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过这篇文章吗?我在想,我是不是他所说的80分女孩。更正确地说,我应该算是80分老女人了,都快35岁了,恋爱经验还挂蛋。”脸书右下角传来她的讯息。 这已经是我第三次在涂鸦墙上看到这篇文章了,从不同的朋友、不同的女孩(人?)、不同的地方转过来。

一开始我以为,这篇文章在某种程度上同理剩女的悲哀,后来才发现,许多推论都只是推测,许多推测也没有根据。例如“八十分女生虽然普遍条件很好,可是在成长过程中可能从来没有想过自己是否有具备“让男人感到安心”的特质(或手腕)”、或是“中等美女多有几个特色:安全、善体人意、不会给人极大压力、温柔婉约、善于倾听,也因此,男人越是愿意跟她们发展长期关系甚至结婚。”等等。

真正的事实是,不存在一组“稳定的特质”可以描述80分女孩,就算有,也跟有没有人要无关。从认识、交往、结婚、到长久的婚姻关系,中间需要经过的决策历程是复杂、甚至有些是不可控的[1],特质只在初始吸引时有效果<1>。


图片来源:Brandon Christopher Warren

100%的女孩

好,那是什么样的“特质”决定一开始的吸引呢? 这个问题很简单,当一个臭男生对他的哥儿们说:“嘿,我最近认识一个妹”的时候,通常这些哥们会问的第一个题是:“长怎样?”、“有没有照片(伸)”、或是“没图没真相”,因为外貌吸引力在一开始真的扮演很重要的角色[2],对于男性尤甚,女性则还会考虑收入、社会地位等等[3]。 但是,男性并非真的这么肤浅(而已),通常之后也会接着问“她是个怎样的人?”(如果不是只想要一夜情的话)。事实上,在长远的关系中,我们更重视伴侣的个性[4]──这也是为什么,分手原因的冠军宝座常是“个性不合”,而不是“她长太丑”[5]<2>。

(1)  外貌:娃娃脸、低腰臀比(有一说是0.7)[6, 7]、低BMI[8]、胸部稍大<3>。
(2)  个性:是事实上不论男女,大家都在找同一个人──谨慎可靠好相处,开放外向情绪稳[9],台湾的研究也得到相仿的结果[4]。

我这边想补充强调一点是(应该是说反省一点),过去我们都太过强调女性的外貌了。没错,大量的研究指出男女都爱看正妹<4>,但是个性也会影响我们对一个人的知觉。Swami等人曾请2157个男大生评断,怎样的照片是他们心目中的女神[10]。结果显示,虽然大部分的男生都喜欢中等偏瘦的女生(underweight, BMI=15 − 18.5 kg / m2),但是若受试者知道她的个性不错,对“美的身材”的接受度(Range)也比较广──相反的,如果知道她个性差,这些男性就会她的身材比较挑剔。

好相处的女孩没人要?

“我想,可能是我太强势了吧。你们男生不都是喜欢百依百顺的女孩?” “难道事业成功也是一种错?工作稳定也不好?我不明白,我薪水也还算不错,也很有想法,甚至常常提供他一些新的想法和建议,可是他最后竟然看上那种女人……”很多时候我们会纳闷,是否女强人=败犬?事业成功就注定情感成空?

如果你也曾经抱持这样的想法,我的理解是,让妳成空的不是妳的能力太好,而是妳的语气或脾气不好。Swami等人的研究中发现几个让人反感的特质,包括神经质、不可靠、和不好相处:

(1)  不好相处(Disagreeable):爱批评(Critical)、不合作(uncooperative)、凡事只想到自己(self-interest)。
(2)  神经质(Neurotic):太敏感(touchy)、太情绪化(moody)、容易焦虑(anxious)。
(3)  不可靠(Unconscientious):三分钟热度、生活一团乱(massy)、不可信赖(unreliable)成就动机又低(lack ambition)。

上述的三项特质,对男性的吸引力(Desirability)都低于2.5分(满分是7分)。当然,这篇文章也指出,好相处反而让妳找不到归宿,很可惜,这个假设是错的──事实是,大家都欢温柔、好相处、善解人意的女孩(Agreeable)。

常态配对的谬误

不少(伪?)两性科学,会利用常态分配的方式解释婚配市场,这样的解释方式虽然易于理解,但是(至少)有两个问题: (1) 特质只是开始,相处才是重点多年人际关系的研究共同指出一件事情是:两人的互动永远比一开始的样子重要。因为一段好的关系里,我们会共同形塑彼此的样子[11, 12];而真正影响彼此关系好坏的,是相处时的状况──她愿不愿意倾听、她愿不愿意回应[13]?她能不能在你需要的时候给予支持?能不能跟你分享生活琐事[14]?能不能为这段关系做一点牺牲[15]?这些无法从常态分布钟形曲线上看出来的,才是决定幸福的关键因子。所以,择偶只看那颗钟,幸福永远不会中。 (2)你以为,你可以自己做决定吗? 总而言之,吸引和结婚,其实从来不存在因果关系,甚至连相关都很微弱。你可能被一个人吸引,但可能不会附诸行动<5>;你可能开始追求,但不见得会到手;就算追到手,半年内还是有4成的人会分手;就算没分手,对于结婚,家人和亲戚的意见也无法不纳入考虑[16],毕竟结婚是两个家庭的结合,身边的重要她人都会影响我们的决定!


图片来源:Makena G

你真的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吗?

