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育孩子这件事,本身就是巨大的成功——【妈妈的第二职场】专题,专访《台北女生》、《疫之生》作者许菁芳,谈成为母亲以后,困难或许比想像的还多,但力量也会比自己以为的还要更多。

许菁芳的多元宇宙,除了学者、作家、台北女生外,在 35 岁那一年,多岔出了一条分支——成为一位母亲。

她说,原以为生养孩子,会使得学术研究发表与文字创作量下降,却在成为母亲的路上,意外发现产量不减反增。

“我也觉得好神奇啊。”菁芳这麽说,一如她曾经打趣分享的,孩子就像个“带财宝宝”,让她成为母亲后,看见一条不一样的生活轨迹。

探究再深层次的原因,或许更在于菁芳看待母职、工作的意义诠释——人的一生,就是不断创造的过程,无论是职涯的自我实现,还是身为母亲的体会。

于是回应关于家庭与职涯必然冲突的论述,菁芳给了不同视角的解答,“我跟宝宝的关系,很大程度是我决定的,也是我创造的。”

女性在生育后重返工作,就像开启属于自己的“第二职场”。在这个全新的平行宇宙,菁芳以敞开的态度,接纳人生的转变、建造属于自己的信念与支持系统,感受一点一滴更有力量的自己。


图片来源|许菁芳提供

父母、伴侣支持系统,还包含了猫咪

任教于南投的国立大学,菁芳在产后的第一年,于台北与南投之间通勤。菁芳与伴侣忙碌的时候,父母会来帮忙带孩子,“这让我能有完整的一段时间,专心做研究。”

孩子满一岁后,教职的第二年,菁芳与伴侣搬家到埔里,让菁芳不必再两地通勤,经过讨论,伴侣决定请育婴假。

在过往常见的家庭育儿计画里,大部分是由母亲请育婴假,我们好奇,在菁芳的家里,是如何开启这样讨论?

来看台湾的男性育婴假比例,在 2022 年来到 25.5%,为历史新高,显见性别意识愈趋上扬。但对于许多男性来说,碍于传统性别观念,又或是职场上的无意识偏见,还是让他们难以安心请假。

关于这点,菁芳回应倒是务实而中肯,相较于伴侣在企业任职,有固定上下班时间,菁芳作为大学教授,上班时间主要投注在学术研究与授课,一来时间相对弹性,二来薪资结构与学术价值高度相关,“总而言之,我觉得我请育婴假并不划算。”

另一方面,伴侣若按照现行法规,请育婴假不仅可领到六成薪水,加上政府补助的两成津贴。请假育婴,彷佛是一种全新的体验:“你的时间又回到了你身上,我觉得蛮不错的。”

我们笑说,原来不只是妈妈开启了自己的第二职场,对爸爸来说,也像是展开第二人生。

而菁芳也谈到,每个家庭的需求与选择也不一样,小孩从出生到幼龄,母亲确实扮演着孩子安全感的重要来源与载体。对有些妈妈来说,由自己请育婴假也是非常自然的选择。育儿方式没有绝对,而是依据不同家庭,展开最适合的模式。

生育孩子不只是妈妈一人的责任,也需要伴侣与家庭的支持系统,有时候还包含了“猫咪”。

菁芳家有两只橘猫——椪柑与海梨仔。需要授课的日子,她早起准备好孩子与伴侣的早餐后,就到学校上课,忙碌整天后,再回家陪伴家人,帮孩子洗澡。当孩子入睡,才有时间喂猫、陪它们玩。

其中海梨仔更是会等菁芳忙完了,再来撒娇讨摸摸。“猫咪好像也能理解,现在家中的第一顺位是弟弟,不是它们。”谈起家猫,菁芳显露出欣慰的微笑。

于是父母、伴侣和猫咪,都共同支撑起这个可爱又温暖的宇宙。

养育孩子就是调整优先顺序,也是工作战术的改变

现在的菁芳,要等孩子睡着了,才有一点自己的时间专注研究。孩子占据了九成的注意力,工作步调减速,菁芳却不着急:“我跟自己说,就像调整优先顺序,先放在小孩身上。这几年如果是发表量下降,也是很自然的。”

