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成长是一个丧失的过程,结婚也让我们丧失了其他的人生选项,然而正是承担了确定的责任,能使我们发挥更强大的力量。其实,不论结不结婚,只要是你的选择即可。

文|47

转载自公号:KnowYourself(ID:knowyourself2015)

公号简介:关注自我和内心,觉察即自由。

大家好,我是 47。昨天我朋友说他做了个噩梦⋯⋯

“我和我女朋友共进晚餐,桌上摆着精美的瓷器,餐厅里有轻柔的小提琴声。烛光中摇曳着我们的身影,我们谈论着彼此的一天,计画着周末,氛围融洽。”

夜色渐晚,临近尾声,我发现她似乎欲言又止。犹豫了一会,她笑着说:

“我差点以为你今晚会求婚”。

“我的世界突然静止,呼吸卡在喉咙,手掌开始出汗,嘴也变得干燥。”

她开始掩饰自己的失望,而我,只能故作轻松地一笑置之。我没有办法告诉她,一想到要结婚,我就紧张和恐惧⋯⋯

吓,渣男?结婚是你的噩梦?我第一反应就是开始骂他,然而,在听他努力地表达完自己有多爱对方,以及对婚姻的各种担忧之后,我好像有点能理解他了。

其实生活中可能很多人,都有不同程度的恐婚。“谈恋爱可以,结婚不行”,似乎正在变成越来越多年轻人的真实写照。

But,恐婚的人到底在恐什么?恐婚是因为不够爱吗?结 or 不结,该如何选择?今天我们来聊聊这件事。


图片|Photo by Fast&Slow on PIXTA

很多人不能容忍不确定性,但其实确定性同样令人恐惧

很多人可能都听说过,人们普遍对不确定性是难以容忍的。因为在不确定的环境中,我们会想像各种未知的威胁,由此产生巨大且持续的焦虑感(David, 2021)。

但实际上研究发现,我们同样也不喜欢“确定性”。Lauren(2005)指出,如果我们对某件事的“确定性结局”有了充分瞭解(不论事实上还是想像中的),都会降低我们的幸福感和行动动机。Wilson(2005)曾做过一项实验:

研究人员让参与者们观看了一部由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电影结束后,所有人被告知了两个后续版本(一真一假,但都是happy ending)。其中,一半的参与者明确知道哪个是真、哪个是假,另一半参与者则毫不知情,然后研究人员让所有人都閲读完故事的真实结局。

结果发现,与已知结局的人相比,不知道结局的人不仅表现出更强烈的閲读动机,而且获得了更强烈、更持久的快乐。也就是说,不确定性可以提升生活幸福感,增强行为动机,而确定性反而会让人觉得没意思。

不仅如此,确定性还会让我们感觉自己的人生失去了其他可能性。

其实人的成长和发展,就是一个不断丧失的过程,婚姻也是如此,它会让我们失去选择其他伴侣的机会、失去选择在哪个城市生活的机会、失去自由择业的机会等等。

而这对我们来说,是失去了无数个“可能的自我(possible selves)”。

“可能的自我”被定义为重要的人生目标的拟人化代表,它被描述为一个人如何看待他或她的潜力和未来,不仅仅包括了我们当下所追求的目标,也包括了所有我们期许的未来(Markus& Nurius, 1986)。

失去可能的自我,就意味着我们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对未来的希望和生活动力。 

延伸阅读:已婚妈妈站出来说话:不婚不生不会怎样,我们的关怀不该带有恐吓与批判

但事实上,婚姻也不是我们想像的那么确定。Kamali(2020)指出,亲密关系,尤其是夫妻之间的亲密关系,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在婚姻中两个人之间的互动、共同经历的事情、以及应对方式,都会让关系产生变化。

通常来说,一段婚姻会经历这 5 个变化发展的阶段(Hendrix, 2007)

  1. 浪漫爱情阶段(激素持续上头,双方对彼此还充斥着热烈的浪漫爱情);
  2. 自我保护和幻想破灭阶段(激素退去,问题开始暴露);
  3. 承诺性阶段(基于承诺,开始探索解决和磨合的方法);
  4. 创造性转型阶段(发挥自身潜力、学习新知识,创造二人专属相处模式);
  5. 稳固的爱(最深层的连结与安全感)。

