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听过富兰克林效应吗?总是担心给人添麻烦的你,知道其实有些关系是麻烦出来的吗⋯⋯

不麻烦别人,关系就无从建立

生活中,你是否遇到过这种现象:会吵的小孩有糖吃,家庭里父母大多偏爱总是提要求的孩子;平时不愿意麻烦别人的人,以为可以省去诸多麻烦,却渐渐地变得被人孤立;而经常喜欢麻烦别人来回走动的人,反而人脉更广、人缘更好。

许多人遇到事情不好意思打扰别人,所有事情都独自承担,久而久之就会故步自封,与外界断了联系,中国民间有句俗话:“你不来我不往,就没了来往。”人们在互相帮助中增进感情,不麻烦别人,关系就无法建立。更有意思的是,当我们想要和一个人结交时,不要为他做一件事,而是让他为自己做一件事,效果会更好。

早在 200 多年前,美国开国元勋富兰克林就洞察到了这一点。

同场加映:心理测验|总是担心给别人添麻烦?测试你的羞愧感等级

图片|Photo by cottonbro studio on Pexels 

18 世纪末期,富兰克林还只是宾夕法尼亚州的一名议员,有一次他在宾夕法尼亚的议院发表演讲时,其中有一位议员完全反对他的意见,也发表了一篇演讲,并且十分激烈地批评了富兰克林的观点。这让富兰克林有些措手不及,但他又十分想争取这位议员的认同。

富兰克林知道这位议员固执难缠,自己又不愿卑躬屈膝地向他示好,一时觉得非常难处理。过了一段时间,富兰克林采用了这么一种另类办法,他打探到这位议员家中收藏了一本绝版的稀世珍书,于是他十分恭敬地写了一封信,信中只字未提政治上的意见,只是说自己对议员家的这本藏书兴趣浓厚,不知能否借来看几天?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位议员二话不说便把书送了过来,富兰克林则于一周后归还,并附上了一张字条,表达他的感激之情。

在这一借一还中,双方的关系似乎产生了变化,接下来发生的事,如同富兰克林事后描写的:“当我们再次见面时,他跟我说话了(他以前从来没有这么做过),而且很有礼貌,后来他还向我表示,他随时愿意为我效劳。”

之后这位议员化敌为友,还在很多事情上表达了对富兰克林的认同,于是他们成了非常好的朋友,这种友谊持续了一生。

图片|Photo by Craig Adderley on Pexels 

富兰克林说:“曾经帮过你一次忙的人,会比那些你帮助过的人更愿意再帮你一次忙。想取得一个人的支持,尤其是圈子外的人的支持,那就先找他帮个忙,事情会出现意想不到的转机。”这种神奇的心理现象,被人们称为“富兰克林效应”。

后来心理学家和行销学专家根据富兰克林的经验,将生活中的这种现象总结为:相对于被你帮助过的人,那些曾经帮助过你的人,会更愿意再帮你一次。

这也印证了我们上述所说的,为什么适当麻烦别人会令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牢靠。富兰克林在争取国家利益的外交风云中,更是将“富兰克林效应”这一现象运用得淋漓尽致。

猜你想看:总是不好意思麻烦别人?亲爱的别怕,试着倾诉“不太好”的自己


图片|Photo by Ketut Subiyanto on Pexels 

关系的建立,都是一种“富兰克林效应”

拉近彼此的心理距离

许多父母喜欢这样教育孩子:没事不要给别人添麻烦,自己能完成的事情尽量自己做。一直以来这种观点成为一种常识,印刻在人们的脑海中。因此很多人渐渐形成一种观念:给人添麻烦不利于双方交往。遇到事情几乎都是自己解决,实在解决不了的,干脆选择放弃。

这类人既不喜欢麻烦别人,也不喜欢别人麻烦自己,请别人帮忙时总是不好意思,担心被拒绝或者害怕给别人带来苦恼;别人请自己帮忙时,又会觉得这本是对方可以解决的事,没有必要来浪费自己的时间。

抱有“我不麻烦你,你不麻烦我”这种思想,就可省去很多“麻烦”。

然而这种观点往往只会将自己孤立,很难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诚然,少给别人添麻烦的确是一种良好的本质,但适度请求他人的帮助,也是一种智慧的处世之道。

前面我们介绍了富兰克林效应,相对于被你帮助过的人,那些曾经帮助过你的人,会更愿意再帮你一次。也就是说,想要获得别人的喜欢,不应该是去帮助别人,而是让他来帮助你,这种心理效应完全颠覆了我们传统的认知,但是如果你仔细观察生活,不难发现这一效应的合理之处。

一个多世纪后,俄国伟大的小说家托尔斯泰对这一效应也深感赞同,他在《战争与和平》一书中写道:“我们并不因为别人对我们的好而爱他们,而是因为自己对他们的好而爱他们。”

这也说明了,我们一味地对他人付出,并不一定可以得到他们的信赖和回报,反而因为我们的付出,让我们自己对他们愈来愈难以割舍,进而深陷其中。

如果反其道而行,要使某个人喜欢你,那就请他帮你一个忙,这会让别人感受到被认同和尊重,并且让他为你付出时间,这样能够拉近彼此的心理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