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后不开车逐渐成为现代人脑海中的行车准则,是时候建立并确实做到行车不使用手机的习惯。

在2008年开车撞死珍妮佛史密斯(Jennifer Smith)的妈妈的那位驾驶,当时并没有喝酒,也从来没有收到超速罚单过,但意外发生的时候,他正在讲手机。

许多人认为在这个时代,“开车分心”就等同于上一个世代的“酒后开车”。这也是为什么在美国,四月份是“专心开车月(distracted driving awareness month)”,警察在这个月也会多加宣导及更认真取缔。

从1970年代开始,透过法律的制定、教育宣导及社会文化的转变,酒后驾车的情况已经大幅减少,交通意外的死亡事故也因而大幅降低(当然还有其他原因,像是车辆的性能更安全、对于安全带及时速的限制等等)。

相反的,因为开车分心的情况却持续增加。有太多事情会分散驾驶的注意力,从小孩到食物甚至收音机。其中造成最大风险也最容易致命的是手机。


图片|来源

跟不在视线前的人说话时,人类的脑袋需要花更多力气去运作(跟乘客说话的分散注意力程度,比起用手机说话是大大的减少,因为乘客也会同时视交通状况来调整谈话内容)。根据卡内基美隆大学(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的研究显示,使用手机听别人说话就会使得掌管空间概念运作的大脑顶叶的活动力减低37%,所以使用免持听筒,对于安全可能没有太大的帮助。边开车边讲手机的风险,甚至比喝了点酒之后开车(血液中酒精浓度为美国法定上限的0.8%时)高出四倍之多。而传简讯的话,风险则是好几倍高。

在2009年,交通意外死亡及伤害事故中,开车分心分别占了16%及20%。毫不意外的,其中风险最高的族群正是青少年。但这个统计数据实际上是低估的,因为很少有驾驶会承认他们使用手机,而且警方也很少调阅手机纪录。

关于使用手机的法律规定,各地区有很大的不一样。日本于1999年成为大国中第一个禁止边开车边使用手机的国家,其他大大小小的国家也相继跟进。美国则没有跟上这个趋势。2001年,纽约是出现第一个制定相似法律的州,另外有数十个州则是禁止边开车边传简讯。

实际上,这些法律是很难被强制执行的,举例来说,警察必须要直接看到驾驶正在传简讯(而非只是低头),这在高速公路上是很困难的一件事。因此,我们最大的希望是像酒后驾车一样,随着时间经过,渐渐地建立起驾驶遵守的文化。科技也是有帮助的,Google已经在着手测试自动驾驶及自动避免意外的车子。但同时,就像酒后驾车,开车分心也必须变成“非常不酷、完全不能被接受”的一件事,尤其在青少年间。

延伸阅读:我不可以说谎,但我的手机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