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男孩的成长过程里,爸爸是孩子探索世界的向导,也是阳性气质的模范,而终有一天,这些男孩会长成男人,也有可能成为另一个人的父亲。究竟父亲的缺席,会给男孩们带来什么影响?

文|王家齐心理谘商师

来到我谘商室的台湾男人们,也许已经三十多岁,正要成为父亲。也许二十出头,或是仍在中二青少年的年纪。

他们虽然年纪不同,却有一个共通点——他们通常有一个热心、积极而焦虑的妈妈,以及一个鲜少出现在谘商室的爸爸(即使我总是邀请父母一起来)。

焦虑的妈妈,时而担忧自己的男孩,或是抱怨先生的失职,有时也对自己的疲累想逃,感到相当的罪恶感⋯⋯

爸爸呢?妈妈是这样说的。

“他喔,就是说上班很累,回家都不管小孩了。”

“要他帮忙就得三催四请,还不给你好脸色看,整天看他那些书!”

“生气了就扳着一张脸,问他怎么了都不说,最后我也不想管了⋯⋯”

虽然我通常没机会听到爸爸的声音。但我总是会注意到,男孩望着话说个不停的妈妈,妈妈也不自觉地抓起男孩的手⋯⋯

为什么男孩需要爸爸?

简单来说,小孩出生前三年倾向黏着妈妈,与妈妈形成你侬我侬的两人关系—这时候爸爸是被排斥在外的“小三”。

大概要到四或五岁的时候,爸爸才会真正加入,变成“父母子”的三角连线。这时候,小孩若是累积了足够的安全感,会开始想往外探索,看看更大的世界。

从无论如何都要黏在妈妈身边,转变成在草地上跑个几步,回头看到妈妈还在,就可以再往前跑的小小冒险家。这时候,爸爸就有机会成为小小冒险家的向导、师傅或是教练。

如同多数的好莱坞电影,总是会有一个老师傅教导初出茅庐的男主角武功,带他进行特训。爸爸带来的“阳性”功能,是让小孩在有挑战,又不会危险或过载的状况下,透过探索来成长。

这个年纪的父子关系,会有个典型的画面是:父子俩玩得脏兮兮地回家,小孩跑去跟妈妈说我们今天去哪里玩了什么,“而且爸爸带我爬得很高喔⋯⋯”

当然,这是理想状态。


图片|Photo by Jan Kopřiva on Unsplash

父亲的缺席,儿子的反应

若是爸爸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缺席了(可能是意外过世、外遇离婚或是人在心不在),儿子跟妈妈的连结就会有过度紧密的现象,也就成了妈妈的情绪伴侣。

如同文章一开始提到的小故事,当妈妈感到脆弱,又没有先生可以依靠时(甚至先生就是乱源),孤立无援的她会牵起儿子的手,寻求陪伴与慰藉。

儿子对此会有什么反应呢?多半会有好几种感受混杂在一起。

1. 对妈妈的忧心

看到妈妈的脆弱无助,家不成家的危机感,会让男孩启动“好男人”模式,补上爸爸的空缺照顾妈妈。

2. 对妈妈的烦躁

当个“好男人”就无法离家、长大、做自己,比如谈恋爱或是搬出去。

当男孩感受到被妈妈情绪控制,甚至是情绪勒索的时候,会涌上一种被拘束的烦躁感。

忍无可忍时,可能会突然对妈妈大吼,又很快就感到内疚,形成鬼打墙的循环。


图片|Photo by Caleb Woods on Unsplash

3. 对爸爸的敌意

对爸爸的敌意,会让男孩习惯性地用严厉的眼光,检视带自己的人——因为他们在找一个完美的父亲,来弥补心中缺失的部分。

问题在于,这样的男孩不容错,可是没有人不犯错。

另一方面,对于缺席不存在的爸爸,男孩会有其愤怒与不认同,最常见的感受就是“我爸是个不负责任的烂人”。

至于藏在心中没说的那句话,可能是:“为什么把妈妈丢给我?”

4. 对爸爸的遗憾

对于自己没有一个可靠的父亲,男孩们是五味杂陈的。

这样的男孩倾向在求学或工作过程中,寻找一个替代性的父亲(老师、教练、学长或主管等带头的人),弥补过往这个不够强大或没有负责感的父亲。

延伸阅读:“你要跟爸爸还是跟妈妈?”心理师看童年创伤:三句父母不应该对孩子说的话

男人的背影

这样的男孩在成长过程中,多半可以跟女生处得不错,但不知道怎么跟男生相处。

他们缺少一个“阳刚气质”的模仿对象,或是,用一个电影画面来说——这些男孩,少了一个可以仰望的男人背影。

有些男孩会偷学如何阳刚,但资料来源不见得适当,比如从 A 片,动漫或是英雄电影等“极端阳刚”之处学习。

然而,这种戏剧化的宣泄管道,并无法让男孩成为男人——因为,他们总是会有一种隐约的自卑感。

小男孩的时候,可以挥舞塑胶剑,毫无耻度地大喊绝招。但成为少年后,不要说武斗了,光是每天挥棒一百下,手掌会起的水泡,就是疼痛的现实。

看的时候很爽快,但那毕竟不是我。

于是,为了弥补这不知该如何是好的自卑感,他们让自己成为“好男孩”,期望透过温柔贴心,来取得认同与自信,让自己可以活下去⋯⋯


图片|Photo by Derek Thomson on Unsplash

说到这,这让我想起我自己的一个故事 [1]

