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为卓别林“摩登时代”(Modern Times)剧照

下班后看到机器人又拖地扫地还会组装手机的新闻,您可能赞叹科技的发展惊人,但当科技不断进步,未来,被取代的,可能是您与我。先前 Inside 曾报导,美国报社裁撤新闻摄影师,要求文字记者学习以 iPhone 拍照,这或许是极端案例,但也是警示——机器不止剥夺低阶工作,劳心者也未必就能高枕无忧。美国身兼小说家、记者、软体工程师的 Jon Evans 于 TechCrunch 撰文《After Your Job Is Gone》,叙述科技何以吞没工作,以及其后的世界景象。


你有工作吗?你喜欢有工作的感觉吗?如果是的话,我有些坏消息要告诉你。卫报忧心忡忡:当今的科技,将彻底拔除人们在经济活动中扮演的角色。Techonomy 说:美国真正的劳工危机不是移民,而是工作。Om Malik 诘问:大家热烈谈论机器人和无人机军队,但是,被机器人和无人机取代的几百万人,他们的未来怎么办?

Om Malik 的忧虑事实上迫在眉睫:正确的时态不是未来,而是现在。Henry Blodget 指出:过去 30 年,美国工作人口数量降到谷底。纽约时报观察:失业率之所以远高于预期,经济复苏遥遥无期,是因为自动化,建造业即使有好转迹象,也不需要聘雇太多员工。

全世界,都一样。西方的制造业工作曾经流向中国工人,现在,工作又移转到机器人手上,譬如富士康的数十万机器军团。

你不在工厂工作,所以以上的烦恼只是杞人忧天?请先再仔细思量。Gizmag 报导:“Momentum Machines 正在研制汉堡制作机器,从做汉堡到点单,一律自动化,这可能造成全球数十万青少年失去第一份工作。”康乃尔大学一具机器人可以在适当的时刻为你倒啤酒。好吧,别谈吃的了,社会服务(social service)总不能被取代了吧?其实已经有机器人可以为身障人士擦拭嘴巴、盖棉被。

零售业呢?算了吧,Derek Thompson 于大西洋月刊写道:

零售业现在雇用的人比 1999 年还少,工时也明显降低。零售业劳工面临的最大威胁不再是沃尔玛超市,而是电子商务“肆无忌惮”的成长⋯⋯更悲惨的情节是这样:零售业的困境,加剧其他低等技术工作的竞争,薪资被压到最低,某些人甚至完全被驱逐出劳动市场,这种可能性不能等闲视之。

律师、金融家、外科医生也不是就能高枕无忧。经济学人观察,“智慧型机器已经触及新的社会防线:知识工作者正处于暴风眼⋯⋯教师、研究者和作家是下一波置身风暴的对象。”来到全球主要金融中心伦敦城,“随着科技蚕食职缺,分析家预期(银行)工作将不断流失。”

从事科技吗?那或许可以先松一口气,不过请铭记在心,自己是极少数的幸运儿。“与其说是‘反工会’(anti-union),不如称作‘后工会’(post-union)。科技精英没什么劳工问题,是因为人太少了,组织不出一个像样的团体。”Paul Krugman 同时提出警告:“我们的确正在创造出失业美国人的阶级”。

全球经济分岔为两条轨道:自大萧条(Great Recession)以来蓬勃发展,而今继续风驰电掣前进,永远求才若渴的“科技”⋯⋯,以及“剩下的其他人”。

把眼光转向矽谷,这两种群体在此并存。Colleen Taylor 写了一篇题为“矽谷的另一面”(The Other Silicon Valley)的好文章,突显矽谷流浪者与贫富差距的现象。文内引述美联社的报导:“简单来说,超级有钱人变得更有钱的同时,陷入贫穷的矽谷居民也创下纪录。”《大西洋月刊》写道:“(矽谷)逐渐衍生出两种商店,一种是在低价战争中厮杀,另外一种固守美好的购物体验。”

经济的改变是周期性抑或结构性,总是难下定论。不过我认为,科技摧毁工作的速度快于创造工作,这个慢慢形成的共识颇为合理。由此产生的双轨经济,两边渐行渐远。

对我们这些从事科技业的人来说很不错,是吧?用 Blodget 的话来比喻,也许我们建立的,是一个几十万封建领主和 3 亿农奴的国家。因为我们是威风凛凛的封建领主,所以这听来不差吧——如果你不太考虑道德因素,而且也不介意社会大众的积怨。卫报已经开始称科技精英“被宠溺的领主,对其他人作威作福”,东湾快报(East Bay Express)埋怨,“科技把年轻人、有钱人带来湾区,但是我们的文化和经济景观,并没有变得更美好。”

