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周末延烧到这周,王力宏的离婚事件与李靓蕾的宣言,激起关于“家务劳动”“假性单亲”等的正视与讨论能量,女人迷不对个人做评论,我们希望在社会开始讨论“假性单亲”“性别劳动”等风头中,推进女人迷一直以来在意的议题倡议,和用户一起分享与成长:哪些是我们共同在意的,我们的态度,而哪些是我们认为该保留空间的。

王力宏离婚事件的后续,经过一个周末,王力宏在周一(12 月 20 日)道歉:“左思右想,男人还是应该承担所有责任”。道歉总是不容易,然而若不论个人之难,任何一种性别,男人或女人,其实不必、也无法承担所有责任。

男性其实不必、也不应该不需要承担“所有责任”

女性主义,其实一直都替男性发声,不必举凡落入传统性别窠臼。应该承担责任的,是未能承担责任的人,而非特定任一种性别。女性与男性相同,同样是能够/也正在承担责任的另一种性别。

不论如何,任何性别都不必、不能、也不需要以性别框架压迫自己。当一个人以传统性别压迫框架自我压迫,认为这是看待发生在自己身上状况的唯一原因,与此同时,也对其他同一性别的人,产生压迫。

而我们相信,我们的社会,已经准备好接受更理性与全面的讨论。

并且,“男人应该承担所有责任”向来也是一句迷思,而非真正能执行或做到的事。没有任何一种性别,需要承担所有责任。也没有任何一种性别角色,实际上能做到真正的“承担所有责任”。

性别平权或女性主义,在亲密关系中倡议的是与伴侣共同讨论、担负起共同责任。女性主义向来都讲的是“解放所有人”在性别框架下的压迫与限制,女性的、男性的、跨性别的、不同性倾向的、不同种族阶级文化与性别的交叉,皆是在女性主义的关照范围。

女性主义,是不再回到二元对立与性别自然论,将性别角色绑死。

不以二元对立的讨论方式,女性主义的关照,非二元的个体对立,你死我活,往往以更广阔的视角回到整体社会结构,去看系统性的问题,看还有多少类似的状况仍在发生,而人们未能关照。

我们在这起讨论中的态度与立场

从周末女人迷的一篇长文〈是王力宏毁灭自己,不是李靓蕾的笔|王力宏离婚:在李靓蕾五千字长文中,你看到什么?〉,我们谈家务劳动的预设值问题、谈主流媒体“毁灭式下标”。我们从“婆媳问题”“妈宝”等形容,谈华文语境中女性的弱势与总可归责。我们从王力宏父亲的声明中,谈三个孩子的照顾工作量,也谈女性被伪科学期许的“天然母姓/育儿的那一根筋”。也指出,当舆论分析李靓蕾的“行文结构、聪明会写字”,实是明褒暗贬,真正的心机,是对女性闷不吭声的期许。

我们也谈,我们真正希望能透过社会对一个事件的讨论,开始正视上述系统问题,不再运用女性在语境系统上的弱势。

这起事件之于我们,可以是一整个社会语境的反思与行动,不纠结好奇王力宏的八卦或情感关系,给出成长的空间,把反思力道放在女性作为妻母的集体困境,如何着手解决、开启讨论,那才是一整个社会的成长开始。

女人迷的思考是这样的:聚焦集体困境,给出不论如何皆有知识观点价值的内容

  • 聚焦结构困境:点出社会性的结构问题,谈“所处社会如何讨论与看待这件事”,不聚焦个体私人问题,如再延伸,我们希望能给出思考与行动提案。
  • 作为带有传播力量的公司,每一个举动,都预先思考这个内容/这则社群,“是否不论如何皆有知识观点价值”。缺乏知识价值的内容与社群,在风向转变后容易失去价值与立场。我们不求快,不追求一时点阅触及。阅览是手段,是当我们有想要说的话时,希望做出的成果,不是目标。

我们的谨慎,与我们不做的事

  • 不对个人造神:我们不把谁捧上神坛,凡上神坛的必重重摔落,我们谈的是李靓蕾带动的“讨论”,无关乎她是怎样的人。不将人捧成神话,没有人是神,重点是提出的“讨论”本身很重要。女人迷创作者 Harris,在这一点上写得很好,不必理想化任何个人,在王力宏翻车的前车之鉴上,任何人,都不需要靠车太近。
  • 不对人贴标签:我们不应对王力宏做出“渣男”“败类”“妈/爸宝”评价,也不对李靓蕾做出“蕾神”“蕾姐”等评价,贬低或高抬,对任何一个当事人,长期来说,都不是帮助。
  • 不踩二元对立:我们讨论的是“社会如何看待/如何讨论这个问题”,例如主流媒体使用女性在语境语言上的弱势,来试图扁平化一个重要议题(以及一个人)
  • 不谈八卦:王力宏或李靓蕾或任何事件相关人的情感关系,是他们自己的私人事情与选择,与公众无关。即使与群众的道德观不尽相同,然而这些事除了当事人以外,如不涉及违反意愿等犯罪行为,公众皆没有置喙空间。

推荐阅读:心理师看李靓蕾与王力宏离婚:不理想化任何关系,面对不幸的婚姻,不再选择沉默

在女人迷社群与用户之中,我们也看见正面讨论的倾向

也在这次事件中,我们在社群用户的转发分享里,看见了女人迷读者与用户,在这起事件中的专注聚焦在社会讨论,而非私人八卦。在家务劳动上展开与伴侣的观点交流,在社群分享中邀请自己的亲友,也以这样“不猎奇、不八卦”的方式,来重新看待这整个事件。

我们相信,从每一个人的微小行动、微小邀请开始,这个社会,都能一天比一天,更好、更值得期待、更有力量也更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