前几年我去上了一堂防身术课程(Urban survial system),这对我来说是个很大的跨越——我很想学会武术,保护自己与身边的人,但我从小到大,几乎没打过几次架。

课程中,常有两人小组的练习,我与一位高大有肌肉的外国人 Rob 一组。

过程中我很难“动手”,很难练习那些看起来有伤害性的攻击动作,反而 Rob 一直试图用各种方式逼近我,挑衅我出手,但成效依然不彰。

午休的时候,Rob 忽然坐到我身边,说起他青少年时期在餐厅打工,如何与那些不怀好意的同事对抗,让他们知道自己不是好惹的,我还记得他说:“You're too nice. Don't be nice, be tough.”

Rob 说的是,你不需要有攻击性(aggressive),但面对不怀好意的人时,不要像个好人冲着对方微笑,要态度强硬而面无表情,让对方知道:惹上你,是要付出代价的。

Rob 就是那位教导我阳性气质的教练(虽然我还是无法转别人脖子撂倒对方)。

猜你想看:“我爸爸很厉害、很会修理东西”父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有这些影响力

难道只有妈妈就不够吗?

当然,我并不是要说妈妈不重要,现在也有许多妈妈带着小孩上山下海,提供了另一种探索世界的阳性功能。

然而,在男孩成长到青少年后,终究有一块私密的小房间,是妈妈不可以进去的—比如,男孩对于恋爱、性与 A 片的想像,这是一个 Men's talk 的空间。

许多台湾男人的成长过程,没有这个福份。

回想一下台剧(比如卢广仲主演的《花甲少年转大人》,或公视影集《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特别推荐第二集《猫的孩子》)。

台湾父亲在剧中的常见形象,不是穿着西装讲电话的大忙人,就是彷佛不存在的角色(都是妈妈在顾,或着隔代教养由阿嬷来顾,而且阿嬷就是比阿公顾得多⋯⋯)


图片|Photo by Derek Owens on Unsplash

为什么男人到了三十多岁,还要面对这个问题?

其实,会来到我谘商室的男人有三种。

第一种,是内在感受性很强的男人。他们或许会为了存活与合群,装成一副什么都没在想的中二样。但其实这样的男人心思很细,感受很满,可是没有人好好陪他们一起疏理。

第二种,是结了婚,才发现自己做不了先生/父亲的男人。他们多半不是自己要来的,但会被另一半逼来谘商。通常来的时候事情都很大条了,比如太太已经下最后通牒:你再不改,我就要离婚。

我常跟这样的男人说,你现在来,我们就先专心救火。要不要更认识自己,等火灭了再说。后来,有些男人走了,有些男人留了下来。

我跟那些留下来的男人发现了一个残酷的事实:他们其实不知道该怎么做个先生,以及做个父亲—因为他们的父亲,并没有做个够好的父亲。

第三种,是中年危机的男人。男人的中年危机,并不只是秃头或肚子大了。有些男人到了四十岁,看着差不多的婚姻,差不多的小孩,以及差不多的职涯,会突然惊觉“我的人生到底在干么?”

一种受困人生而带来的干枯感,让男人想要挣脱,又害怕失控。

《男人的贰佰零伍种脆弱》,是这样描述的。

原本讨厌流行事物的协理,在他 57 岁的那年,为了那个 21 岁的总机妹妹,隐身在茶水间、厕所里,在员工看不见的地方,在老婆没发现的角落,用着他粗肥的手指,温柔地按下“ I miss U” 。

同场加映:为你挑剧|《俗女养成记2》:精神出轨的爸爸,究竟是不是渣男?


图片|Photo by Kelly Sikkema on Unsplash

为什么男人来谘商,也要谈这么久?

这个问题,我想用我朋友的一个故事来回答。

她是个四岁半男孩的妈妈,很用心地带孩子做了很多体验计画—幸运的是,爸爸也愿意参与其中。然而,当爸爸主动提出要一个人带四岁儿子爬北大武山时,我朋友犹豫了。

虽然爸爸的专业知能与体能都很好,可是要引导一位男孩爬这么高的山⋯⋯绝对是会担心的。担心父子俩的安危,更担心孩子是否会从此讨厌爬山。

夫妻俩经历了漫长的讨论,爸爸的一句话,最终让我朋友同意了⋯⋯

“我也需要学习。”

和男人们的谘商工作,也很像是爬山,绝对不是第一次爬就要攻顶玉山。就算是同一座山,晴天、雨天或是台风天爬,也都各有滋味⋯⋯

此外,和你一起爬山的那位男孩,是想爬得比你还快,还是不想爬了在生闷气,或是两人一起迷路在山中小径⋯⋯这其实是一段,再一次长大的历程—长大需要学习,也需要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