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flix 韩国影集《少年法庭》,一群少年犯的“现在”从不是自己所决定,而是由家庭、社会、国家所影响,在审判之下,这样的他们真的能被教化吗?

看完《少年法庭》,很多人心里可能都有这样的疑惑∶“孩子怎么会变成这样?”看完这部影集,我也觉得心里很沉重。

我长期和青少年及他们的家庭工作,想藉由这部影集,提出一些我的观察。

少年法庭的目的是惩罚还是教化?少年犯是否真能被教化?

剧中两位法官沈恩锡和车泰柱,深刻演出了他们对于犯罪少年迥异的看法,沈恩锡法官极度厌恶少年犯,认为法官要让他们得到应有的惩罚,且认为他们无法轻易改变;而车泰柱法官则认为,少年犯是可以改正行为的,需要法官的循循善诱、陪伴及监督。

站在我的观点,我也认为青少年的法律应该是以教化、而非惩罚青少年为目的,但我也认同沈恩锡所说∶“少年犯罪仍要受到应有的惩罚”。


图片|《少年法庭》剧照

剧中演出一些青少年仗着自己未成年,仍受到法律保护(例如∶不会入狱、不会留下前科)而为所欲为。少年犯罪制度是保护少年,还是反而助长了少年犯罪,非常值得深思。

从后面的剧情我们也慢慢看到,为何这两位法官的价值观差异这么大,原来沈恩锡自己就是被害人的家属,沈恩锡的儿子被加害人用石头砸死,却因为未成年,而没有受到什么惩罚,而加害人后来又犯下更多更严重的案件。

而车泰柱自己曾是少年犯,因为法官对他的相信及陪伴,让他努力考上法官,改邪归正,才成为了今天的自己。

为你挑剧:连孔刘都沉浸的韩剧《我的出走日记》|廉家三姐弟人生哲学,你也有渴望出走的心吗?


图片|《少年法庭》剧照

因为过去的经验,导致两位法官对于犯罪少年有如此迥异的看法。

同样的,今天这些犯罪少年不会是无缘无故变成今天这个样子,是孩子的个性、气质,以及外在教养环境(如家庭、社会、遭遇事件等)两者交互作用所致。

例如,一个心思较为细腻、敏感的孩子,刚好有一个喝酒、家暴的爸爸,导致孩子非常恐惧及痛苦,于是这个孩子逃离了这个家,加入了帮派,而开始有犯罪事件。倘若这个心思细腻、敏感的孩子刚好生长在一个功能健全的家庭,他就不一定会变成犯罪少年。

而徐有悧的家暴案件中,她很想要重新过活,但就是有个长期家暴她的爸爸、和劝她隐忍的奶奶,她说∶“为什么我的人生这么悲惨?我真的很想要摆脱一切,我很想振作起来好好过生活,但是我却摆脱不了”,导致她连想好好正常工作都没办法做到。

如果今天孩子回到原本的生活环境中,家人却不愿付出任何努力或改变,只期待孩子变好,那无疑是缘木求鱼的事啊!

延伸阅读:“我们是蹲着的人”《洗车人家》:如果这个社会,多给我们一点机会⋯⋯


图片|《少年法庭》剧照

少年案件不只是个人问题,家庭、社会、国家都有责任

而家庭和社会是否能协助矫正犯罪少年的品行也至关重要,例如有些家长疏于管教或纵容孩子,也可能让犯罪少年认为自己犯的错根本没什么。

例如一开始的延和国小学童凶杀案,加害人韩睿恩的父母长期在国外,只愿意花请律师,却对她犯下重大刑案不闻不问,也不陪同孩子出庭。父母长期的缺席,导致韩睿恩听到尹知煦说想要借手机打给妈妈,而愤而对他痛下杀手。

而许多抗议要废止《少年法》的民众可能是认为少年犯应该要受到严惩,但事实上,犯罪行为不只是少年的问题,是少年自己和家庭、外在环境的交互作用所致。

法官除了审判之外,还要预防少年犯再犯。我也很认同剧中所说∶“少年案件不再只是个人问题,社会国家都有责任。”例如,矫正机构给予少年犯的辅导谘商、社会是否愿意再给少年犯改过的机会⋯⋯等都不可或缺。

西洋影集:青少年的性爱世界!解析《性爱自修室》4 大看点、剧中角色的穿搭象征


图片|《少年法庭》剧照

那么,到底孩子为什么会出现问题行为呢?

青春期的孩子并不讨喜,倔强、蛮不在乎的神情,爱发脾气、叛逆的表现,需要帮忙却还是嘴硬否认,常常说“还好、不知道、没差”,假装无所谓。青春期的孩子抽高的身体、像大人的说话方式,但其实内心还像个孩子。

很多大人会问,为什么孩子心里有话却不直说呢?因为青春期的孩子开始爱面子、也在意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因此,孩子不再像小时候那样天真单纯,肚子饿就说饿了、难过想哭就大哭一场。

在孩子还小的时候,被哥哥欺负了就哇哇大哭,哭完擦擦眼泪,下一秒又和哥哥笑着玩在一起了。在儿童期,孩子的情绪来的快,去得也快。

当青春期的孩子遇到困难,他不会主动说∶“我需要帮忙!”取而代之表现出来的,就是那些问题行为,例如说谎、作弊、逃学、割腕⋯⋯等。

这些不讨喜的问题行为,让父母既担心又难过,认为孩子开始叛逆,不了解孩子怎么会变成这样,是不是自己哪里做错了;孩子因为不讨喜的问题行为而被父母责备,但其实,这就是孩子的求救讯号。

同场加映:《我是遗物整理师》演员陈俊翔:7 岁出道、17 岁成名,导演为何称他是天才少年?


图片|《少年法庭》剧照

例如∶剧中的蔚蓝青少年恢复中心的事件中,吴宣慈主任的女儿雅凛因为不舍妈妈长期照顾犯罪少女的辛劳,还被他们诬陷,而想出了一个办法∶打电话投诉蔚蓝青少年恢复中心有不法行为,希望中心能被解散。

在妈妈被查出有不法行为,一时激动昏倒住院时,雅凛听到犯罪少女们大肆庆祝地说∶“主任不在,真是太爽了!希望她快点死!”的时候,由于过于心疼妈妈,而把犯罪少女全部都放走,还砸坏了中心的许多东西;而犯罪少女逃出后,想以性交易得到金钱,差点使得一位少女被性侵。

原来,雅凛不知道怎么表达对妈妈的心疼,她投诉中心、放走犯罪少女的激烈行为,其实是想要救妈妈,心疼妈妈的辛苦却被糟蹋,也希望妈妈能好好照顾自己的身体;雅凛也在为自己呼救,期待妈妈不要把目光一直放在犯罪少女身上,希望妈妈也能多看自己一眼,多陪自己一些。

当我们面对孩子的种种问题行为而头疼时,若能换个角度思考,看见孩子是用问题行为在呼救,试着去理解孩子的问题行为满足了孩子内在的何种需求。

当我们能这样做,就不会再对孩子那么恼怒了。当我们能用不同的观点来看孩子的问题行为,将更能理解孩子到底怎么了,而更能好好陪伴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