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检视日常消费的习惯吗?纪录片《英国人的消费秘密》揭示消费与人格特质的关联:消费模式不仅展现价值观,更透露了你的人生状态。纪录片更观察到,穷人、富人的消费习观,可能与你想的不太一样。

我认为我们花钱的方式决定我们是谁,以及我们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纪录片 《英国人的消费秘密》

你有记帐的习惯,或留意过自己的收支和财务状况吗?

在《英国人的消费秘密》(Britain's Spending Secrets)这部纪录片中,主持人安妮(Anne Robinson)踏出摄影棚,以“消费揭示你是谁”和“消费是否带来快乐?”为主轴,实际走访并观察不同背景人们的消费方式。

她以幽默的谈话风格,风趣并一针见血地点出人们透过消费习惯,所呈现的人格特质,并得出有意思的重要发现——透过消费模式,不仅揭示一个人的价值观,更可以反映他的人生状态。

同场加映:如何达到经济独立?经济自主这样做:制定财务目标、培养理财习惯|女性理财

有趣的是,在观看这部纪录片时,我也从不同的消费习惯中,看到自己的影子,进而反思既有的消费模式。

邀请你观看《英国人的消费秘密》,除了了解富人、穷人以及中产阶级的消费模式外,也藉此检视自己的消费习惯,进而更认识自己,并找到理财规划的精进之处。


图片|截自《英国人的消费秘密》

消费揭示你是谁:检视既有的消费习惯,厘清“想要”和“需要”

你是否存有迷思,认为穷人花得少,有钱人一定大手笔呢?跟着安妮走访各式人群,会发现实际上并非如此。

我们可以看到,三个孩子的单亲妈妈,即使身负债务,却认为自己和孩子值得过上更好的生活,不惜刷信用卡“超前”消费,购买豪华冰箱和家具用品;另一位独自抚养女儿的单亲妈妈,由于喜欢街头时尚而大量囤物,但平时常穿的,反而是 T 恤和牛仔裤,直到她和女儿被赶出租屋处,才开始反思自己的消费习惯。

同场加映:财商生活养成课|花钱好罪恶?3 种薪水分帐法不再和意志力拉扯

白手起家的商人,认为消费是一场“投资”,所以他把大部分钱花在会增值的物品上,衣着则是特地到 Outlet 买半价西装,他认为自己的消费行为都是精打细算;身份尊贵的女男爵,生活相当节俭,为了省钱泡咖啡不用滤纸,用丝袜做果酱,在 eBay 购买不超过 20 英镑的衣物。


图片|截自《英国人的消费秘密》

从上述的例子中,我们发现,穷人可能选择过着“精致穷”的生活;富人则因为珍惜财富,选择节俭,不浪费每一分毫。

那中产阶级呢?影片中提到,中产阶级更在意的是购买“服务”,例如负担高昂(甚至有点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学费,只为了让小孩能读伊顿公学,每年一定要享受度假、出国旅游,或是生活中一定要买杯星巴克(不只是一杯咖啡,而是一种生活方式)⋯⋯即使乐在其中,却也有不得不为财富忧虑、拆西补东的时候。

而我从中的领悟是,如果缺乏长远的人生目标或财务规划,中产阶级也只能维持在收支平衡的状况下,持续在中产阶层中忙碌打转。


图片|截自《英国人的消费秘密》

吊诡的是,我们可能看不到自己消费习惯的盲点,却能对他人的花钱方式品头论足。如果客观分析,理性思考,我们可以从这些现象中学到什么呢?我归纳以下两点:

一、分清楚“想要”和“需要”,才能真正感到富足

回想过往的消费习惯,有多少时候是因为“想要”而非“需要”,冲动购物呢?这种频率高吗?有没有什么方式可以抑制购物的冲动?

例如,结帐前“再想一下”是否真的“需要”、买了以后,会时常用到,或只是为了一时高兴、倘若真的“需要”,有没有更实惠的替代品。

同场加映:“是乱花钱还是真的有需要”金钱心理学:为什么我们赚的越多反而花的越多?

