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师教 3 种方法,学着在人前说出“我不会”、练习摆脱自责与丢脸的不安感受,在陌生事物中学习、成长。

“轰”地一声,我倒在基隆路上。倒地前的最后一个画面,是小货车黑色的后照镜,迅速扫过我的视线。

我没事,还可以站起来,恍惚地望着对面来车。直到上了救护车,隐隐作痛的伤口,像是喘了一口大气那样,开始痛了。

我才发现,我刚刚解离[1]了。

同场加映:致受伤的你:痛过以后,你更能懂得温柔对待世界

急诊门口的护理师态度很好。她看了我的伤口一眼,脱口而出“这撕裂伤很深,要缝喔。”

我点点头。

可是我不会⋯⋯

受伤后第 12 天,经历了急诊、骨科与外科。遇到了脚部红肿、伤口渗血,还差点蜂窝性组织炎。

来来回回去了几家医院,看过了好几个医生,终于找到一位让人放心的外科医师。


图片|Photo by Diana Polekhina on Unsplash

那天,当医师轻松地说了一句“你那个伤口,之后就自己换药吧。”

我脑中“轰”地跳出的紧张是“可是我不会!”

延伸阅读:穿越大半个海洋抵达未知:追求自我价值的路上,我们都该学习《小美人鱼》爱丽儿的勇敢

在乎面子的我,当下没说出口。

但仔细想想:“可是我不会!”的背后,有一个责怪的声音“你怎么连这都不会?”

于是尴尬、丢脸、更多的自责,让我冻住了。


图片|Photo by Yogendra Singh on Unsplash

“我们很少有人上过‘如何处理’独立生活中无数事情的课程,像是求职、安排开支、缴税、约会、性交、设定界线、烹饪与清扫⋯⋯,然而我们‘却被认定’应该能够应付这一切”

“周遭的人都告诉我们‘不会有事’。心理健康危机、忧郁、焦虑似乎是种祕而不宣的事,但另一方面,假定我们这一代很浅薄的笑话却日益增加。”[2]

“不会”带来的不安感

我开始学习,自己替伤口换药。

那其实不是太难的事。棉棒、纱布、人工皮、透气胶带、生理食盐水⋯⋯看着医院网页的说明,一步接着一步。

撕开、消毒、风干、敷料、贴上胶带⋯⋯搞定。

猜你想看:如何成为一个好的工作者?Google 台湾总经理:依循 3 步骤——学习、归零、再度学习

但,一个人学会的过程中,心中有很多的不安感。

什么时候伤口会好?我手有消毒干净吗?人工皮会不会剪太小块?下雨了我的伤口怎么办?

“如同这年龄层的多数人一样,我一直在学术发展的阶梯往上爬:从小学一年级到二年级,五年级到六年级,一路到高中、大学,然后就把我放到社会上生活了,彷佛我受过的训练已足够应付学术以外的生活。”

“但实际上并没有。没有人教过我,如何烹煮健康的餐点或更换轮胎;更没有人教我自问:我是什么样的人,或我想从生活中获得什么”


