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many 编按:
为什么谈场恋爱这么复杂?有人偷吃、有人说谎、有人总是以沈默相对,我们总是不停的猜,怀疑自己也怀疑这段感情。说穿了,每个人都真的只是好怕好怕受伤。我们害怕,一旦把心交出去了就再要不回来了,不是不爱了只是再也伤不起...(延伸阅读:七夕之后,不存在的恋人

 

‘我常常觉得他很冷漠,坐在他身边,却不晓得他在想什么。然而他一转过身,却在脸书上,在他的部落格中,告诉全世界他内心的最深处。’

延伸阅读:脸书会让你快乐吗?

“那么,在谈话中,他很少提及自己的事情吗?”

‘也不是没有,但他常都只是提一些很表面的事情。’

“譬如说?”

‘好像工作中的大概环境,搬到这里之后生活上的调适等等。’

“从这些谈话当中,不是个了解他的好途径?”

‘没办法啊,平时的脸书私讯,或 What’s app 的回应也只是 嗯嗯、哈哈、谢啦这几种回应而已。总是感觉他很不耐烦,不愿意和我聊天似的。’

“那你打算接下来怎么办呢?”

‘不知道。或许就没那么积极地联系了吧。 ’

“这样哦”说完后,我沉默了,毕竟我不是他,也不是她。仅将手掌轻轻地拍着她的肩膀,努力地想要表现那毋须话语的支持。

前些日子前,好友认识了一位新的朋友。和我谈起他的时候,她那不小的失落感在见到我之后,就霹雳吧啦地全部倾泻出来了。再深入地多一点了解之后,我不禁在想,那堵她跨不过的墙,是否是她自己筑起,并隔在他俩之间。然后,我想起了最近在社会心理学中读到的一篇研究报告。

延伸阅读:不在身边的是他,还是他的心

建立亲密感 - 风险调节系统

与生命中的人们建立亲密感受,是一件非常美满且让人愉快的事情。属于社群种类的人们,都喜欢被对方需要、被对方在乎、被对方明白、被对方深爱、也爱着对方。

然而,当我们越往对方走近,把心交出去的时候,我们就必须冒着一个风险。

冒着,对方会让你失望、会让你伤心的风险。越在意的人,总是会容易伤害自己。因为我们都把他放在最靠近心房的地方。

很多时候,我们都不想受到伤害,于是,我们会判断对方是否愿意与你建立亲密关系,在关系中寻找线索,并根据该线索而调整自己的行为。

当我们非常确定对方就是要定我们了,我们会毫不犹豫地把手伸了出去,让他牵着。因为我们认为对方是安全的,是不会拒绝你的,不会让你伤心失望的。但,当我们认为对方并没有很在意自己的时候,为了保护自己的自尊,我们建立起了一堵墙,把自己牢牢地关在里头。

延伸阅读:【关系瑜珈】感受对方心的第一课:镜面关系

这一套对于人际关系的风险调节系统,常常使我们踌躇、犹豫、裹足不前、原地踏步。

在那篇最近念到的心理学术论文 Tomlinson & Aron (2013) 当中,就是想要探讨人们在建立与对方的亲密感时,自己眼中对方对于这段关系的满意度,如何影响自己于对方的亲密感。他们让受试者们填写问卷,以瞭解这几个心理结构在两性关系中如何互相关联,研究结果证实了他们的假设:

当我们认为对方满意这段关系 -> 我们会认为对方与自己很亲密->所以我们也感觉与对方很亲密

有点绕口的研究结果。举个例子来说 :小莉觉得小泽很满意他们之间的恋爱关系,所以她觉得小泽肯定与自己非常亲密,亲密得就想没日没夜地贴着小莉,要不然小泽怎么会满意这段关系呢。非常满意的小泽对小莉付出的也多,于是小莉感觉到小泽可以成为自己的避风港,小莉心中与小泽建立亲密感的动机被激发了,进而小莉也发展出和小泽亲密的感受。

这样的研究结果非常有趣。这提议了你要不要走近对方的世界,与对方更加亲密,与你认知中对方是否满意这段关系、对方对你的亲密程度有关系。

重点来了:这一些仅仅只是存在于你的认知而已。(这一切仅仅只是你这样想的,而已)事实上真的是这样吗?他真的是这样想的吗?他真的觉得不满意吗?他真的与你不亲密吗?

打破恶性循环 Break the Vicious Cycle

“那你有没有说说你自己的故事啊?”

‘说什么故事?’

“说说你平时生活中的趣事,让他多多瞭解你啊。”

‘你这样问起来,我才发现,我好像都没什么说自己的事情。’

“为什么不说呢?你在怕什么啊?哈哈哈哈哈哈。”我难得逮到了机会,糗了她一顿,我可是大拍桌子兼哈哈大笑得前翻后仰。

‘喂,笑个屁啊。我已经够可怜了,你还这样糗我。’

“哎哟,开个玩笑嘛。下次和他见面的时候,就试试看说说自己的事情啊。”

‘他都没问有关我的事,我主动提及自己的事,不会就很让人讨厌吗?’

“你都没主动说说自己的事情,他可能认为是你不愿意透露自己呢。”

‘但是,但是,这样子好吗?平时他连听我说话都觉得不耐烦了。我再啰哩八嗦地,他大概会更觉得我烦吧。’

“Come on ,你也顾虑着太多事了吧。或许他会因为知道你更多的事情,而更加对你有好感也说不定喔。”我两手一摊,对着她笑了笑。

延伸阅读:那些我希望离婚前就知道的20个婚姻秘密:关系是互相的

在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一来一往的关系里,根据对方的反应而做出自己下一步动作的调整是常见的。倘若我们在刚起初的关系当中,就误判对方不在意自己、不满意这段关系,而选择不再往前,不再往对方靠近,失去了幸福的机会,真是让人觉得惋惜。

这时候,我们就掉进了,在人际关系中,常见的自我实现预言(self-fulfiling prophecy)。

觉得他不在意你 ->选择疏远,以保护自己免受对方拒绝的难堪->他感受到你的疏远,调整在关系中与你的亲密程度,慢慢远离->你预期中他不在意你的预言就实现了

我常常觉得这个自我实现预言,真是人际关系中最大的杀手啊。

延伸阅读:妳不是爱不了,而是伤不起

又或许或许,你看见的他,只是你自己的倒影 (Lemay, Clark, & Feeney, 2007)。或许他不是真的冷漠, 而是你把自己对他的冷漠,投射在他的身上了。这样的投射过程,是我们在合理化自己的行为,企图合理化自己因为付出的不多,而所带来的罪恶。当认为对方也对自己冷漠,我们就不再因为自己给得不够多,且认为对方也和我们一样时,我们的罪恶感减少了,

说穿了,脆弱的人们啊,只是害怕将心交出去以后,就再也拿不回来了。但是如果不尝试把心交出去,我们又如何能找到,穷尽一生都在追求的爱呢。

 

穷尽一生,追求一份爱
〉〉沈默,让他越走越远
〉〉都是你,让我感到寂寞
〉〉风一样的男子

 

参考资料: Lemay, E.P., Clark, M.S., & Feeney, B.C., (2007). Projection of responsiveness to need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satisfying communal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92, 834-853.

Tomlinson, J.M., & Aron, A. (2013). The path to closeness: A mediational model for overcoming the risks of increasing closeness. 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

注: 文章内的心理解释,皆参考Tomlinson & Aron (2013) 的研究逻辑及文献参考后改写。

图片来源:来源这里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