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中和北一、雄中和雄女,几个台湾最具代表性的男校和女校,已有多年的历史和特色。而单一性别教育在中国传统思想以教育是男性的特权上来说也并不陌生。但是这样的单一性别教育,对于性别意识的培养,或许有其盲点,听听曾任曾任教育部性别平等委员会的谘询专家怎么说。

男女分开就学,通常被解释为可使青涩男女心无旁鹜、少受到感情的困扰,而更能专心于课业。然而这样简单二分、和现实环境不同的区隔式教育,有些人认为对心理状态还未成熟的青少年而言是较好的选择,也有人认为让孩子早点接触异性和性别多元的环境对孩子成长较健康。至于这样的环境是否会使学习成效较好,或是这样的单性别空间的教育环境和性别教育之间的关系,都有许多值得讨论的地方。

男女同校好?还是分校好?

单性别教育近十年在欧美国家也是相当热门的教育议题。

根据美国 1972 年颁布的法令,接受联邦政府经费的教育机构除了身体接触的体育课和性教育外,不得实施性别歧视、单性别班授课。单性别学校遂而变成私立学校的“特权”。然而随着2002年新法令“No Child Left Behind”生效,以及多数女性参议员支持下,单性别教育逐渐抬头。

去年,纽约市新任总学监沃考特(Dennis Walcott)表示应该提供家长更多的教育机会选择,扩大选择权,包括让家长选择过去是私立学校家长才享有特权的单性别学校。


沃考特(Dennis Walcott),认为应该提供家长更多的教育选择权,New York Post, 2011

在英国,单性别教育也有悠久的传统。在英国政府一份 2007 年针对 17,000 名学生做的调查报告中,受单性别教育的女生在数理上的表现较好,男生则是在文学有较出色的成绩。另一份研究则是指出女性在发展语言方面比男性早六年,男女分学可有利因应不同性别而因材施教,并针对男女生理和心理上的差异而设计较适合单一性别的课程。

同场加映:男女脑不同?别再误会了脑袋其实没有性别之分

那男女同校呢?

回朔到民国初期,男女共学在中国近代教育史,尤其是在科学发展上,带来莫大的深远影响。陶行知,最早的男女同校的倡导人,在1919年提出了《规定女子旁听法案》。1920 年,南京高师正式招收了第一批男女同校的班级。陆陆续续,也越来越多知名大学和学校实行男女同校,或是实施提升女子教育程度的政策。名字听起来像男生的吴健雄〈见性别教育系列文章 ─ 当裙子遇上裤子琴棋书画遇上电子显微镜〉,就是第一批接受男女同校,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女生之一。

单性别教育所带来的性别问题

大部分的学者和家长并没有意识到这样的隔离教育所带来的性别问题。孩子会解决一个微积分题目重要,还是培养性别意识重要?

男女分班、分校就学,表面上似乎有利于校园管教、成绩表现和提供教专注的学习空间,但一方面却也牺牲了孩子认识性别和接触性别意识的教育机会。一般认为单性别教育的缺点,就是有助于强化性别刻板印象和性别分工,而这样的学习空间更容易使在这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将来较不容易跳脱出传统的男女性别框架。

推荐你看:妻子不应太过强势?家暴防治法 20 周年,法官的性别意识呢?

除了古典单性别教育的缺点,同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的是,单性别教育所提供的教学环境,在性别上其实并不足够友善,尤其对跨性别学生,同志学生,或是在青少年 时期对自己性向认同有疑惑的孩子,单性别空间 (包括班上同侪、教师、和校园环境,如厕所等等) 将无法满足有不同性别认同的孩子在校园生活、课程、和心理上的需求,甚至会带给他/她们莫大的压力,或是压迫。

如果学校是社会的缩影,社会就像是学校的实习课,那学校或许不应该背离真实的社会事实。如果社会上存在着许多不同性别认同的人,那学校在教学和空间上的设计就更应该满足这样不同的性别需求,同时也培养孩子正确的性别意识和尊重不同性别的价值观。

推荐你看:#itmatters:性别是一群人的事,没有人是旁观者

近几年国内外对于单性别教育的辩论,还无定论。不论从孩子心理状态、或是生理构造上作基础的研究,都有支持者和反对者,对于何种方式较能提供孩子较好的学习环境,也都没有一定的答案,但这些研究相同的是,绝大部分只以孩子在学业 (科学、语文、表达能力) 作为评量指标,而忽略了性别教育的重要,和性别意识对孩子的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