图片|Photo by Alexey Demidov on Unsplash

免于羞愧,才能好好学习

用食盐水替伤口消毒时,我想起了在谘商工作中,跟来访者一起处理的伤口。

很多时候,那并不像小说、电影甚至是我念心理系时想像的“谘商”。

我们不见得会画画、会谈梦、或是探索无边无尽又深邃的潜意识象征。

猜你想看:不准孩子失败,他们就无法学习在跌倒后重新站起来

我们讨论在台北租房子一个月要多少钱,水电瓦斯手机费加一加又要多少,兼职接案的时候怎么对付业主⋯⋯

甚至,是心仪对象传来的讯息该怎么回?那天算塔罗时抽到的牌是什么意思?或着面试不会紧张的小技巧。

延伸阅读:许菁芳专文|风雨天教我的事:接纳混乱,学习待事柔软

有人说,这样的谘商很“落地”。但我觉得,这是把没有机会学习的“过去”,转化成慢慢学懂一点的“现在”。

即使到了“四分之一人生(16-36 岁)”的尾声,我还是有很多东西不会。像是:医疗险、税务管理、或是如何把堵住的水管弄通。

要说这一路学习谘商以来,有什么东西让我稍稍不一样,或许是:我不再因为那“这你本来就应该会,怎么连这也不会?”的声音,而感到羞愧、逃避、不去思考与学习。


图片|Photo by Imani Bahati on Unsplash

剧场有一个身体游戏,是让两个坐在地板上的人,想办法拉着彼此,一起站起来。

这个游戏的吊诡在于:如果一个人抽手了,软脚了,或是不能稳定地出力。

他的夥伴再有力量,也很难把这个人,从地面拉起。就算夥伴有重训好了,硬拉,只会把疲软的人拉伤。

同场加映:所谓长大,就是学习与恐慌、焦虑、未知共处的旅程

“⋯⋯四分之一人生不是一段千篇一律的旅程,它需要收集许多经验,包括杂乱、具体、未知的经验。完整的心理发展离不开复杂的关系、失败、风险、渴望与冒险。”

“可是我不会”的背后,可以是“我怎么连这个都不会”,或是“如果我逃避不去面对,就没有人知道我不会。”

“可是我不会”的背后,也可以是“我试着让自己伸出一只手,拉住其他人、资源的手,让自己站起来。”

伤口教会我的7件事

1. 不会,没有关系。很多东西,本来就没学过。没学过,本来就不会。

2. 不会,就开始学。一次学了一点,也许犯了点错。下一次,就会比这一次还更好。

猜你想看:炸虾人巴黎逐梦记|挫折打不倒我,事实证明我越挫越勇,死不放弃!

3. 已经“会”的人,即使态度再好,很难回想“不会”的感觉。就像骑脚踏车,你突然会骑了,就很难不会骑。

4. 因此,对于“不会”的人来说,“会”的人带来的不一定是支持,也有可能是压力。

5. 支持与压力的分别,来自“不会”的人敢不敢问,以及“会”的人能不能教。


图片|Photo by Markus Spiske on Unsplash

6. 会打球跟会教球,是两件事。就像陈金锋说“球来就打”,但不代表你听完这四个字,就可以打到 140km/hr 的球。

7. 再说一次:不会,并不丢脸。就像成年,不代表成熟。所谓的“转大人”,其实是再一次又一次的尝试中,慢慢熟练、慢慢累积、然后慢慢长大的历程。

读者提问

问:本来“不怎么会”的人,要怎么让自己好好学会呢?

答:要突破不会带来的不适感,我认为至少有三种方法:

1. 最快的(恐怕也是最幸运的),找到好教练 / 老师 / 指导者

所谓的好,是可以把要学的这件事,拆成够小的步骤,然后看得出你卡在哪一步,设计对应的练习给你。

这可遇不可求。如果身为导师、家长,你又有这样的能力,就是别人生命中的贵人了。

猜你想看:丁菱娟专栏|我不靠贵人,我靠自己,反而身边处处是贵人

2.不怎么会的人,要找到一起学习(而且程度差不多)的社群

这里所谓的社群,不是那种大拜拜、喊口号“我们一起变强”的那种,而是大家程度差不多、也都愿意练习学习的一群人。

这么做的理由是:因为程度差不多,比较能同理、体谅彼此的“不会”。互相练习起来,也比较不会母鸡带小鸡,变成一个人在付出一个人在索讨,那样的练习团很难持续。

当然凑一团之后,可以再回到方法 1,合资找个好教练,是更有效率的选择。


图片|Photo by Towfiqu barbhuiya on Unsplash

3. 如果暂时只能自己慢慢磨练,我这边有一个自我调适的怪招

我会建议,先把一两个最有机会练强的技能,练到超强。这样一来,即使有些事情你不会,还是可以有其他的好经验,撑住自己不垮掉、不逃避。

比如:我对我的文字敏感度有信心,但我的音感不是太好。在我学音乐而挫折的过程中,我会在最挫折的时候,稍微合理化“至少,我还有这个好(不是什么都不好)”。

这也是为什么,有一点小进步、小成就,都很值得停下来庆祝。

同场加映:“我怎么会犯这种低级错误!”走出自责漩涡,培养挫折容忍力

这么做,为的是把好的感觉、好的记忆,与好的自己,给内化进来。

我知道这听起来有点乡愿,但如果乡愿可以帮助我们继续学习,那就是好的乡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