表情,轻捏了我的脸颊一下。我知道,心肠极软的你就会放过我,不会再追问这难死人的问题了。我在心里想着,我大概是忘不了那一年的冬天,骑在机车前座的你,那厚实的背膀。冷飕飕的风往我们的脸上划过,你对我说‘要抓紧哦’。那时,还未拥有在机车后座紧抱着你的权利,我多么想就这样一直和你一起骑到天涯海角。多么想就跨过那条界限,勇敢地把双手伸过你的腰间,紧紧地握着彼此。

我应该永远都忘记不了,那个不断地对我说‘宝贝放心,有我在’,那充满安全感的的眼神。 为什么那双眼,就偏偏只长在你身上?

同场加映:关于那些年的八个假设

依恋理论

大学时期,开始主修心理学,念到John Bowlby (1973)的依恋理论 (Attachment theory)之后,我大概知道自己并不是那个多数的安全依恋形态(Secure attachment style)。[1]

朋友爽约,我会以为他不重视自己。同学没回简讯,我会认为他不把我放在眼里,所以才迟迟不回复。

直到我遇见了你。遇见了,当我感到害怕、恐惧的时候,会毫不犹豫站出来,对着我说‘万事有我在’‘放心,我会保护你’,并摸摸我的头的你。

遇见了你,当我感到失望时,会告诉我,别人让你失望,并不是存心地要伤害你,而是他们也有属于自己的世界,自己的事情要忙。自己的世界只有自己是主轴,不必为了别人的行为而让自己的生活乱成一团哦。

我看着那对对着我说话的你,我哭了。为什么从来没人告诉我这些事情。在你面前,我才有办法卸下平时戴惯了的面具、拆下身上的利爪。轻松地做着你最爱的,最自然的自己。(亲爱的,请你多为自己着想

我慢慢地学习,带着信任的眼光去欣赏这个世界、去和别人握手、建立关系。因为我知道如果不小心受伤了,我只需要往回头,跟你讨抱抱,让你舔舔我的伤口(这句话怎么有点怪怪的),伤口就会愈合了。

你总是很温柔地包容着,习惯伪装成刺猬的我。

也来看看:无惧的爱:在爱里,练就一身的武功

深深的依恋

在Bowlby (1988) 的依恋理论 (Attachment theory) 当中,也提出一个我认为很重要的观念,与某个体(小时候常会是父母亲,长大后该个体常会是自己的情人)的健康依恋关系,提供了一个安全的依靠,该个体会是人们遇到威胁时,寻找慰藉的避风港。这在背后的支撑力,使人们在世界中更具勇气地去闯荡。深深地依恋,原来是为了快乐地、勇敢地离开一阵子,去玩耍,去学习,去工作,去探索世界,去实现自我

毕竟恋人不是连体婴,不可能每一天24小时都粘在一起。越健全的依恋关系,在两人各独自行动时,会为对方提供更强大的力量。(‘不知道为什么,跟他在一起之后,我觉得做什么事都好快乐,好有信心!感觉他化成了我的专属天使,无时无刻在背后守护着我、帮助着我!’这样的对白,大家在恋爱谈得轰轰烈烈的时候,应该不感到陌生吧?)

写到这里,我才忽然想起,你也常常扮演着我的健康依恋个体的角色。在你不知情的状况中,常常提供了我一个避风港,默默地提供了我支持。

当我在工作中遇到难题时,光只是想像着你说‘加油哦’的脸,我就全身元气百倍。自己会尝试在不打扰你的情况下,先解决那道难题。成功地解决问题后,再打电话告诉你,说‘你看,你的宝贝我很棒吧?’。在之后,你为了犒赏我的勇敢,带了我去我一直都想吃吃看的餐厅。

你还记得吗?

Feeney (2007) 称此现象为 依恋佯谬 (the dependency paradox)“依恋是为了要离开,离开是为了再回来依恋。”这与一般大众观念中,强烈地依恋某人会造成过分依赖,而导致无法独立的看法是相左的。(布莱德比特眼底最深的依恋:安洁丽娜裘莉

Ainsworth 和同事们 (1978)的经典实验”陌生状况“ (The Strange Situation) [2]和 Feeney (2007)的实验结果证实了依恋佯谬的现象假设。Ainsworth (1978) 中发现,倘若宝宝的母亲能在他们哭泣的时候,有效地安抚他们,宝宝较倾向于拥有安全依恋形态(secure attachment style),一年之后,宝宝们的哭泣行为亦会较少,更能独立地暂时脱离父母亲,快乐地玩耍,探索周围环境(和好多亚洲父母们观念中的传统教养观念唱完全的反调啊)。

在Feeney (2007)的研究,以成人情侣为样本群亦发现相仿的结果。越感受到对方的支持力,越愿意自己独立地去尝试完成人生中的目标,并对此对自己有更多的信心。

我还记得有次我哭了,冲向你的怀抱,撒娇着猛捶你的胸部,你对我说的一句话‘宝贝,不要害怕受伤。你绝对有能力好起来。结痂的地方,以后就会是你最强大的地方。’对的。受伤后,结痂的地方就会是最强大的地方。 你的话,我记起来了。

写到信的最后,请允许我悄悄地说一声。

我还是控制不了自己地,很喜欢你。

 

注:文章的心理学解释皆参考Feeney (2007) 后改写。

[1] Ainsworth (1978)就 John Bowlby 的依恋理论中提出三种依恋形态,大多数人属于的安全依恋形态 (Secure attachment style) ,以及少数人的矛盾依恋形态 (Ambivalent attachment style)、回避型依恋形态 (Avoidant attachment style)。

[2]不同依恋形态在陌生状况 (Strange situation)的呈现 可以参考这个youtube影片。第一位宝宝是安全依恋形态的代表,妈妈离开后会哭闹,妈妈再次回来后,可以很顺利地安抚宝宝之前焦虑的情绪,宝宝的注意力也完全地在妈妈身上。

1.54秒的宝宝是回避依恋形态的宝宝。当妈妈回来与他相聚时,他不与妈妈眼神交流,手也不主动地拥抱妈妈(可以和安全依恋形态的宝宝做比较),宝宝眼睛朝下,不哭不闹的宝宝,在妈妈尝试与他沟通时,依然眼神呆滞地不看妈妈一眼。

2.40秒的宝宝是矛盾依恋形态的宝宝。在妈妈回来之后,依然难过地大哭。妈妈的安抚无法消解他对于妈妈离去的怒气。他拒绝妈妈给他的玩具(爱),处在一种需要爱,但却拒绝爱的矛盾状态。

 

更多作者皮皮的两性心理学
〉〉沈默让他越走越远
〉〉都是你,让我感到寂寞
〉〉为什么每次面对两性关系时特别容易想太多
〉〉风一样的男子
〉〉一辈子都亲密不了的恋人关系

 

参考资料
Feeney, B.C. (2007). The dependency paradox in close relationship: accepting dependence promotes independenc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92 (2), 268-285.

Bowlby, J. (1973). Attachment and loss: Separation, anxiety and anger. New York: Basic Books.

Bowlby, J. (1988). A secure base. New York: Basic Books.

Ainsworth, M.D., Blehar, M.C., Waters, E., & Wall, S. (1978). Patterns of attachment: Psychological study of the strange situation. Hillsdale, NJ: Erlbaum.

图片来源:这里这里这里 
photo credit to Blind-C-Copy on flick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