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常常在沟通时,只敢说一些不着边际的话?——因为我们怕受伤。《谢谢你这么说》让我们有勇气好好对话,然后告诉自己:“谢谢你这么说!”

接到朋友P的来电,她难过地说自己分手了:“我觉得好像有很多话还没说清楚,想再找他聊聊,却又怕超过了界线,会让对方困扰。”

慌乱伤心的她,到处求神问卜、寻找方法。算命师告诉她,他们缘份未了,这一次没修完的功课,下次还要继续,不如好好练习把话讲清楚;恋爱大师告诉她,断掉联系一百天,让自己冷静,也可以让对方感觉没有了自己后,会是怎样的生活。

她不知所措,打来问我该怎么办?我说:“妳一直绕来绕去,不敢与对方直接对话,妳就得不到真正的答案。算命师、恋爱大师和我,都不是当事人,我们不知道他的心情,妳想知道他怎么想,唯一的办法就是跟他对话。”

“可是我怕会被他拒绝,我就会更伤心难过。”P说出了心底最真实的担忧。


图片|Photo by yamasan on PIXTA

对话不是一个人进行,有受伤风险,也能打磨出真实

我想起近期阅读的《谢谢你这么说》,作者金有珍从小说话容易结巴,长大后对表达仍旧没有自信。她不敢直接与人对话,比起正面与对方交流互动,她更习惯躲在背后猜想、臆测,然后再依着自己的想像行动。为了避免冲突与不想要的结果,她想尽办法闪避各种对话的机会。

后来她发现,如果只在意话语的伤痛,就会失去真正珍贵的东西。譬如了解家人真实想法的机会、帮朋友分担他正在担忧的事物、看见谩骂背后的脆弱与心酸,这些都可能是不投机,或是冲突的对话背后,我们可能遇见的。

金有珍细腻观察:“我们生活在失去对话,却注入大量单方面话语的疲劳中。因为知道无法在对话时避免受伤,所以我们干脆选择用与自己无关的人所说的话得到安慰与治疗。”

这就是为何大家宁愿找算命师、恋爱大师解惑,也不敢与当事者直接对话的原因。

但就如金有珍说,“话”的特性之一,就是对话不是一个人可以进行的,每句话都代表着说那句话的人、当下情境,以及两人在那个情境下的互动。因此,从没有人可以代替当事人发言,或去解释那句话的意思,唯有对话中的人彼此确认、沟通,才能更加理解彼此心意。

“我们说话,对方倾听,我们向对方确认,再听对方的想法,你会从这样的循环过程中不断收到对话给你的礼物。”

推荐阅读:如何和喜欢的人聊天?关系心理学:引起对方好感的对话技巧

从话语自我检视:你的评论与批判,背后的担忧是什么?

对话除了是关系里的互动方式,也能是自我检视的工具。

人们常常“心口不一”,明明喜欢,却又别扭说不在意;明明伤心,却又说着我没事;明明羡慕,却开始酸言酸语。

金有珍说,我们“真正的样子”和“被语言塑造的样子”是有差异的。也许我们有着理想的自我样貌,语言能够被我们所操弄,型塑出那个样子。但长久下来,你并不是以真实样貌在与他人沟通,别人如果喜欢,也只是喜欢那个塑造的你,他并没有机会认识真正的你。

又或者你常常评论他人的成功与幸福,不由自主地贬低当事人的努力和热情时,也请回头问问自己,我说出口的这些话,到底代表了什么?我在烦恼着什么,才需要说出这些话来安慰自己?

话语是一面明镜,映照出你的内心,型塑出来的话,背后都有千头万绪,值得你去好好看见。


图片|Photo by dirk von loen-wagner on Unsplash

同场加映:分手还是继续磨合?4 个重点评估,这段亲密关系是否值得坚持

有勇气对话,就有机会遇见新的故事

回到开头的故事,后来P传了讯息给前男友。“我现在好像在等放榜喔!”她幽默贴切的比喻,让我笑了一下,这样在乎对方,就是在爱情里的人。

过了一会儿,她告诉我前男友也想跟她见面,终于有机会,把来不及说的遗憾好好讲出来。

我很开心P因为勇敢对话,获得了珍贵的礼物,不管接下来的发展会是什么,故事都因为对话有了推进。不再是一个人煎熬的内心独白,而是与对方一字一句交织出的对白。

愿我们都有勇气好好对话,然后告诉自己:“谢谢你这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