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下一步要怎么走才好?陷入郁郁寡欢,找不到人生的意义跟方向,这些症状很有可能是来自“空心病”,到底什么是空心病呢?让我们来看心理谘商师怎么说!

文|胡阿啾(胡舜皓) 谘商心理师

你是否从小就是别人眼中的好宝宝,学期间认真学习,安分守己。

职场上也总是能把分内的事情,有条有理完成,是别人眼中的好同事——但却总觉得自己的人生,有一种难以言喻的不开心?

我们从小就被教育要“好好学习”、当个“好孩子”,考上好的大学,找到好的工作,却缺乏了探索兴趣、专长的机会。

以致于成为大人眼中的好宝宝,各方面都取得亮眼成绩,内心却过得不踏实不开心。

不清楚自己的人生志向为何,不知道人生的意义为何,也不知道自己的价值何在,生命似乎被“要求”得无从选择。

如果你的身边的朋友、亲人,也有类似的感受,我想邀请您,一同深入了解“空心病”!

延伸阅读:心理师看《我们的蓝调时光》:人生靠自己拯救,3 个方法放下受害者情节、稳定内在力量


图片|Photo by ☀️Shine_ Photos on Unsplash

什么是空心病?

2001 年,澳洲墨尔本大学精神医学教授 David W. Kissane 与蒙那许大学(Monash University)的心理学教授 David M. Clarke。

首次正式提出“失志” (demoralization)的概念,他们发现许多癌症末期的病患,对生命产生了“存在的绝望”(existential despair)、无助、无望,且对生活失去意义与目标。

患者拥有较高的自杀动机,且在癌症末期的病患里,有极大的盛行率。

而中国大陆的研究中,类似的概念则被称为“空心病”,不同之处在于研究对象是大学生而非癌症病人。

“空心病”不仅被视为一种临床诊断,更被认为是世代普遍的现象,许多年轻人,都对人生失去了意义与信心。

根据北京大学徐凯文老师的整理,空心病患者有以下七点特色:

  1. 情绪低落、兴趣减退、快感缺乏,但与典型抑郁症不同的是,症状表现并不是非常严重和突出,外表看来跟大多数人并没有差别。
  2. 他们拥有强烈孤独感和无意义感,孤独感来自与外界的人没有真正联系,联系变得虚幻,重要的是,他们不知道为什么活着,也不知道活着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即便得到了想要到的东西,内心还是空荡荡,产生了强烈的无意义感。
  3. 通常人际关系是良好的人,非常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需要维系他人眼里良好的自我形象。似乎所有一切都是为了别人而做,因此做得非常辛苦,也非常疲惫不堪。
  4. 对生物治疗不敏感,甚至无效。
  5. 有着强烈的自杀意念。这种意念不是因为现实中困难、痛苦和挫折,用他们的话来讲就是:“我不是那么想要去死,但不知道为什么我还要活着。”
  6. 问题通常已持续了一段时间,可能从初中、高中,甚至更早就有这样的迷茫,又或者先前已有尝试自杀的行为。
  7. 传统心理治疗的疗效不佳。问题并非通过改变负性认知、研究原生家庭的问题来厘清早期创伤,就能够解决的。
  8. 台湾在空心病的研究,虽然尚未做出普查性的研究,但情形与中国大致相同。

其中值得注意的点是,空心病与忧郁症并不相同,忧郁症可以透过药物控制,而空心病则不行;忧郁症者通常会伴随着人际关系的困难,而空心病者人际可能是良好甚至杰出的。

延伸阅读:你不爱你自己!透过零极限清理法遇见内在小孩,反转信念的三个步骤

患有空心病的人,表面看起就正常人一样,看不出来有任何异状,但内心却无比孤寂无望,往往只有与之极为亲近的人,才能查觉端倪。

许多喜剧演员外在表现乐观,内心却有极大的孤独与无望,往往趁你没注意到时,不自觉患上了空心病。

英国着名喜剧演员肯尼斯・威廉姆斯(Kenneth Williams)曾经表示:“我肯定不会形容自己是一个幸福的人。所有我认识的喜剧演员都是深深陷入抑郁,表现躁狂。但是他们用外表形像将其隐藏起来。”

喜剧演员、电视主持人史蒂芬·弗莱 (Stephen Fry)去年披露曾在 2012 年企图自杀。

他也曾表示:“我主持《QI》(BBC 搞笑猜谜节目)时,我会不断谈笑‘哈哈,对!对!’但是内心里却一直在说‘我想死!’”。

外在的乐观,并无法抚平心里的孤寂。


图片|Photo by Eric Ward on Unsplash

人为什么会得空心病?