这些阶段并不是自然地发生转变的,需要我们完成相应的“任务”,才能顺利进阶。所以说,在每一个不同阶段,我们都还有很多可以去探索和成长的空间。

而且,婚姻并不会阻碍我们对人生的探索,甚至可能有助于自我实现(Selcuk, 2016)。

伴侣的新鲜观点会刺激我们原有的世界观,激发我们对世界的全新认知。而且在深入彼此的过程中,我们会获得一种“我们”的身份感,由一个人的探索变成两个人的冒险,不断丰富对世界/宇宙的认知、对自然的理解、对艺术的追求等等(Kernberg, 2011)。

现在,我们基本瞭解了为什么人会因为婚姻的确定性而恐婚。但关于“害怕确定”,背后还有更深层的原因。


图片|Photo by Sandy Millar on Unsplash

害怕确定的人生,可能是我们还没有学会承担责任

害怕确定的人生,表面上是害怕失去别的可能性,实际上是无法做出承诺:一方面,人们总担心自己的选择不是最好的,另一方面,这还意味着我们必须承担选择背后的所有风险。

比如婚后发现两人不合适,你必须积极解决问题,而不能轻易抛弃对方(即使离婚,也需要深思熟虑)。

无法对某种确定的人生做出承诺,是没有学会承担责任的表现。

Blanton(1956)指出,承担责任意味着一个人愿意为自己的行为选择承担后果,而他也有与这个意愿相匹配的能力或经验。并且,这不是迫于外界压力的,是主动的、自愿的行为(Fromm, 2000)。

人们之所以会恐惧承担责任,背后有一个相似的心理动机,那就是他们不相信自己对自己的人生具有“掌控力”(Hanan, 2021)。

比如,他们不相信自己有能力做出正确的选择,才会不断担心失去了别的可能性,他们害怕一旦选择后,自己没有办法解决那些可能出现的风险,又不能逃避,所以迟迟不敢下决定。

这往往与一个人的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有关。自我效能指的是人们对于“自己能否能靠自己的能力和力量去达成目标”的自信程度。

自我效能感高的人对“自己能够达成目标”有着更强的信念,更倾向于接受挑战、承担起个人选择的责任,而自我效能感低的人会不断给自己设限,并以此来逃避责任(Bandura, 1999)。

同场加映:为了婚礼而吵到不想结婚?解析“筹备婚礼”5 大地雷:财预、家庭、不负责任⋯⋯

学会承担责任,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心理学家 Sebastian(2021)指出,一个人承担的责任越多,就越能体会到内心的平静、自由和自我赋权。

这是因为,承担责任使我们能够更好地觉察和专注于想要的东西,并为此制定规划、努力实现,你会感受到一种强烈的自我驱动力,因为那些你追求的东西是你真正的需求,而你正掌握着自己的人生。

不过,最艰难的阶段,往往是你正在犹豫着是否要承担责任的时候。

面对婚姻,进退两难的情况不仅会让我们自己心神不宁,陷入焦虑、忧郁的消极情绪,还可能引起对方的怀疑,认为你对这段关系并不认真,爆发矛盾和争吵。这对于关系来说无疑是有害的。

倒不如咬咬牙做选择,承担相应的责任。Sebastian 进一步提出,当你承担责任的时候,不仅解决了当下两难的困境,同时,你不会再因为自己错过某个选择而感到遗憾,也不会再觉得自己的人生是被外界压力和旁人意见左右的,你重新获得了对自己人生的掌控感,这反而会让人变得轻松。

当然了,也不要觉得恐婚就都是自己的问题,有时候你的恐惧不是完全来源于自身,而是来源于你们的关系。

当两个人还没有深入瞭解彼此,没有建立起紧密连结时,这段关系并不能给予你们充足的安全感,支撑你们迈入婚姻。

这时候千万不要强求结婚,但也不要就因此觉得自己是不爱对方,甚至放弃这段关系。学会更开放和真诚地相处,逐渐瞭解和融入彼此,静待关系到达 ready 的状态。

那么,关于恐婚还有没有更“硬”更实操的干货呢?这不就来了吗~


图片|Photo by Sofia Hernandez on Unsplash

面对恐婚,我们该怎么办?

