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物质生活稳定、情感教育逐渐普及,越来越多孩子渴望与父母有更细致的理解与交流,却往往得不到想要的回应。面对这样的困境,成长于不同世代的亲子们,该如何找出解方?

最近,在一个心理师的定期聚会中,同事提出了一个观察:“我们这一整个世代,都在寻找‘不存在的父亲’。”

为什么父亲会不存在,我们又都在找父亲呢?

孤儿世代,与现代爸爸

“龙猫大王通信”曾经写过一篇文章,谈的是“钢弹世代(1980 年)”到“鬼灭世代(2020 年)”的差异 [1] 。其中有段话写道:

“钢弹世代的作品与观众们,渐渐倾向于主角无父化的路线,也只是顺理成章而已。”

“⋯⋯这年代的孩子们被迫快速长大,必须在学校就练习在群体环境中的残酷,而自身忙碌的父母,无暇处理他们在学校与人际关系上的种种困境。孩子必须独自面对霸凌、升学、甚至是三餐等等问题。”

相对来说,在鬼灭世代中“⋯⋯这些新世代作品里,所有不是主角的大人们,通通都是大叔大婶们也要敬礼的“好大人”们。”

钢弹世代看动画长大的孩子,现在都是为人父母的年纪了,他们是“孤儿世代”。

古早时代的爸爸,不用当孩子的父亲,只要不赌博不打老婆,不要“过度”花天酒地,能稳定拿钱回家,就是社会上认为不错的父亲了。

然而,他跟小孩并不亲密。也许有一点威严,有一点疏离,或是干脆就很少回家。对渴望与父母亲密的孩子来说—情感上,这样的父亲,跟死了没有两样。

当时有“钥匙儿”这个说法,讲得就是放学自己回家,自己晚三餐,自己吃饭配电视看的心理孤儿⋯⋯

然而,当“孤儿世代”的小孩,长大成“现代爸爸”,问题就来了。

延伸阅读:男人谘商室|父亲缺失症候群:没有父亲的男孩,没有归属的男人,是如何长成的?


图片|Photo by Josh Willink on Pexels

孤儿世代的终结,找父母的新世代

现代的孩子,因为物质环境稳定了,情感教育也逐渐普及,会和父母要求更细致的理解与交流。

比如,有越来越多 20 岁出头的来访者,对谘商的期待是:“希望父母可以更了解我在想什么?”他们至是会跟我商量,能不能他来谈几次之后,就把父母也找来做家庭谘商。

当我反问他们:“为什么希望爸妈来做家庭谘商?”

来访者通常会说:“我爸妈都说他们了解我,愿意听我说,可是我说了之后,他们根本没有在听⋯⋯”

“心理师,我希望你可以让他们更了解我在想什么。”

通常,我不会立刻答应安排家庭谘商。

过往经验告诉我:许多父母面对孩子的情感需求,都有一种被责怪的无奈感。

虽然孩子想要被父母了解的需求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太过躁进的话,我这就不是做谘商,而是开法院公审了。

所以我会邀请孩子先来几次个别谘商,再由孩子邀请父母来找我谘询。

不过,虽然说是“父母谘询”,实际上都是“母子谘询”或“母女谘询”比较多⋯⋯

爸爸有的是工作忙碌,无法请假。有人觉得夫妻分工,妳去就好。也有人对于心理谘商颇有敌意:“啊就聊聊天还收那么贵,都是骗钱的啦!”

如果我们“母子/母女谘询”的工作顺利,妈妈与孩子的沟通桥梁逐渐修复,多半就会开始讨论家中那“不存在的父亲”。

猜你想看:“懂得展现脆弱的男性,更加令人尊敬”所有父亲的自白,都弥足珍贵


图片|Photo by SHVETS production on Pexels

让不存在的父亲现形

有时候,我会问母子/母女俩一个问题:

当妳们两个在客厅吵成一团时,爸爸人在哪里?他又会做什么?

这是一种“关系语言”的提问,透过“画面”协助家人发现,他们吵架时,是如何“分工合作”的。

透过关系语言,很快地,母亲与孩子就发现父亲的不存在。

也许,父亲默默在旁边看报纸、滑手机。

也许,父亲要大家别吵了,却没人理他。

也许⋯⋯母子/母女俩根本没有印象,父亲到底人在哪?

有位母亲,是这样回答我的问题:“他喔,他能把自己顾好就不错了啦。”

为什么做父亲的,无法加入呢?

别忘了,这些父亲的父亲,也从来没有示范“如何做一个与孩子亲密的父亲”。


图片|Photo by Nathan Cowley on Pexels

于是,这一代的爸爸很两难。

他们一方面对于“亲密”很陌生,另一方面时代变了,他们又不能像自己的父亲“拿钱回来就及格”,甚至新一代的女性与小孩,也会有更多对于父亲的要求。

于是,爸爸来到父母谘询,通常都是被架来的。

有太太用离婚威胁,有的家庭是小孩要求,或是家中某位成员生了大病(比如:厌食、暴食、拒学、甚至是医学检查不出原因的气喘、糖尿病等等⋯⋯)

才逼得了“不存在的父亲”现身;来到谘商室的他们,是困惑又难受的。

有时候,我会跟第一次参与谘询的父亲们,打个比方:

这个状况,就好像你从来没有吃过生鱼片,也觉得吃鱼就是该煎一煎弄熟,以前妈妈都是这样料理的⋯⋯

没想到,一不注意来到中年,发现太太跟小孩都在吃生鱼片。你觉得这鱼太生,被嫌不懂情调很老土。你忍着不适动筷子,却被念“怎么连哇沙米都不会加?”

慢慢地,你干脆就不上餐桌了。

延伸阅读:“成为一名父亲的必经之路”修杰楷:我是爸爸,若不会包尿布不是很奇怪吗?

双重三明治世代

其实,这一代的父亲,是双重的“三明治世代”。

老家有父母,小家又有妻儿要养,是一种三明治世代。

自己没体会过的父子亲密,却要学着给下一代,是另一种三明治。


图片|Photo by Pixabay on Pexels

面对这个双重三明治世代,我们可以做的是⋯⋯

做父亲的男人们,需要重新学习亲密,就算你自己没有体会过(甚至觉得不需要)。

做母亲的女人们,需要给先生学习的空间,就算妳心中闪过“我自己做还比较快”。

做儿女的男人/女人们,要知道老家父母终究是不完美,这辈子也不见得能改变的。

如果父母在尝试了,请学着看见并给他们鼓励(如同你期望他们的肯定)。

如果父母放弃改变,那是上一个世代的极限—我们可以做的,是穿越老家对我们的影响,并学习给自己的小家,一个新的开始。

家齐心理师|临走前的三个小提醒

1. 我们身处的世代,大家都在找“不存在”的父亲,其实是在找一个懂得亲密的理想父亲。

2. 心理谘商透过“关系语言”,凸显家庭成员相互沟通的画面,也发现了父亲的难以加入。

3. 新世代的父亲是卡在中间的三明治世代,他们被期待给出“他们自己也没有吃过”的心理亲密。这需要一次一次学习,也需要身边的人给予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