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欧美最近掀起的“Pick Me Girl”是什么意思吗?带你看 Pick Me Girl 现象及其背后的讨论!

文| 文仔鱼

Pick Me Girl 一词在欧美正大幅地被讨论,通常是指那些透过行为、文字贬低其他女性以显露出“我跟那些女生不一样”的态度,并藉此展现出自己是“更适合被男性选择的另一半”,就像彷佛在对着男性喊着:“选我,选我!”,而这对正大声疾呼“Girls help girls!”的欧美社交圈着实令人震惊的存在,Pick Me Girl 的行为彷佛大力打了她们一巴掌。

同场加映:《她们》谈女性的生存难题:要成为自己,又要不被男人所惧

图片|Photo by Dominika Gregušová on Pexels

Pick Me Girl 的现象来自女性的“厌女”──“雌竞”展现

许多人错将“厌女”理解为“纯粹的讨厌女人”,但厌女实质上是推崇父权文化的性别标准,要求男人、女人应如何自我表现,并厌弃传统意义上的女性“阴柔”气质,更连结为“女人”、“像女人的人”的低价值。

同时,亦有很多人误会女人不可能“厌女”,但其实女性的厌女可能来自更加复杂的成因。

有的人对传统道德深信不疑,进而认为所有女人应该长成特定的模样,进而批判“不受妇道”的女人;有些来自“我也是这样过来的,凭什么你过得更自由、更好?”的忌妒心,进而内化成对女性的苛刻;亦有人感受到社会上性别刻板印象的压力与期待,更产生了自我厌恶和对其他同性的厌恶。

也有部分人或自觉、或不自觉地将争取男性认同当作目标,更甚至希望藉此获得“好女人”徽章,而“雌竞”正是延伸自这个心态,他们或许认为女性就应该与其他女性竞争男性关注,或是对于可能夺取“来自男人的注意力”的同性产生敌意,就像是看见所谓有威胁性的女人时,会下意识认定对方正在卖弄的厌恶心理。

在这个看似更加平等但实则仍有许多进步空间的现代社会里,仍有许多人在持续为性别平权付出努力,“Pick Me Girl”或许是基于个人经历、社会压力等多重因素,而非仅仅是恶意或蒙昧无知,却走回了父权老路,要求女性就应该如何表现,藉此讨好男性、贬低同性,阻碍了女性解放的道途。

猜你想看:“我被性侵后,他们却检讨我的行为”《厌女的资格》:抹煞是一种压迫,是拒绝去看见

图片|Photo by Nicolas Postiglioni on Pexels

那些潜藏在网路上说着“我更好呀!”的女孩们

这样的现象在台湾的社群上也不难发现,例如前阵子在社群软体 Threads 上,有一名女网友大力批评着,他的贴文大致如下:

“若没有要和对方上床,就不该接受男人的请客。”

并讽刺接受他人请客的女性为“公主病”,潜台词即是谴责希望男性请客又不愿与对方上床者为“次等的糟糕女人”,而“像我这种”懂得 AA、懂得拒绝没兴趣男性的请客才是“好女人”。

抑或是转发女性小心翼翼又可爱的进食影片,愤称“这是绿茶吧?现实中哪有女生这样吃饭,真的有男生喜欢这样的吗?我都是一大口直接塞”,以获得部分男性留言认同“大口吃饭才可爱啊!”、“那样真的很假”,不难想像即使原 Po 没有意识到自己对于所谓矫揉造作女性的“厌女”,但她正实实在在地透过贬低对方,以显示自己的行为更加真实、不做作,希望表达出自身是个更值得男性喜欢的对象。

Pick Me Girl 的问题并不是因为在于价值观的选择,其想要获得喜爱的心意也没有错,但他们正用力揣着所有女人的后腿,让人无法好好前行,多年来的女性运动希望一步步解放性别枷锁,正透过任何努力告诉所有人“无论你是什么样子都很好!”

而我相信大口大口、不在意形象的享受美食真的很棒,但小心翼翼展现出优雅可爱的饮食样貌也完全没有问题,真正的自由,是要能让女人以自身希望的形象、行为、语言去展现自我,无论是温柔、任性、强势、可爱、帅气、性感等外貌气质的展现都很好;真正的自由,应是想要成为家庭主妇、职场菁英、斜杠的数位游牧都没有优劣之分。

图片|Photo by Yuri Manei on Pexels

比起告诉他们“我很好”,更应该真的相信“我满赞的!”

即使我并不认为有些人能很快就理解“雌竞”让人忍不住直皱眉头的原因,亦不认同透过此行为获得男性认同会是通往真正幸福与自由的道路,但我期望在其他女性用力挣扎着避开父权标准的批判时,Pick Me Girl 能不要将前辈们开疆辟土的道路当成选美舞台,挡在中央大声嚷嚷着:“看呀!我和他们不一样!”

或许看到“不合胃口”的行为会忍不住倒吸一口气,但在批评与维护你的价值观前,可以练习深呼吸、告诉自己:“Hey! It’s okay. We just act differently!”女人可以不要为难女人的。

但我也想要和你们说:“希望从今天起,你可以理解真正的自由是不用透过贬低别的女性,也能相信自己真的很好;不需要透过父权标准的核可,你也知道‘我’值得被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