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别闹了!》,探讨“家”的真实面貌。家并非受制于既有的空间场域,甚至是超越它的,家是“浮动”的,是会跟着自己的。

文|陌熙

《妈,别闹了!》讲述一名年届耳顺的母亲王玫玫,在丧偶后疯狂寻爱,让大姊陈如蓉和老么陈若敏懊恼不已,由此扩展至一连串荒唐疯狂的冒险故事。

影集以道地的台式幽默、细腻的人物塑造与情感刻划掳获大票台湾民众芳心,让此剧上线 48 小时,即冲上 Netflix 台湾排行榜第一名,且称霸前 2 名长达 11 天。

《妈,别闹了!》颠覆大众对于“寡妇”的既定印象,谁说丈夫逝世过后“守贞”才是妇女该严格恪守的唯一美德?谁说寡妇只能成天满面愁容,反覆清扫打理丈夫的遗物、房间才是唯一缅怀与悼念的方式?


图片|《妈,别闹了》剧照

王玫玫开场便义正严辞地说道:“我就是想嫁!女人的婚姻就是事业,离婚就当作资遣,老公挂了就当公司倒闭,没有人可以阻止我中年就业。”她毫不武装直面自我人生无可回避的痛处──迈向老年的寂寞。

本剧前三集以玫玫荒谬的追爱之路为剧情主轴,直到她因为女儿如蓉限制自己使用金钱爆发激烈口角,盛怒之下冲进厨房,拿起菜刀抛向如蓉的那刻,戏剧欲解决的核心问题,以及角色之间的矛盾、脆弱、无助和恐惧就此彰显。

“爱,就像一把菜刀,可以砍出彼此的界线,露出最深的恐惧。当然,也可能切开防卫,露出最温柔的那面。”

延伸阅读:为你挑剧|《妈,别闹了》:面对爱人告别,我们不必“放下”,而是好好“收纳”


图片|《妈,别闹了》剧照

表面上玫玫自信正向、天真浪漫,似乎早已脱离丈夫去世的阴霾,实则那刀砍下的是她一贯的花痴癫狂,迫使内里滚烫的寂寞和不安无所遁逃。

《妈,别闹了!》聚焦于一个父亲“缺席”后的家庭,透过母亲王玫玫追求“婚姻事业”作为叙事主线,并以长女作家如蓉,和打工族老么若敏,各自的角色成长路线作为辅助支线。

本文将深度解析各角色的心理境况,以及在情节的演进下,彼此的改变成长,藉此拼凑出编剧笔下关于“家”的真实面貌。

父亲缺席之阴影

有别于亚洲社会影视作品,惯以沉重严肃的态度处理“家人的死亡”,本剧从首集开播以来即建立起荒谬的喜剧调性,不论是玫玫超展开的求爱之路、如蓉以无边想像虚构出的“腹黑”学长,或是若敏痴情地爱着反覆出轨的渣男小查。

制作团队选择套上浮夸的台词和特效作为滤镜,直到那把锋利的菜刀,朝着如蓉亦同时朝着观众飞来,角色们内心赤裸的脆弱,才利刃般地被划开,而这一切都建立在父亲陈光辉的退场与消亡。

典型的完美父亲之于一个家庭来说,是一道强而有力的精神支柱,他象征着律法和秩序,维持家里的平衡和谐。因此,失去了父亲的三母女,便成了各自分崩离析的板块,怎么样也无法拼出原先家庭固有的轮廓。


图片|《妈,别闹了》剧照

那道菜刀俐落地揭露了玫玫内心极度的安全感匮乏,并非全来自于如蓉的金钱管控,事实上多半仍是源于丈夫五年前的溘然离世。玫玫锲而不舍地寻觅伴侣、着了魔似地在网上疯狂购物,皆是为了填补丈夫离开的空缺。

“陈光辉⋯⋯都怪你对我太好了,害我找不到比你还要好的人!”夜深人静时玫玫如是说道,纵然外人看来她坦荡潇洒、拿得起放得下,实际上那是专属于她的疗愈和缅怀,因为不论周围的男人如何献殷勤,陈光辉永远在她心里占有一席之地。

此外,影集处处透过已故之父的声音作为旁白,指涉着母亲和两个女儿对父亲深深的思念,早已融入日常起居的任一个支微末节。

于是每当家人遇险或生活不如己意时,总会出现父亲浑厚而安稳的嗓音,补足了观众对于缺席父亲的想像外,亦反映了三母女心中那块散佚了五年的拼图──父亲的存在、教导、指引与慰藉。


图片|《妈,别闹了》剧照

实践爱的勇气与代价

对母亲王玫玫来说,在丈夫陈光辉过世后,觅得能携手共度余生的伴侣,是她的愿望,也是她的义务。她希望自己的女儿们可以不用再替她操心、善后,可以去过自己想要的人生,她不希望自己成为绊脚石。她的性格直率爽朗,对于自己想要的会极力去争取,这点昭然若揭地展现在她对于爱情的态度上。

