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坏透了的“恶男”可能比我们想像的少,问题行为更可能是源自于被鼓励、美化的一些社会共识”一起看台湾 metoo 运动中的反思⋯⋯

文| 张黛筠

台湾的 metoo 运动至今已经过了一段时间,种种对于加害者的咒骂、控诉、挞伐、法办之后,也许大家也渐渐发现,风波一过,有权有势的加害者照常回去生活、工作,不只许多人没有获得期待的正义,甚至可能造成更多受害者的二度创伤,各种事件在媒体上已经是过去式,也许最后只留下,谁是“恶男”、谁是“变态”的印象,若非当事人,他们是谁,似乎已经与你我无关?

然而我们不能忽略了性骚与性侵背后的父权结构性问题,而非仅仅是单一个人问题,如果不去探究造成此现象的结构型态如何,只继续妖魔化加害者的人格,等于只是在二分出“正常男性/恶男”,同样的事情只会一再发生。

实际上,坏透了的“恶男”可能比我们想像的少,问题行为更可能是源自于被鼓励、美化的一些社会共识,性骚扰行为如此泛滥,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或许就潜藏在人人向往的“浪漫”情怀中。

同场加映:台湾 MeToo 浪潮运动之后,我们能航行多远?

图片|Photo by MART PRODUCTION on Pexels

“浪漫”是什么?

在艺文圈工作的我自己也曾经遭受过不同程度的性骚扰,许多男性自称只是“浪漫”,辩称以浪漫为名的艺术高尚情操的不可侵犯,国内外的metoo运动中,也有许多人批评当代性别意识不再给人调情的空间,导致“浪漫”的消亡。然而,他们所拥护的“浪漫”到底是什么?

是偶像剧里的壁咚?强吻?是各种意外中的英雄救美?是不需确认对方意愿的持续浪漫暗示?是突袭到工作场所的接送或送礼?是不言而喻的情意?是一厢情愿的告白?是不顾对方反应,一味的赞美与歌颂?是女生无回应或拒绝,男生还要努力打动对方的痴情执着?

是否,我们常常忽视了浪漫情境中的权力关系和不对等性?是否,上述场景大多暗示着“强迫”比“尊重”浪漫?当这些权力型浪漫认知已经深植人心,有多少人可能会无意识地骚扰、侵犯他人?

“这是爱 我们的爱

还不确定却好实在

把妳贴在胸怀

静静的代替表白

再不愿放开”──王力宏《第一个清晨》

一般认知中的浪漫氛围还有另一个特点:暧昧。两人不须多问、多说,感受彼此的情愫用一种神祕的方式共振⋯⋯当我们讲求不明说,就很有可能进入其中一人逐步推进浪漫或性暗示,却违反对方意愿的模式。想像一下以上歌词如果只是单向的恋爱想像,是否就可能构成了性骚扰?

猜你想看:MeToo 观察|他们为何成为加害者?心理师呼吁:培养健康人格,减少加害者

图片|Photo by cottonbro studio on Pexels

由“性暴力文化”奠基的浪漫文化

“女为悦己者容,男为己悦者穷”

女性从小就被提点要注重外表以吸引他人,要为“悦己(喜欢自己)”的人打扮,男性则被鼓励要主动去追求“己悦(自己喜欢)”的对象,这样的观念符合传统性别动力(gender dynamics)概念:在人们社会化的过程,男性被教育要有能力支配他人,女性则被教导成能够被他人支配、吸引男性的支配欲望。

异性恋浪漫文化经常强化了这种男性支配女性的权力关系,巩固了男方强迫女方的性暴力文化基础。

当浪漫关系建立在这样的权力结构上,再加上强调“暧昧”,就非常容易出现男性性骚扰女性的情况:男性自认为接收到暧昧讯号,不先确认女性的意愿即直接采取有浪漫或性暗示的行动,或者即使想确认,却感到明说就“不浪漫了”,于是在暧昧中逐步推进尺度,然而,不明确的试探让对方更难直接拒绝。

“只要够喜欢,就没有办不到的等待。就可以一直靠信仰爱情,坚持下去。”——《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2011

“那我再告白一次,申夏莉,我喜欢妳,我不会放弃,即使妳拒绝我,我还是会继续告白,直到妳喜欢上我为止。”——韩剧《社内相亲》2022

此外,大众媒体常将女生对追求的拒绝描绘成害羞,而非真心拒绝,或一开始的拒绝总会神奇地在结局回心转意,“no means yes”的潜规则教导男性要有气魄跟毅力去“改变”而非“尊重”女性的意愿,追不到、被拒绝,代表自身能力不够,也许因此恼羞成怒、也许自卑,或浪漫化成“痴情等待”,但这些都是从男性自我感受或某种竞争态度出发,而非从尊重当事两人的关系出发。

浪漫化的权力关系配上暧昧的调味料,鼓励男性单方面的强力追求,鼓励不必询问意愿的主动行为,等同于在鼓励性骚扰;而女性则被教育成应该被这样的浪漫给感动,而没有拒绝或表达不舒服的空间。

拒绝追求者,有时还会被责怪条件不好且标准过高,让她们在遇到骚扰时更难发声,也更容易被社会舆论反过来检讨,因为她们未能完美地满足社会对她们作为“被支配者”的期望。

图片|Photo by cottonbro studio on Pexels

“我想要全部的妳,一辈子、每一天就只有你跟我。”——电影《手札情缘》The Notebook (2004)

当人们进入亲密关系后,浪漫文化继续美化权力不对等的关系:霸道总裁与秘书、富豪男与平民女、男伴年龄最好大于女伴,女性被期待显得柔弱娇贵、需要被照顾,男性则被期待保护女性、甚至以爱为名占有女性⋯⋯ 

“女生月经来真的不要跟她说多喝热水,正确的作法应该是:我汇五千过去了,自己买杯热水喝”——IG: holdchiou 贴文

当今台湾社会常错用女权至上的名义,鼓励女性“任性”,要求男伴无微不至的贴心、不必问就知道女生的需求,但这其实同样在鼓励男性单方面猜测伴侣意愿、暗示女性总是需要被照顾,而非建立合意和互相尊重的平等关系。

引述的 IG 帐号有 50 万人追踪,经常以强调女性的任性、对经济和心理照顾的需求为笑点,“幽默”通常反映了根深蒂固的价值观,这意味着台湾许多人仍认同男强女弱的浪漫关系。

可以被重新定义的“浪漫”

其实,我们需要批判的从来不是浪漫本身,而是浪漫的定义。

“异性恋爱情模式,总是设定成不对等的权力关系,这种权力关系能渗透到我们的心里最深处,影响我们爱人的方式,并且养成我们如何与何时心动。”-法国podcast《le Coeur sur la table》(放在桌上的“心”)

令人“心动”的浪漫时刻并非自然存在的规则,我们对亲密关系的理解和期望,往往受到美化过的权力型浪漫文化所影响或建构,但乐观来说,也意味着一切有能被解构的可能性。如果我们能督促自己培养新的兴趣,也有能力重新调制浪漫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