不过,在一切的阻挠与复杂前,我们还是有件事情可以做──问问自己:“我真的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吗[9]?我想遇见怎样的人?我要怎么样的一段关系?”,你可以试着列出十个择偶条件<6>,然后回顾你过去的感情,或许就可以看清:为什么一直以来,你都遇不到对的人?有时候长期单身不是没人要,也不是目标太高,而是错把吸引自己的人,当成适合自己的人<7>。毕竟每个人都想跟更好的人在一起,但最后只能跟“愿意跟你在一起”的人,在一起。

聆听心底的声音
〉〉转身,是为了和自己遇见
〉〉你真的幸福吗?忙碌的意义
〉〉女人,你可以成为不凡的女神
更多海苔熊的 爱情研究室 专栏文章

本文转载自 PanSci泛科学


注解:

<1>详情请参阅此文:“算出”你的命中注定?六个交友网站不能说的祕密
<2><7>详情请参阅此文:爱情吊诡。一个网友muki问:吸引自己 & 适合自己的人差在哪里?其实,甚至不需要“自己”这个词。也就是说,应该是“吸引人”的人,与适合自己的人是不一样的。没错,所有的人都喜欢好相处、情绪稳定、可靠的人,但是如果希望认识之后冲突小一些,磨合少一些,价值观的相似(与自己相似)是一个可以考虑的点,而“价值观相似”(value similarity)这件事,某种程度上就会让适合自己的人=/=吸引自己的人。可是我还是老梗地说,合不合很大的部分是得靠相处,这也是为什么我说初始条件无法决定一段幸福的爱恋。也还好一段好的感情需要靠相处,因为得来不易的幸福才更有温度。
<3>详情请参阅此文:爆乳战术为何屡试不爽?
<4>详情请参阅此文:人帅真好?有关外貌吸引力的十个如果
<5>一般来说,追求行为=对方吸引力×到手可能性,如果几乎不可能到手,就不会有追求。详情请期待敝熊不才的新书:《在怦然之后:爱情的十六堂课》
<6>详细操作方式,请见此书末:《一个人的爱情疗愈:一个人、两个人或三个人的关系,如何走出来?》。作者发现,原来,一直以来他的感情屡战屡败,是因为他只看脸蛋。
<8>不过,这篇文章也说对了一件事情,就是男生有时候需要的是一种安全感,或者应该说,不论男女,我们“都需要”安全感
<9>我觉得不平的是:为什么只有“剩女”,而没有“剩男”呢?我想,或许是大家对于女性的年龄要求比较严苛的缘故。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男性越来越无法接受比自己大的女人[17]。
<10>仓促成稿,若有疏漏,欢迎指教,谢谢各位科友!

参考资料:
  1. Finkel, E.J., et al., Dealing with betrayal in close relationships: Does commitment promote forgivenes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2002. 82(6): p. 956-974.
  2. Bryan, A.D., G.D. Webster, and A.L. Mahaffey, The Big, the Rich, and the Powerful: Physical, Financial, and Social Dimensions of Dominance in Mating and Attraction.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2011. 37(3): p. 365-382.
  3. Asendorpf, J.B., L. Penke, and M.D. Back, From dating to mating and relating: Predictors of initial and long-term outcomes of speed-dating in a community sample. Europea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2011. 25(1): p. 16-30.
  4. 黄宜慧, 理想伴侣特质与恋爱满意度:演化论观点之检验, in 社会心理学系2010, 世新大学 台北.
  5. 张老师月刊编辑部, “情人再见”问卷调查分析报告. 张老师月刊, 1998. 251: p. 61-65.
  6. Singh, D., Shape and Significance of Feminine Beauty: An Evolutionary Perspective. Sex Roles, 2011. 64(9-10): p. 723-731.
  7. Singh, D., et al., Cross-cultural consensus for waist-hip ratio and women’s attractiveness. Evolution and Human Behavior, 2010. 31(3): p. 176-181.
  8. 温凰铃, 男女性对异性身材偏好的差异, in 国立台北教育大学社会与区域发展学系学位论文2010, 台北教育大学.
  9. Dijkstra, P. and D.P.H. Barelds, Do People Know What They Want: A Similar or Complementary Partner? Evolutionary Psychology, 2008. 6(4): p. 595-602.
  10. Swami, V., et al., More Than Just Skin Deep? Personality Information Influences Men’s Ratings of the Attractiveness of Women’s Body Sizes. The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2010. 150(6): p. 628-647.
  11. Rusbult, C.E., et al., "The Part of Me That You Bring Out": Ideal Similarity and the Michelangelo Phenomen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2009.96(1): p. 61-82.
  12. Drigotas, S.M., et al., Close farmer as sculptor of the ideal self: Behavioral affirmation and the Michelangelo phenomen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99. 77(2): p. 293-323.
  13. Reis, H.T., Steps toward the ripening of relationship science. Personal Relationships, 2007. 14(1): p. 1-23.
  14. Reis, H.T., et al., Are You Happy for Me? How Sharing Positive Events With Others Provides Personal and Interpersonal Benefit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2010. 99(2): p. 311-329.
  15. VanLange, P.A.M., et al., Willingness to sacrifice in close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97. 72(6): p. 1373-1395.
  16. Zhang, S.Y. and S.L. Kline, Can I Make My Own Decision? A Cross-Cultural Study of Perceived Social Network Influence in Mate Selection. 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2009. 40(1): p. 3-23.
  17. 张荣富 and 唐玉蝉, 逐岁分析男女年龄对择偶年龄偏好的影响. 淡江人文社会学刊, 2009. 40: p. 115-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