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会渴望向别人证明自己,把自己困在痛苦的恶性循环中呢?跟着笔者的脚步探索内在小孩,一起修复过往的伤口。

我们时常在身边、在演艺圈中看见外表亮丽、聪颖且十分努力的人,生活过得并不顺遂,时常浮浮沈沈。他们经历一阵低潮总能重新再次抬头,但过了一阵子,似乎刚起的势头又再次面临了困境。(对,可能我们也是如此。)

总让人纳闷,这样看起来条件优异的他们,为什么会反覆进入类似的低潮当中呢?

原来低潮中一向坚强圆滑的他们,其实坚毅的背后,一直在被不幸的原生家庭经历影响着。

我们可以看到这些人多半竭尽所能想要赚钱成名、拿奖、获得更多的鲜花、奖牌和掌声,时常是为了想让家中的父母以自己为荣,得到他们的认可。

纵使时常他们并不承认自己在意父母的看法。但又可以从他们与父母的对话中看出下意识是非常在意父母对自己的评价的(如果我们不介意一人的看法,我们对他们的话语是难以勾起情绪的,反之,我们的情绪是容易受到触发的)。


图片|Photo by Mike Scheid on Unsplash

“我想成为你们的骄傲,你们却从来都没有赞美过我。”

“我努力工作,拼命地争取,每天都累到不行,你们关心过我吗?”

那些辛劳付出,并没有换来父母的赞美认同,面对父母的冷淡与疏离,他们哀怨不已。

可以观察到他们下意识地有一个模式:

不断地想要从外在环境和他人认可中,证明自身存在的价值,从而陷入被动而显得痛苦。

既然长期为此所苦,他们为什么依然渴望向别人证明自己,把自己困在痛苦的恶性循环中呢?

同场加映:为你挑剧|《如果花知道》断舍离父母的期望,划清界线的 3 个步骤


图片|Photo by Daria Nepriakhina 🇺🇦 on Unsplash

原生家庭的低价值传递,会嵌入我们内在小孩的信念中

小时候,我们常会经历这样的事:因为考试成绩不好,家里人的指责与批评,总会让我们生出一种低价值感。

年幼时,我们没有能力独自生存,如果得不到父母的认可,在我们的心里,彷佛自己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这就是很多时候,我们极力想要努力上进、证明自己的原因,同时也使得我们的内在小孩接收了这样低价值的信念。

许多心理学派皆有提及的《内在小孩》理论认为,过往的童年伤痛与未竟之事,会深深记忆在我们的身体及大脑中,形成内在小孩。关于痛苦、悲伤、羞耻和不安感的记忆,因此我们的情绪也会受到内在小孩的影响。我们需要重新学会释放这些情绪,解脱童年制约,并找到善待及好好照顾自己的方法。

我们或多或少在成长过程没有得到父母足够的关注,父母不尽然有意识地忽视、嫌弃我们,但是这样的不经意,确实在我们心中遗留下了“我不值得存在”、“我是累赘”、“爸妈不要我了”等埋藏在潜意识中的信念。

这种在父母面前的低价值感,可能会到我们活到中老年都还困扰着我们。有些人几十年的努力,可能都隐含了向父母证明自己其实也可以是又好又成功的孩子的意图。

当我们稍微功成名就,取得社会认可的些许光环后,我们在父母面前的信心可能会稍有改变,但实际上始终没有从向父母证明自己的迷障中解脱出来。

许多父母会告诉孩子:“只有你表现优秀,你才会过得幸福快乐,并得到我的认可。”

可能我们的父母在小时候,生活条件远不如现在,会比我们更多地感受过落后带来的恐惧,他们的内在小孩可能比我们他们更加悲观与失能,会无意识地把这些恐惧投射到孩子身上,原生家庭的低价值感就此传递下来。

当孩子的成绩和表现不好时,容易刺激父母内心深处的内在小孩信念:“落后等于无能,就会被社会淘汰。”

这使多数人形成了错误的自我防御方式:“一旦有机会,一定要努力向父母证明自己,以避免经常陷入被抛弃的恐惧。”

事实上,每一个恐惧的孩子,其实背后都有内心潜藏无助内在小孩的大人。

我们并没有意识到要去认识自己,瞭解自己的天赋以及内在声音,只是一直依循父母告诉自己的方向,继承了父母内在小孩的信念而不自知。

心理学家弗洛姆在其着作《逃避自由》中提到:

