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many 编按:
现居德国的驻外作者 Irene Yu,当年奔波在柏林巴黎间念国际学程双硕士,目前活跃于欧洲新创公司。正在欧洲工作的她,也曾有过一段在欧洲念书的辛苦日子,她想用最亲身的经历和我们分享,这一路走来德法的混种背景对她而言的重大改变,以及她从中得到的人生体悟

同场加映:哈佛启示录:现在的教育出了什么问题


为了梦想出发,目的地:德国

老实说,我最好的第一外语是英文并非德文,去英美念书似乎是更快地选择,但老实说去欧陆一直是我梦想,我从小就对文化,艺术,历史很有兴趣,所以去欧洲一直是我梦想,其中扮演很重要的原因之一,我大学是念德文系,很多人也会问为什么不是法语或西语,最主要就是在欧洲有很多国家是讲德文,再加上很多欧洲人也会以德文为第二外语来学习。尤其欧债风暴后,很多东欧跟南欧人到德国寻找工作,所以更多人选择学习德文。

也来看看:另类教育,让德国的孩子不一样

以我个人为例,我选择到德国念国际学程,而非传统学程。不过我是德文系毕业,要念传统学程也未尝不可,也许得再多花更多点时间准备,但念传统学程学费便宜,似乎多花点时间准备语言也还好。但当时我已经评估过,我未来想要工作的是在国际化的环境,以及我想要念的学科我也希望是以国际化为主,同学我也希望可以是来自世界不同国家,所以我决定以申请国际学程为主,当然当时也觉得只要来德国再怎么样总会练习到德文吧。简单的来说,当初我是只想一网打进,但事后证明我得选择还挺正确的。当然还有很多附带的其他原因,像是学费以及生活费,在英美生活费都普遍很高,尤其是像伦敦,纽约,旧金山皆是。当然我之后到了法国去念第二个硕士时,也领教到了高生活费的巴黎。幸运的是我可以同时看英文跟德文资料,所以可以准备得充分点。(你是不是也有巴黎症候群?)

奔波在柏林和巴黎间的商管生活


上图是在上法国文化课时,在夏佑宫前拍摄。有一点法国学校很让我赞赏,他们提供了必修法国文化课跟法文课。
法国文化课从第一堂在 时尚秀,LV,罗浮宫。让外国学生用上课的方法瞭解法国文化。

当初我以为这只是个国际学程,可以去不同国家上课,类似交换学生的形势。但是我到了之后发现,我可以再到法国去念第二个硕士,只要我满足不同的毕业条件,两边各有不同的条件要求跟考试规定,虽然都是管理,但是主打的方向不同,对我来说可以到不同的地方去体验生活跟念书,这是再好不过的事,还可以再学一个语言。当然之后到了快要毕业前夕,要准备考试奔波在柏林跟巴黎,此外还有实习的工作,论文,以及实习报告,当这些在差不多同一段时间一起涌上来时,我也很真心觉得干嘛这样虐待自己。(亲爱的,你累了吗?工作与生活间的平衡法则

我当初一开始上DAAD去看有哪些国际学程,我一间一间比较以及顺便查一些德文跟英文的资料,在英美跟德国很不同的一点是, 并没有非常多大学在台湾很知名。像是世界百大排名,德国进榜的为数并不多,因为国家把教育资源分配的在不同的学校,当然大城市的几间大学,一样很抢手。但是前面指的是公立大学,德国也有几间知名的商学院,可以在欧洲商学院的排名看到几间,像是 WHU, ESCP, LLM, ESMT...但我从来就不是一个觉得要念名校的人,我是个有纪律的好学生,但我并非顶尖的学生,从小我在家就算成绩比较普通的,比起我姊姊跟我弟弟,我的成绩一直都较为普通,但是我反而因此有更多选择不同道路的机会。(好想知道,为什么 MIT Sloan MBA 只录取一个台湾人

换句话说,我比较在乎的是学校的设备、教学以及国际化的程度。当我一看到我学校可以提供国际化的课程,以及一年的专案管理课程,上学期为理论课,下学期则为实践课,意思是说真的会跟公司一起合作专案,我就决定要申请。申请德国学校,我没有请代办,一切自己来,自己寄文件,写信跟打电话跟学校沟通,请一些英文母语的好友帮忙修改。之后在七月忽然接到电话面试,当然没有机会做事前准备,好佳在表现得还可以,之后就收到录取通知。(又或者你想到美国念书?心态决定成功的路