我想再次强调,这只是刚开始而已——Marc Andreesen 说过,“软体吃掉世界”,两轨经济在全球都只会变得更加分歧。相对少数的幸运儿能够进入科技业(或者拥有钱投资),并且累积愈来愈多财富,而愈来愈多工作,则将被软体、无人机、机器人所取代。

至少我是这么盼望。

我并不是想变成世界的那一小撮幸运儿,也不是想在其他人都破产的时候,自己富可敌国。其实,长期来说,这样的发展对每个人都好。人人都该有工作这个想法,不够有远见。

就像 Gregory Ferenstein 说的,科技或许毁灭工作,但它也创造财富。我以前也曾主张过,这些财富创造的残局,并非一个完全就业的世界。相反的,这是一个没有就业的后匮乏世界(post-scarcity world),愈来愈多的财富、愈来愈少的工作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这就是你所能期望的未来。

麻烦的是,我们的社会与经济体系,建立在大量就业的假设之上,我们必须针对原有模式进行痛苦的调整以适应将来的变化。有些已经初见,NPR 今年初报导:

30 年以来,美国身障人口急速增加。即使医疗进步让很多人仍能固守工作岗位、新法律也禁止就业歧视,不过每个月都有 1400 万人拿到政府发给的身障证明⋯⋯其中多数人都没有工作,然而由于他们技术上不算劳动力,因此失业率并不包含他们在内。

换句话说,美国政府已经悄然的为一大群没有工作的人担起责任,如果工作持续消失,而整体美国财富却逐渐增加,那么我们便可以预期,这样的措施会一直扩大。George Monbiot 最近提起基本收入的主张,“给予所有人,富人、穷人,无须经过测试或条件审核,每周给予他们一定的金钱。”

伴随“工作高峰”(peak jobs),美国也达到“资本主义高峰”(peak capitalism),基础收入大概真的会变成这种情况的指标,但在保守派怒气冲冲前,容我提醒,基础收入的近亲——负所得税(negative income tax)的提倡者不是别人,就是自由市场前锋 Milton Friedman。

(右翼分子,你们会比较满意哪个情况:数十万失业民众仰赖政府的补贴得以苟活,还是同样的数十万民众,怀着绝望又饥饿的心情,在旧金山和曼哈顿流血示威?还记得法国大革命吗?后面那种方式造成的后果实在很糟糕,不是吗?让他们吃蛋糕、吸大麻、玩电动吧,这是我的建议。)

好消息是,如果你今天不幸因为科技吞噬你的工作而失业,相同的科技也会产生够多的金钱,在你无法赚钱的这几年足以让政府支付你与家人基础收入。坏消息是,你恐怕再也没办法谋得一份长期稳定的工作,基础收入或许也只是勉强糊口而已。

你相信教育会拯救你或者你的小孩吗?别傻了,并不是所有受过良好教育的人都能找到称心如意的工作,有些人甚至根本没办法找到工作。同时,高等教育的成本也愈来愈昂贵,Peter Thiel 说过:“我们正处在泡沫之中,不是网路,而是高等教育。”

大学有可能渐渐变得像赌场:赢家当然开心,但是,花大钱受教育结果到头来一无所获,不如一开始就不要白花钱。工程或电脑科学学位当然会比英国文⋯⋯有更好的机会。不过,不是每个人都有能力进入科技业,况且,科技开始吞噬科技类的工作,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如果情节成真,世界将会分裂成两个部分,一个萎缩成极小的群体:超级有钱人——科技人、金融大亨、还有继承他们的富二代,他们住在便捷的城市里赚钱,并到海滩、湖畔、或山林围绕的别墅渡过炎炎夏日。另外一大群人勉强度日,偶尔打打零工、做些合约制工作,赚点零用钱,穷到没钱造访有钱人生活、工作、玩乐的地方。除了少数政府内部工作,两个群体间几乎没有中产阶级存在。

这会令你难以置信还是感到不安吗?不,这就是当今世界的样貌。这是用来形容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南非现况的中肯叙述。虽然专家预期这些国家将会愈来愈像北美、西欧和日本,不过,反过来看或许才是真相——未来几十年,富裕的世界即使真的愈来愈富裕,但也会愈来愈像金砖五国(BRICS)。这样的景况,发人省思。

科技再新,还是来自于人性
〉〉3D 列印的无限可能,女王系超威跟鞋
〉〉科技仍包含人性,贾柏斯的二字箴言
〉〉聪明又优雅的新型〝门锁〞

本文转载自 INSI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