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对方着想成为分手的导火线?书摘《从两个人到一个人》:维持一段重视的关系,靠的是理解与体谅⋯⋯

“明明没有发生任何事,我老公却突然说要离婚”“我们一直都和平相处啊,但老婆突然离家出走了”。有些人会在根本不知道对方为什么突然那样、搞不懂自己到底犯下什么大错的状态下,收到了“关系结束”的通知。

他们茫然失措、愤怒、难受的程度,不亚于那些另一半遭逢意外骤然离世后被独留下来的人。没有什么比不知道原因的离别来得更难接受的事了。

在上门找我的人之中,大约有一半是背负着足以被称为“案件”的境况而来,像是另一半的外遇、暴力行为、破产、因赌博散尽家产等等。

图片|Photo by Tina Markova on Unsplash

然而剩下的另一半,则是即使手上握着“起诉状”的法律文件,却依然不清楚自己究竟为什么要经历这些,无法接受这一切的人。

无论一起同甘共苦、幸福、病痛了多久的岁月,真实了解彼此,始终犹如发现新行星一样困难。因此,越是感受自己刻骨铭心的痛苦,越是无法看清对方的创伤。

更令人惊讶的是,许多人都得等到诉讼时,看见记录对方立场的法律文件,或是在冰冷的法庭里听完对方痛不欲生的故事后,才第一次发现那些伤痕的纹路。

每当我述说诸如此类的故事时,总有人会对此感到荒谬、生气。

“伤害别人的人根本不知道自己伤害了人。太坏了吧?委屈的只有被伤害的人而已。”现实情况又是如何呢?直到我见过那么多人,才知道原来真的有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自己伤害了别人。

就像同一句话会让人感觉受伤,但也有人不会感觉受伤这点来看,可能会因自己内在某些脆弱的部分,在听见对方的话语时,特别容易留下痕迹,进而形成伤痕。

换句话说,并不能用“伤害别人的就是邪恶的加害者,受伤的就是委屈的受害者”的二分法,概括解释所有情况。

同场加映:究竟该不该分手?关系断舍离:关键在于这样认清现实

图片|Photo by Yuris Alhumaydy on Unsplash

有一对新婚夫妻,妻子大约晚上六点下班,丈夫则是会在晚上八点左右下班。妻子烦恼着是不是能为丈夫多做些什么,毕竟自己早对方两个小时下班。于是,她打算趁这个空档亲手准备一桌美味的晚餐取悦丈夫。

而丈夫同样在烦恼着该为妻子多做些什么才好,为了不让妻子下班后太劳累,他决定买些美食回家。结果,精疲力竭的妻子特意下厨,同时丈夫也拖着疲惫的身躯特地前往餐厅排队外带美食回家,这样的情况一而再地反覆上演。

为对方着想的心意越强烈,越容易敏感在意对方的表情与反应。挂虑丈夫健康而精心准备了满桌食物的妻子,对每天买外带回来的丈夫有些不悦。

丈夫不仅无法理解妻子,自己明明想尽办法不要妻子辛劳才特地买外带回家,她却依然坚持每天亲自下厨,他也对于必须解决洗碗与厨余问题感到麻烦。两人就这么过了一年。

第一个结婚纪念日到了。为了迎接结婚纪念日,妻子特地花了三小时准备从未尝试过的法国料理。“只要老公像我们谈恋爱的时候一样带束花回来,我就可以兴高采烈地用这桌美食迎接他。看到我精心准备的餐点,不知道他会有多感动?”

另一方面,丈夫则是因为结婚纪念日找了间更为出名的餐厅,听说必须排队整整一小时。他心想着今天是特殊的日子,就算要等一小时也没关系,所以虽然有点累,但还是等了一小时。

最后,他又带着外带食物去了趟花店,不过时间太晚了,所有的花店都已经打烊。无可奈何的他,只带着外带食物返家。“虽然没有花,但老婆看到这么棒的食物也一定会超级开心吧?”