据资料整理,有空心病倾向的人,从成长的过程,可能有以下的经历:

自从出生起,家长和老师便充当了指导者的角色,明确告诉孩子该怎么做,什么事情是的对,什么事情是错的,却少了进一步的沟通。

大多数的孩子都是在“我来教你”、“我告诉你这样做才对”、“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之类的教导长大的,间接剥夺了孩子表达自我的权利。

而这样的教育环境,虽然能使孩子听话、让孩子懂得在大人面前表现出他们要的样子,却扼杀了孩子发展独立思考的能力,没了独立自由的思想,日后的行动大多也就失去方向、没有目的、没有意义,甚至也没有自信,进而造成空心病的风险。

“职场无朋友”、“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这样的论述在华人社会中很常听到,以致许多社会化良好的孩子可能在大学,甚至高中阶段就养成了良好人际互动的能力,与人保持着适当、若即若离的距离。

虽然这样能让孩子在学校、职场上表现得无往不利,但也却他们在人群中迷失自我。

当这些孩子需要表达自己苦楚时,却会发现很困难,难以找到一个安全抒发情绪的出口。

成长过程,学校或家庭教育如果只重视孩子的学业表现,而缺少对孩子兴趣的探索与培养,孩子很可能会迷失方向,迷失意义。

我们往往觉得自己什么都可以,适应力良好,却也感到寂寞。


图片|Photo by ☀️Shine_ Photos on Unsplash

如果有空心病倾向的话,我该如何自救?

一、探索自我喜好

虽然对许多人来说,可能有些困难,但可以试着问问自己“我喜欢什么?”

不管是生涯兴趣,或是人际关系偏好,了解自己,都是获得意义的第一步,也是远离空心病的好帮手。

二、专注于密友

英国心理学期刊,曾经发布了一项关于人类学的研究。

他们发现,与亲密的挚友互动越多,越容易觉得快乐;而广义上的社交频繁,人们的生活满意度反而越低。

存在主义学者布伯也曾说:“美妙的关系可以冲破孤独的障碍、压制它的严厉规则,在自我与自我之间架起一道桥梁,跨越宇宙的恐惧深渊。”

如此可见深交在个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力。

你的身边必然拥有一些朋友,能在他身边真正自由自在,摘除你平时的社交面具,自由自在地做自己。如果你身边有这样的人,不妨增加与他们的联系吧!试着与他们表露心底的声音,或许会发现自己竟然不如想像中的孤独。

三、现在开始实践自己的愿望

做出戏剧性的改变,或许是困难的,除了活在别人的期待中之外,也能尝试着活出自己的色彩。

试着天马行空,想想自己的梦想,并详列 30~100 个愿望清单,愿望可大可小,如果愿望较大难以实行,尝试把它拆分一些小部分。

比如,你的愿望是环游世界,可以先从去一趟日本开始,如果愿望是考上研究所,可以先从读完一本专业书籍开始。

请务必记得,这些都是为了自己的愿望,挑选几个目前可行的愿望,并立即实行。

实行的过程,或许会觉得不合理,但也会发现离自己的心又靠近了一点。

四、倾听内在声音,才能真正快乐

我们的内在,拥有追寻个人意义的驱力,我们从生活与书本,以及人生高低的起伏之中寻找意义。

随着年龄逐渐增长,我们在社会化的过程,不小心忘了倾听内在声音,离自己的心越来越远,直至心空掉了,一切都失去了意义。

如果你与周遭的人,不小心让自己的心空掉了。

可以试着寻求心理谘商机构协助,务必记得,真实的快乐来自内在,唯有倾听内在声音,才能获得真正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