当代女强人推崇“单身主义”,认为感情会限制个人的自由、阻碍自我和理想的发展,然而王玫玫反其道而行,她就是不甘于寂寞,她正视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欲望,毅然决然在网路上虚拟的交友空间中细心布局,开展其独特的寻偶之旅。

面对爱情,玫玫愿意承担代价,她欣然接受自己被网路“诈骗”的事实。挚友小金撒手人寰前,曾告诉玫玫要勇于冒险,想做什么就放手去做,于是她不但没有因着诈骗事件扼杀了寻爱的渴望,甚至仅凭着自己的瘪脚英文和简陋行李,就搭上飞机千里迢迢去澳洲见网友 Robert。


图片|《妈,别闹了》剧照

精神分析心理学家佛洛姆(Erich Fromm)曾在其经典着作《爱的艺术》当中提及:“要能够爱和被爱需要‘勇气’,把一切押注在这些价值上的勇气。”

现代“爱无能”的年轻人,正是缺乏这种愿意冒险的“勇气”,他们总是带着武装的防备步入一段关系,步步为营,却步步不踏实。

反观玫玫,正是凭着她略带鲁莽的勇气,和对爱的热情,不论是爱和感动,又或是嫌恶以及不适应,她皆敢于表达自我的情绪,最终觅得了温柔、体贴、愿意归顺于自己的灵魂伴侣──Robert。


图片|《妈,别闹了》剧照

自爱作为崇高“母爱”的前提

佛洛姆剖析“母爱”时曾作出结论:“母亲不仅必须做个好母亲,并且要是一个快乐的人。”

他所谓的“快乐”则必须透过“自爱”来实践,这份“自爱”绝对不等同于罔顾他人感受,并置自己的需要为首的“自私”,而是“对自己的爱和了解,同对于他人的尊重、爱及了解”。

王玫玫了解自己要什么,诚实面对啃食着自我灵魂的寂寞,她懂得自爱,懂得替自己争取,于是这份对自己的爱和了解,亦同时扩及至两位女儿身上,丰饶了彼此的生命。

玫玫再婚后准备搭机离开台湾时,语重心长对着老么若敏说:“不要再爱上其他人了。”因为她明白若敏是一个“母爱”过度泛滥的人。

延伸阅读:为你挑剧|《妈,别闹了》:单身、恋爱、再婚?都好,记得你随时都有选择


图片|《妈,别闹了》剧照

若敏曾说她喜欢男人需要她的感觉,那让她感受到自己是个有价值的人,于是极端的母爱成了佛洛姆所说的“母性良知”,即“任何错误,任何罪恶都不能剥夺我对你的爱,以及我对你的生命和幸福的希望。”

这是为什么渣男小查会说若敏身上有“家的味道”,亦是为什么若敏始终斩不断与小查的关系。玫玫希望若敏能撤回投注于男人身上的爱,留一些给自己,因为唯有“自爱”才有能力带来幸福和丰盈。

相反地,玫玫曾和长女如蓉说过:“不要再逞强自己扮演父亲的角色了,去找个人爱吧!”面对爱情,两姊妹完全处于天秤的两端。

如蓉经历了惨痛的情伤后,便把重心完全放在自己的事业上,甚至久别重逢的前任透过 Line 联络她下次的饭局,她也毫不犹豫地俐落删除。

如蓉果敢独立、理性成熟,总无微不至地守护着母亲和妹妹,一肩扛起父亲的责任。不过玫玫希望她能扎实地感受被爱和被照顾的感受,她希望如蓉也能稍微休息、喘口气,远离庸碌奔波于事业和家人之间的泥淖。


图片|《妈,别闹了》剧照

浮动的家庭空间场域

故事的最后,母亲王玫玫决定搬去澳洲,若敏则选择一个人在外租房,空荡荡的家里只剩如蓉一个人。那房的钢筋水泥、一砖一瓦彷佛皆是父亲的脏器和骨架,也是如蓉对父亲的追悼与执念,因此在玫玫提出要把房子转卖时,如蓉无法接受,她觉得那等同于出卖爸的灵魂、出卖家人之间无价的情感。

几经周旋和沉淀过后,如蓉终于能认同:

“家”的概念并非受制于既有的空间场域,甚至是超越它的,家是“浮动”的,是会跟着自己的。

读者投稿 陌熙

父亲陈光辉曾以口白的形式对玫玫说:“我给了妳一个家,一个相伴 35 年的先生,给了妳两个可爱的女儿。然后我给了妳我的死亡,我的地图,我的行囊,而我最想给妳的是一对翅膀,让妳从我的世界飞出去。”


图片|《妈,别闹了》剧照

于是结尾的最后几个画面,三母女各自在不同的空间生活起居,却做着相同的动作,紧系着相同的情感。似在告诉我们,只要我们惦着家的样貌,它便始终存于我们每个人的心中,家是我们内心永恒不灭的座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