图片|Photo by Pixabay on Pexels

丈夫一见到妻子,便滔滔不绝地说着自己带回来的食物是在多么有名的餐厅买的,排队的队伍有多么长。咦?老婆的表情不太对。他将从餐厅买回来的食物放在妻子准备的满桌料理旁,然后开始吃晚餐。

夫妻俩直到晚上十一点才在尴尬的氛围中结束用餐,几乎同时对彼此一点也不幸福的模样感到失望。漫长的沉默后,丈夫先一步开口。

“刚刚的食物怎么样?”犹如按下愤怒的开关,妻子忽然开始大声咆哮。“你眼里完全没有我花了三小时准备的料理,只有你买回来自己想吃的食物才更重要,不是吗?今天是结婚纪念日耶,但你到晚上十点才回来就算了,竟然连一朵花也没有?”

丈夫对于妻子选在自己准备生气的时机抢先发脾气感到无言。

“我当然是为了买给你吃啊,你以为是我自己要吃才买的吗?外面天气这么冷,我足足排了一小时才买到的,你怎么连一点感谢都不懂?有人叫你做菜吗?明明是你自己想上传照片到社群网站,反过头来对我发什么脾气!”

当晚,这对夫妻展开了一场恶毒的唇枪舌战。话题最终导向了责备对方究竟有多么自私。向对方发表完长篇大论的两人,从此开始了分房生活。

在这对夫妻之中,谁错了?答案是谁也没错。两人都是秉持为对方着想的心,使用自己的方式表达而已,只是对方却完全没有察觉这点罢了。尽管谁也没错,但彼此间的关系势必会出现一定程度的恶化。

除非其中一方犯下明显的错误,否则像这样的关系大多就会继续以类似的模式变糟,最后走向终点。在以自己的方式解读对方行为的过程中,逐渐累积误会,一旦误会堆得太高而在某个瞬间崩塌,唯有走上终结一途。本来只是解释得不够清楚、解释的时机稍微晚了点而已⋯⋯。

猜你想看:分手后还有联系?心理师剖析“纠缠”状态的恋人,难以轻易分手的原因!

图片|Photo by Ayo Ogunseinde on Unsplash

所谓的“关系”,具有不付出努力、放任便会自然消失的习性。因此,若想维持一段重视的关系,则需要倾注无限的努力。最重要的是,明确地询问对方想要什么,而不是由自己的观点去推测。

假如情况不允许这么做,留心观察对方如何照顾他人,并试着按照相同方式实行或许会是个不错的方法。我从担任教授的朋友口中听过一个故事。有天,这名教授最看重的研究生突然决定离开研究室。

教授一直以来都不停向这位学生表达对其未来的展望,并且从不吝于提供调整研究大方向的建议。对于自己倾注心力指导的学生做出这个决定感到诧异的教授,转而向其他学生询问这名同学离开研究室的原因,其他学生小心翼翼地说出了答案。

“他说,教授给的指导都太抽象了,这不是他想要的东西。详细指导如何实际研究才是他需要的。”至此,教授更是震惊。他这才意识到原来自己想要教给学生的东西,根本与学生的期望不符。

虽然晚了些,教授还是选择向这名学生坦承自己的想法,并且告诉对方“怎么不早点提出自己觉得辛苦的部分呢?”“我们再一起努力看看吧!”清楚教授平时有多疼惜自己的学生,在深思熟虑之后,也决定改变心意继续留在研究室。

图片|Photo by Ben White on Unsplash

让我们一起回到先前提及的那对新婚夫妻的故事。哪怕一次也好,假如丈夫愿意为妻子亲手准备她喜欢的料理,情况会是如何?假如妻子愿意与丈夫一起享受他从餐厅外带回来的食物,情况会是如何?

假如两人可以明确地让对方知道“我为什么要做菜?”“我为什么要去餐厅外带餐点?”情况又会是如何?或许他们的关系会发展得比想像中来得更精彩、更完整吧。

遗憾的是,我们大多都得等到失去自己重视的关系一段时间后,才会逐渐察觉究竟问题何在。“珍惜眼前人”这句话,所言非虚。等等,光是这一句话都可能会出现因人而异的解释,所以我想补充说明一下。

这里说的“珍惜”,指的不只是好声好气、单方面的牺牲,而是试着好好“理解”与体谅对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