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总是需要三催四请才能完成事情,家长通常期待他们懂得自主。然而,事实上如何沟通才是更重要的,身为家长的你也许可以尝试这 4 招沟通技巧!

“快点洗澡,快点把饭吃完,记得吃药,记得刷牙⋯⋯”这样的场景是否很熟悉呢?

许多父母亲觉得孩子总是需要三催四请才能完成该做的事,但另一方面也期待孩子“长大了”要懂得自动自发,然而习惯有人催促的孩子,容易认为自己在配合父母的要求,并不需要自我提醒、做不好也没甚么大不了,因为孩子没有从中获得成就感,也不了解可能需承受的后果。

同场加映:他总是沈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五个微练习,打开亲子沟通之门

图片|Photo by Andrea Piacquadio on Pexels

亲子沟通冲突化解,取决于父母态度

台南市卫生局心理健康科呼吁,若父母亲能适度放手,并建立家中的规则和默契,也许孩子需要好几番尝试、错误,但当父母将责任还给他们,孩子才能逐渐学会为自己的行为和决定负责。

随着孩子年纪的增加,许多父母亲也会发现彼此的想法开始出现分歧,却苦于不知如何沟通而演变成亲子间的冲突及疏离,进而愈来愈无法理解彼此。其实进入青春期的孩子,身心都面临着剧烈的变化,因而更加敏感,父母不如先以开放的态度倾听,减少孩子的反弹与防备,以建立亲子正向互动的习惯。

专家建议爸妈用 4 技巧,拉近亲子关系

有哪些具体行动是身为父母能释出善意的方法呢?台南市卫生局心理健康科也提供父母,可参考心理谘商专家建议的以下 4 个技巧,来增进与孩子的亲子关系:

1. 以“我”的角度来传达讯息:

心理谘商师王智弘表示,利用以“我”的开头,再加上个人感受及事实叙述,表达自己的感受取代直接否定与批评,让孩子有机会理解父母的真实想法,而不会只接收到以“你”开头的指责,是一种兼具同理心的沟通方式。

好的例子,例如:“你这功课表现不好让我感到很失望。”王智弘说明,这个句式是“你的客观‘行为’+我的‘感受’是什么”;反之坏的例子,如用情绪指责孩子说:“你这个王八蛋!”用批评语气的结果,最后反而可能使亲子关系容易越拉越远。

猜你想看:孩子不喜欢上学怎么办?4 步骤引导孩子练习“情绪区辨”,摆脱拒学焦虑!

图片|Photo by Elina Fairytale on Pexels

2. 给予孩子具体的赞美:

心理谘商师李岳庭建议,当孩子有好的表现,父母可以对其孩子的正向“行为过程”给予肯定及鼓励,且要避免只是抽象地说:“你好棒。”而是要具体根据孩子“过程中的努力”给予赞美,并非针对孩子做出行为的结果给予鼓励。如此一来,不仅能增强孩子的自信,也能促进这些行为的持续。

3. 接受孩子的想法与爸妈不一致:

国立台湾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叶光辉指出,沟通其实不是只有“一个正确解答”,面对双方的想法差异,若以接纳的态度,而不极欲说服、赢过对方,父母可以和孩子讨论彼此都能接受的选择,藉此也培养孩子的自主意识和情绪调节能力。

4. 帮助孩子探索自我认同:

成功大学附设医院精神科聘兼临床心理师黄惠玲也建议,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陪伴他们透过不同活动探索自己的兴趣、能力、性格、价值观等,且避免直接批评,除了能增加亲子间的连结和理解,也可以使孩子发展出较健全、独立的自我认同,而不致旁徨、失去对生活的目的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