“但放到我整个生命的 80 年来看,它其实是很短的时间。”菁芳也提出一个有趣的思考:“说不定女性寿命比较长,也是让我们有时间能养育孩子。”

随着心态转变,工作模式也跟着转换,当时间被切分琐碎,“我要做的,就是掌握授课与育儿外的零碎时间,让学术研究的单位产值最大化。”以前要花一个小时的事,现在试着半小时内就做好。

而回顾过去十年在专业领域的累积,某种程度也让她有了一定的不可取代性,也开始有许多学术夥伴组队,邀请菁芳共同发表。菁芳尽管并非计画主导者,而是负责其中一部分,也能顺利推进发表完成。也因此从怀孕开始的这两年,菁芳的发表量不减反增。


图片来源|许菁芳提供

她说,这是一种战术层次的改变,但本质上的提升就是稳定的累积,在这个上涨的过程不断回应挑战,每次都变成一个正回馈。

另一方面,现在的工作单位,也给她相当友善的环境。

“当时我怀孕六个月,去到这间学校面试教职工作,系主任眼尖发现我的肚子,很开心地跟我说恭喜。”许多职场环境,如果发现面试者怀孕,可能态度就变得冷淡,担心可能影响工作产值。系主任的反应却是发自内心的开心,这让菁芳备感温暖。

她刚到学校任教的第一年,也有许多事情还不太清楚,前辈与同事们都会热心告诉她如何开课、怎么安排比较好。

“老实说,很多小事都不是致命问题,但是有人稍微扶你一下,你就省下试错的时间,能够顺顺地爬上来。”菁芳感受到大家都时常替她着想,“让我最受到支持的,往往不是制度面,而是身边同事们提供给我的帮助。”

制度是固定的,但人却是有温度的,善意能够织成最紧密的支持网。

选择当妈妈,就像带领团队,成为一个 leader

回顾成为母亲的这两年,母亲这个角色,让她体验到更多的是成长与扩张。“我对生命的认知是,人一定是承担越来越多,同时也越来越强大,活得更加宽广。”

“责任带来更大的视野,成为母亲就是一份很大的责任,是一件非常 powerful 的事,每个母亲都是巨大的成功。”

这就很像在工作上,你被问想不想成为一个 leader,带领一个团队?当妈妈,就是一个 leader。

“作为女性,我们有这个特权与能量,选择要不要成为母亲,要不要变得这么 powerful,当然背后必然会很辛苦,有很多挑战,而我愿意、我选择让我的生命要这样成长。”

每个人都可以选择自己要的成功。而选择成为母亲,也是一种成功。

不过菁芳也肯认,在孩子学龄前,会有许多辛苦与退让,她也不想过份美化母职,坦承地说:“生育小孩真的很辛苦啊,这时候就会跟妈妈朋友们一起抱怨。知道有人可以同理我的处境,发泄完就好一点。”

真实的负能量,其实也会有支持效果。


图片来源|许菁芳提供

菁芳提到,在怀孕期间常常阅读央金拉姆的《妈妈禅:快乐母亲觉醒九要》,作者在 46 岁那年生下第一个孩子,51 岁生下三胞胎,领悟带孩子就是最好的禅修。

“我想让大家用更加敞开的视角来看,妈妈这个角色其实很大的,很多时候你怎么看待母亲,是由你自己来定义。”

学术工作是自我实现,是创造。成为母亲,也是一种开辟的过程。菁芳说,“这并非是制度、社会如何期待我,而是我如何期待我自己。”

每天晚上孩子睡了之后,菁芳都有一种,“啊,今天也顺利完成了”的感慨。菁芳笑说她也不敢相信,每天就这样过下来了,小孩居然就这样慢慢成长,在混乱的多元宇宙中,依然能前进。

困难或许比想像的还多,但力量也会比自己以为的还要更多。

一起来看,给所有妈妈们的三个锦囊:

  • 相信自己是很 powerful 的,身为妈妈,已经是巨大的成功
  • 主动提出你的需要,建立你的支持系统
  • 适时让负面情绪有所出口,真实就是力量

或许创造一种属于自我定义的、肯认真实的、相互成就的信念系统,这就是成为母亲,最神奇的感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