“人们似乎在做决定,似乎想得到某种东西,但实际上是在内在或外在压力的强迫下,不得不想得到他们正要得到的东西。”

而这个信念,并不一定会随着年龄改变。除了在原生家庭中发酵着,也投射到了亲密关系、人际关系、职场关系中。

许多人依然陷在内在小孩信念痛苦的循环中:不断地从外在证明自我价值,但始终求而不得。

猜你喜欢:小时候的你,曾被父母好好回应吗?心理师:亲子互动,将形塑彼此的“潜在空间”


图片|Photo by João Ferrão on Unsplash

认识自己,完整自己的内在

我们需要打破内在小孩固着的信念,去瞭解内在小孩,才有机会摆脱从外在证明自己的痛苦循环。

藉由女人迷近期推出的内在小孩快乐牌卡,可以协助我们藉由牌卡的协助,来一步一步认识与疗愈自己的内在小孩。

一开始,我们需要有明确指引的工具来开启我们的探险之旅。我们可以透过牌卡练习,帮助自己培养一个自我照顾的环境,在任何时刻给自己一个情感的自我拥抱,能够持续给自己关照与安抚,并将自我观照视为生活不可或缺的活动。

透过抽牌与自我对话的简单步骤,可以经验自我情感的修复历程,并学会怎么暂停具有伤害力量的内在信念。

在这个过程中,突如其来、难以理解的情绪波动与反应可能变得不再莫名其妙,过去难以排遣的压力与情绪逐渐可以释放,甚至可以开始想起快乐的自己是什么样子!

经过牌卡的探索,我们发现自我价值也是可以自己给自己或是藉由与朋友、伴侣、家人的共同使用牌卡来认识彼此的内在小孩,建构内在小孩的支持系统,进而使关系更加亲密,内在小孩造成的隔阂是可能逐渐被消解的。(此副牌卡包含 10 种入门专用应用方式与情境,一人、两人、众人都可以共同来场内在的探索之旅)


图片|内在小孩快乐牌卡

我们可能可以更加瞭解自己,并唤起了自己的内在力量:无须向父母证明自己是一个优秀的人,可以用自我探索疗愈了自己过去遭受的痛苦。

很多人会向他人证明:自己可以过得很好,自己能取得很大的成功,抑或是想象有一天父母将会如何后悔看不起自己⋯⋯

其实这些信念是因为自身尚未脱离原生家庭的信念、没有给自己内在小孩成熟的机会。不断去“证明”的背后,是恐惧与匮乏。

也只有在我们渴望获得父母或权威人士的肯定、认同时,才会想尽办法去证明自己是值得的。

然而,要证明自己,就需要去“超越别人”,而超越别人是无止尽的。

只要衡量的标准改变了,你就会从他人眼中“足够好”的宝座跌落下来,无形中被推上更残酷的证明之路。

要避免自己陷入这种轮回中,最根本的还是回到自己身上,去认识自己、完整自己的内在。而认识、疗愈内在小孩可以是第一步。

尝试证明自己是种探索过程,带着觉察去改变

不过,尝试证明自己一定是坏事吗?

并不是。

不断地想要证明自己并不见得是坏事,可能是对自我价值的误会,使我们陷入努力却满足不了他人标准的怪圈中。

人并非一开始就明白,自己的内在力量才是力量的根基。往往需要通过探索、试错等一系列学习来清晰地认识自己与世界。

无需因为忍不住向他人证明自己而懊恼。

只有当我们亲身体验到这个方式无效后,才会开始转为向内探索自己的内在力量,这是人们内在成熟的必经过程。

关键在于要自我觉察。

要觉察自己的行为:是困于内在小孩的老旧信念?还是听从了内在的平静声音?

延伸阅读:是不是我做得不够好,才不值得被爱?——学习放下对父母期望,你比想像中更值得被爱


图片|内在小孩快乐牌卡

抽张牌卡,让自己的生活暂停片刻,藉由辅助提问,给自己深入觉察自己的机会。

我们像一朵朵品类不同的花,绽放前的日子会经历风吹日晒。

每个人的花期也不同,可以不需要以他人的标准来衡量自己。

若是可以自我照顾、支持过去缺爱的内在小孩,生活地放松一点,无论是追求名声,金钱,还是自我价值,理解自己可以让我们将痛苦化作生命馈赠的养料,滋养余生。

藉由各式工具,尽情认识你的内在小孩、你的热情与天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