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喜欢茶余饭后谈论别人的八卦吗?分析人们爱八卦的背后心理,给自己静下心来的时间,重新聚焦自己的需求。

文|@im_whyo

“狗仔性格”是我自己命名的,顾名思义是有那些狗仔行为的特质,思考一下自己是否也有狗仔基因。

潜移默化让我们理直气壮

求学阶段的我极其八卦,也曾有稍不注意就把其他人信任而透漏给我的隐私泄漏出去导致一些麻烦的经验,那次之后我就告诉自己,要做一个筛选资讯而不是听到什么说什么的人,被其他人信任而得到的讯息,不被错误使用、甚至负面的扩大影响范围,资讯应该要被正确传递。

狗仔文化基本上是从小潜移默化在生活中的,对于“周刊直击”非常不陌生,成长过程中几乎没有大人告诉我周刊有什么太大的问题。

每每出现重磅新闻的时候,大家的目光只会聚焦在某明星做错什么事,某公众人物的花边新闻,某某某又怎么样了,“新闻”好像变成八卦的集散地,开始比较谁的消息最新、最怪、最猎奇。


图片|Photo by Austin Distel on Unsplash

有些被教导的观念,并不是那么理所当然

直到一个开始能够将“媒体识读”从名词转换成动词的年纪,动作开始放慢、开始理解理性思辨是什么,退到一个足够远的地方,才慢慢看清楚这个动词的使用方法,然后才接触到关于公众人物隐私权的讨论。

周刊新闻跟拍的人物,从全台湾都认识的名人,开始转移到比较小众的网红,而且内容基本上都是他们私下的生活。这让我开始思考跟拍的合理性。

假想一下如果自己是个追踪人数几千的小人物,在网路上公开自己的社群帐号、分享自己愿意分享的内容,这样的我是可以被随意拍摄私下生活的吗?

吊诡的是如果网红们被跟拍是不被质疑的,那追踪人数几千的我,是不是也随时可能在路上被关注,是否因为我在网路公开了自己的一部份而无法拒绝媒体跟拍?

另外,公众人物可受公评的部分,也包含了他们私下的、跟道德判断有关的行为吗?如果是这样,怎么样的人算是公众人物,哪些人的私人行为是需要受到公评的,或者白话一点的说,多公众的人的生活必须被众人评论?

愈来愈多问号冒出来,周遭的事情突然变得奇怪了起来,一直以来自然接受的那些前提,开始出现可以被看见的裂缝。

然后看到 Youtuber 锡兰的影片,提及台湾的狗仔文化不合理,因为他的说法我才意识到,啊!原来狗仔文化是不正常的啊,原来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的角度是这样的,我们的成长环境其实没有想像中那么理所当然,我所习以为常的环境设定有可能是有问题的。

同场加映:一个记者的旅行意义:丢掉恐惧,生活才会来


图片|Photo by Michal Matlon on Unsplash

开始我的观察:

狗仔文化的重点是“关注他人”,知道其他人的生活、知道他的人际关系、知道他昨天跟哪个人约会,这可能来自华人文化注重大群体共好的风气。

比起个人主义更倾向一个家庭、一个社区、一个群体好不好,投注更多心力在他人的行为好不好,而不是自己好不好,我们放很多心力在别人身上,把好奇心放在“他人”身上,而不是事件本身。

但别人好不好又不是我能控制的,一个群体的根本好坏,不是建立在我监督其他人的心力多寡,而应该是每个人是否做好自己的事不是吗?

这个观察让我开始认知到所有的事情都只是选择而已,他人的选择如何是他的事情,他的选择不符合我的期待,不代表他比较差或比较优秀,事实上与我无关,我需要关注的只有(也只能有)“自己的选择”。

而这会延伸影响到我们,是否更随意的评价他人的行为,社群媒体上,每天都有各评论家留下他们的判断,无论是什么身分的人,在网路上他们总是可以随意的评论社会上发生的任何事。

猜你喜欢:人际关系整理学:改善社交焦虑的小步骤,梳理人际,生命从此不打结


图片|Photo by Kaitlyn Baker on Unsplash

我想谈论的不是他们是否带风向,或他们的论点对不对、有没有道理,更不是指不能讨论,而是单就“对他人指指点点且大家聚在一起起哄、看好戏的行为”做讨论,是否带有很大部分的狗仔心态。

对我来说,很多时候那些只想嘲笑他人的言论,似乎就是证明狗仔文化存在的一种征象,因为关心都放在他人身上,很大程度代表着“正在”不为自己的人生负责。

刻意练习:选择自己想要成为的样子

意识到自己也有满到溢出来的狗仔性格时,才在生活中练习刻意减少狗仔行为,看到猎奇的、与他人隐私有关的新闻标题,先不点进去(如果还是很好奇先试着晚一点进去),听到同事八卦时不主动参与,被邀请加入八卦行列时也尽量减少八卦他人的言论,试图用行为改变自己的八卦心态。

这个时候就开始发现,那些更值得学习的人们,过着有意识生活的人们,他们所做的即“专注在自己身上”,也就是现在人人追求的做自己。

延伸阅读:“请认真凝视自己的样子!”找回自我的 3 步骤:保留距离、冷静观看、回头检视


图片|Photo by Ben White on Unsplash

不过到这里就会发现,我们终究是生活在社会里,他人的行为的确也会影响到自己,要如何在关注自身与促进团体正向成长之间找到平衡,这会是社会进步的下一大步,在那之前希望大家都能将目光转向自己的人生,而不要总是专注在评价别人是什么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