另一个迷思是,当我们真的“需要”购买某些商品或服务时,会不会因为舍不得花钱而不买?其实,这样看似省下了钱,却同样会造成其他的机会成本。

举个例子,为了省下通勤费而选择不搭公车,走路上班,结果导致睡眠不足⋯⋯其中的优劣利弊,就必须根据个人的情况不同去做衡量了。

重要的是,当我们厘清“想要”和“需要”,也可以让生活更简单,环境更舒适,心灵更自由——这才是真正的富足,不是吗?


图片|截自《英国人的消费秘密》

二、衡量自身的财务状况,妥善规划消费额度

影片中提到,中产家庭为了提供孩子到贵族学校上学,有时必须拆西补东;另一个收入较低的家庭,为了养活一家六口,时常购买打折日用品,却可以花十分之一的年收入让孩子们上各种兴趣和才艺课程。

这反映了他们的价值观,但同时也警醒我们:消费之前,是否先衡量自身的财务状况,并进行规划?

同场加映:小资理财术|6 3 1 法则,为什么你该学会好好“花钱”

如果不执着于让孩子上贵族学校,是否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用其他方式提供孩子教育和陪伴?如果希望培养孩子的兴趣,有没有其他更实惠的活动,不需要支付高昂学费就可以参加?

衡量自身的财务状况,对收支有所了解,事先规划好每个项目的额度或找到适合的替代方案,就可以减少消费中的盲点,进而让整体、长远的财务状况获得改善。

消费是否带来快乐?根据长远的人生目标,建立适合的消费模式

“消费”可以带来快乐吗?我认为消费可以带来短暂的快乐,但真正令人感到幸福的,是消费背后隐含的价值与意义。

同场加映:花钱为什么快乐?3 大心理因素看消费行为,健康的花钱习惯维系财务平衡|女性理财

影片中,一位靠自己打拼成为有钱人的女企业家,是个购物狂,她时常因为某个名牌衣物具有“画面感”或令她开心而购买,令人不禁怀疑,这些物品将来是否会派上用场。她因为享乐和便利,选择支付高昂费用,长期住旅馆,并提到自己很享受现在的生活方式。

令人反思的是,她虽然负担得起,但目前的消费方式却和长远目标不相符——她渴望有一天组建家庭,住在漂亮的房子里,但实际上,她目前挥霍的钱,早就足以支付郊区一间不错房子的首付。


图片|截图自《英国人的消费秘密》

有一幕,是喜欢街头时尚的单亲妈妈,在杀价购买便宜又流行的衣物时,十分开心,但回到家看到囤积在租屋处的麻布袋,里面装着成堆自己可能不会再穿的衣物,突然流下眼泪。而她在反省并卖出那些衣物后,反而找到了真正重要的事——她跟女儿的关系改善了。

另一种消费的快乐,是把钱花在体验上。一群退休的高龄人士,喜欢跳舞、跳伞、滑雪、滑翔等活动,这些刺激的冒险令他们感到充满活力。

他们不在乎未来规划,甚至没有把钱留给子孙,而是在意当下的享乐。


图片|截自《英国人的消费秘密》

而我回想起自己的消费经验,感受到:消费当下的快乐是短暂的,拥有一件物品的开心不会持续太久,但消费背后的意义,例如和家人一起用餐,和朋友一起旅行,穿着令自己感到自信自在的衣物等等,才是消费所带来的价值所在。

同场加映:别再吓我“养小孩超花钱”!幸福本来就要付出成本

还有一点,我们也需要思考自己的长远目标、未来规划,以建立适合自己的消费模式。例如,是规划要进修、学习;组建家庭;到各地旅行;又或是实践自己理想的生活方式⋯⋯等等,都会因为现在的我们把钱花在哪里,而反映到未来生活之中。

最后,分享一段令我印象深刻,主持人安妮总结的话语:

“除了金钱以外,再无其他话题可以针对我们的本质,有如此深入的透视;难怪我们遮遮掩掩、扭扭捏捏,觉得只是谈钱,粗俗至极。”

“其实,谈论金钱可以暴露出许多,我们的成长经历,我们的竞争力,我们的攀比之心,我们的勃勃野心,以及我们所重视的一切。一谈钱,它们便无所遁形。”

——纪录片《英国人的消费秘密》

金钱反映出我们的状态,幸运的是,我们也可以透过检视自己的消费习惯,迎向更好的人生,重新定义自己是谁。

欢迎追踪 ronna.tsai,写作之路上,感恩有你相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