我们和一些经验丰富、擅长处理亲密关系问题的谘询师聊了聊,得到了一些超级有用的建议~一起来看吧!

建议一:梳理清楚自己的恐惧

“我们要解决自己的恐惧,首先就要知道自己恐惧的是什么?害怕的点是什么?可以试着在一张纸上,用列表的方式将自己的恐惧一条条列出来,然后再写出自己可能从婚姻中得到什么。

你会发现自己确实有可能失去一些东西,但同时,婚姻也会为你带来很多好处。”——心理谘询师郑晶晶

建议二:和伴侣进行沟通

沟通要遵循的真诚、开放、积极聆听等基本原则我们不再过多强调,郑老师重点提到,要针对你所恐惧和担忧的事情,通过明确双方在婚后生活中的权力和义务,完成一个“初步解决方案”。

举个例子,如果你担心的是自己在婚后失去和朋友相处的时间,你们沟通的结果可能是“以后每两周里,至少有一次和朋友单独聚会的时间”。

你们虽然不一定会百分百地按这个方案去执行,但对于婚前的恐惧是一个很好的宽慰。

建议三:旅行或同居也是不错的解决方法

“同居一段时间是一种可以模拟婚后生活的方式,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充分暴露你们可能的问题,并有机会及时解决。

如果没有办法同居的话,长途旅行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在旅行的过程中不仅涉及各种琐碎的事情要处理,还可能出现突发性事件和情绪问题,不仅可以加深对彼此的瞭解,也是对婚后生活的有效模拟。”——心理谘询师段菲菲


图片|Photo by Afif Kusuma on Unsplash

建议四:养宠物

“养宠物是一种现实生活的介入,可以帮我们克服恐惧,逐渐学习和适应承担责任。而且更好的建议是养狗,因为狗狗相对来说,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时间精力去照顾,比如它更需要你花时间去陪伴,要定期带它出门等等。这对于那些恐婚恐的是生孩子的人,可能更有帮助。”——心理谘询师梁明霞

想养宠物:“找个伴侣不如养只宠物”你不信任人,可能和童年经验有关

建议五:多和过来人聊聊天

几位谘询师都有提到,多和有婚姻经验的人聊天也有所帮助。但是,这不是说让你随便抓着个已婚的人就问,谘询的对象也是有选择性的。梁老师提到两点,大家可以多加注意:

  • 第一,尽量找你认可的、比较佩服和欣赏的人。他们说的话对你来说更有信服力和可参考性,而且,即使是有一些关于婚姻不好的体验,他们或许也能给到你有用的建议和自己的反思。
  • 第二,取样要尽量多一些,至少你别只找一两个人问吧。尽可能多地听取关于婚姻的看法,可以帮我们形成更全面、更客观的对婚姻的认知。

建议六:梁老师还建议,如果你属于比较严重的恐婚情况,也可以求助于心理谘询

有时候,恐婚可能只是一个表象,背后牵扯到原生家庭、个人成长方面的问题。可以通过谘询,找到症结到底在哪里,解开它以后,很多生活中其他方面的问题也能一并被解决。

建议七:不结婚,也是一种选择

如果经过深思熟虑,你梳理清楚了自己恐婚的脉络,你可以决定去 “克服”它,也可以选择接纳它,不结婚。

段老师认为,随着个体经济独立,养老配套不断完善,婚姻可以不再是实际生活的必需品,像一个人自在地生活、长期同居关系、或者由价值观相似的朋友间形成的互助社群,可能都会成为人们的生活形态。

参考经验:瑞典式爱情 5 大特质:同居不结婚,不为满足任何人而活

重要的不是最后你选择了哪种亲密关系形式,而是你真正看清了自己的需求。

最后想和大家说的是,结婚或是不结,不论你做出了怎样的选择,重要的是你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获得了长足的成长。我们会开始学着接受人生的某些确定性,学着为我们的每一个选择承担责任。

人生很长,你要面临的难题可不止这一个。正是这种保持成长的状态,才能陪伴我们面对未来各种风险和变数,更勇敢、也更自信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