至于法国的部分,主要是由我德国学校去处理,在这里我可以建议有兴趣的人上 Erasmus 去看一些资料,虽然我并非申请 Erasmus,不过 Erasmus 有提供不少奖学金或助学金,对于家境比较艰难会是个不错的选择,我有拿到一小笔,帮助我在法国的额外开销。

申请双硕士?先问问自己想要什么 

今年夏天有一位朋友写 FB 问我:‘到底要不要去法国念第二个学位?’我回覆这样说:“重点就是你要什么?”去巴黎念商学院,到底会不会加到分,会不会让你想要得离你更接近?当然其他部分像是生活费更高,但生活品质降低,语言不通,加上需要再搬迁,房子也是非常难找,行政效率略微低落,学校可能无法太多的帮助。但是课程比较有趣,同学来自更多不同的地方,还会再加上跟其他学校混在一起上课,教授很多是美国商学院过来兼课。最重要的重点我写了是工作,要拿法国学位要六个月的实习,你语言不通在法国找实习相当困难,如果要回德国找实习,但是因为人不在这可能会很不方便。我无法给她更好的建议,每个人想要的跟人生际遇都很不同。

我也一直都还在摸索,可是因为我相信所有走过的路都不是白走,一定会学习到东西,人生就是条不归路,所以我人生从来没有任何一个后悔。

同场加映:死去之前,人们最后悔的五件事

如果再给我一次选择的机会,我当然会有东西想要改进,像是先念一两个学期后就先休学去找实习工作,因为台湾没有实习环境,所以当我出国念书后,发现同学都做过好多实习而且在不同的国家,我就相对的觉得我实务经验好少感到弱势,尤其是在讨论到实务经验的部分时,我觉得自己很难加入讨论。

德国和法国的教育,差别最大在于发问


柏林 Spree,摄于2012年九月在去参加夏天最后一个 Open Air Party 路上拍摄

我记忆很深刻,在法国考 Grand O'ral ,教授问了我一题: 可以比较德法不同的授课模式吗?

当下让我回想到曾经在巴黎时,一堂国际关系的课,教授是一位非常知名的国际关系学者,曾在 UCLA 以及 Aachen 任教, 当时也同时在索邦任教。他的授课模式非常自由,他很开放的跟同学讨论的国际议题,所以从中东北非一路谈到东欧以及俄罗斯,台海关系当然也是讨论议题。可想而知在讨论中,我被全班盯着狂看,也被狂问问题。

近来台海议题:张悬在英国举国旗:非关政治,关于尊重

可是国际议题一向是比较敏感的话题,有不少学校是从这些地区来的,也因此有同学从白俄罗斯来的跟教授已经有点磨擦,所以气氛已经有点诡异。但是之后却有一位德国同学因为想要更了解教授用语的意义,所以有了比较直接的方式发问,教授因此大发雷霆,他觉得学生是在挑剔他的英文,所以不断强调自己在 UCLA 也是这样教的,母语人士都没有意见,为什么这位同学有意见?因此教授感觉自己被质疑。

但是其他德国同学觉得这就是问问题而已啊,并非挑剔。可是其他法国学生,脸色惨白不停制止想要争论的德国学生。为什么?因为在法国尊师重道很重要,法国对辈份阶级很重视,但反之在德国,学生常常会发问,如果学生不满意,会一直发问下去,到他们满意为止,如果是来自亚洲的我们就觉得学生很没礼貌,但是知道的人就明白这是上课文化的不同。当然我并没有把这例子拿出来讲,因为时间也不够,但我简单地回答这是我观察到的不同,我想这题对我的 Grand O'ral 的加分应该不少。

最后,我想说的是其实准备学校是一个很好的练习,尤其我当初要念的很少有人念过,所以一切都要靠自己,自己查资料,有问题自己想办法找答案,在国外总是会有很多突发状况,你必须要靠自己,并且在有限的资源里做决定。最后最后一点,在顺利拿到录取信,并且开始上课之后,在上课途中如果有问题,就勇敢发问吧! 大部分的亚洲学生都不太发问,或是下课才跑去问,这点真的让我觉得很可惜,其实把问题提出来,大家可以一起讨论不也很好吗?

他也想分享:在德国,学会了在台湾学不到的事

 

别再被动地接受,主动地争取自己想要的
〉〉最勇敢的16岁女孩 马拉拉
〉〉大步迈进,找回最初的热情
〉〉拒绝加班加到死!美国上司教会我的四个工作原则
〉〉美国念书值得吗?心态决定成功的路

 

图片来源: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