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女也》内容走访了 50 个国家,历时 3 年、采访 2000 名来自不同文化的女性,构成撼动人心的女性群像巨作。

“最大程度的尊重女人,忽略种族、肤色、民族、头发、外貌,女人值得尊重。”
“Woman. Strong. Always. I am proud to be a woman.”

──《女也》受访者

嗨,你知道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是性别平等的英雄吗?

假期看了纪录片《女也》,是导演 Yann Arthus-Bertrand 继《人类》后最新力作,与乌克兰裔导演 Anastasia Mikova 走访了 50 个国家,历时 3 年、采访 2000 名来自不同文化的女性,构成撼动人心的女性群像巨作。

我感受影片中传递的爱与希望,原来,性别自由,是我们每个人都能尽一分心力去实践的愿景。

如导演 Yann Arthus-Bertrand 所说:“明天的我们都需要更多温柔,少一点怀疑,少一点偏激。”他期待这部纪录片的回响,不只是争取权利或引发关注,而是藉由实质性的探讨主题,如生育、月经、教育、职场、身体与亲密关系等具象观点,改变人们面对彼此的方式。[1]


图片|纪录片《女也》海报

18 世纪女性主义思想启蒙,19 世纪女权运动,女性拥有比以往更多选择,然而,两性自由仍有一大段路要走,厌女症 [注 1] 与父权 [注 2] 思想依旧存在。

2014 年,艾玛华森提出 HeForShe [2],强调女性主义并非“厌男”,而是从对女性的同理开始,共创两性自由。而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是在生活中落实性别平等的英雄。

我们要争取的不是女权,而是两性的自由!

艾玛华森

曾经,我以为性别平权与我的生活很遥远,直到观看《女也》,想像受访者诉说的故事,那些心碎、振奋、动人的话语,化为震撼内心的一股力量,我感受到,原来“平等与正义”来自“认知与同理”,无论你的性别为何,这部纪录片是让我们放下成见,以尊重与欣赏的态度,认识女性的机会。

原来我们每个人,无论性别,都拥有捍卫两性自由的力量。


图片|《女也》截图

片头,我被这位勇敢的女性深深震慑,她流泪说出自己是性暴力和人口贩卖的幸存者,她爬过山,跑过沙漠,甚至打破铁人三项金氏世界纪录。但她从来没有像说出自己经历的那一刻,那样恐惧:

“我犹豫了很久,一边说,一边想收回说出的话,因为我真的太恐惧了。但我撑过来了,这使我成为更强大、美好的人,因为我想打破沉默。现在我终于明白,沉默使一切成为可能,暴力在沉默中生长,在我们回避谈论它的时候。人们总说受害者没有发声,我们当然有发声,只是你不愿听我的故事罢了。”

令人心碎的故事仍上演着,在遥远的国度,也在生活周遭,根据卫福部 2019 年统计资料显示 [3],每 60 分钟就有一起性侵通报案件,其中熟人性侵占比极高。当受害者勇于发声,人们愿意聆听、理解,并正视性别议题,两性自由才能由黑暗走向光明。


图片|《女也》剧照

1. 女性安全与性暴力

  • “当我上出租车时,我要数车上有几个女人,如果男女人数一致,那意味着我是安全的,如果车上男人较多,我就有潜在的危险。”
  • “作为一个女人,我时常注意到比起男人,我生理上的脆弱。一个男人,可以攻击我、在地铁里跟踪我、和我肆无忌惮讲话,彷佛我什么都不是。这种脆弱让我恐惧。”
  • “我们不知道被卖了多少钱,被放进屋子里展示,男人在外面以每人 5 美元的价格交易我们,或一捆香菸,甚至是白送。我不知道自己会被带到哪里,会被如何伤害。”
  • “我不敢说我被强奸,但一个月后我怀孕了,选择了堕胎。不幸的是,堕胎的阴影一直伴随着我,即使是四年后的今天。”


图片|《女也》截图

难以置信的是,21 世纪仍存在贩卖妇女与频繁的性暴力事件,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对性别尊重的匮乏,当一个男性,他所生长的环境,是把女性看作发泄性欲的对象,当他看到父亲肆意虐待妻子,同时他也能轻视生养他的母亲,他会认为,这样的价值观是对的。

透过环境与教育,导正性别尊重的观念,才能改正歧视的源头。

延伸阅读:【女影影评】我问父亲为什么强暴我,他说:“我是在疼爱妳,所有爸爸都会这样做”

2. 教育与职场上的平等

  • “当我学会写自己名字时,我非常开心。我在纸上把名字写了一遍一遍又一遍,我快乐得可以死去。”
  • “我最开心的一天,是从哈佛大学毕业的那天。天哪,我拿到了学位证。而我站在那里,一个非裔美国女人,当时我们班只有五位黑人女性,其中还有来自肯尼亚的姊妹。”
  • “我做出一些改变,在与老板或同事的相处模式中,我学会了维护自己,让我的声音与建议在会议上被听见。我想要被听见,并想被任命为项目负责人,最后,我还想要我的女性气质隐形,避免他人质疑我的技能水平。”
  • “我发现我享受政治,作为一位女性,我能做些什么去改变这个世界的明天。”


图片|《女也》截图

2014 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是来自巴基斯坦,年仅 16 岁的玛拉拉,她勇敢挺身而出对抗神学士,并争取女性应有的受教权。她曾提到,她的目标是让每一个小孩,无论男女,都有机会上学。[4]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调查,全球约有 7.81 亿的成人文盲,女性占约三分之二 [5]。低度发展国家如南亚、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父权思想根深蒂固,认为女性生来就该“顺从”,她们不需要接受教育。这样的无知,毁了偏乡地区女性的一生,她们无法决定自己的命运,更没有机会认识世界。

那高度发展国家,就不存在性别歧视了吗?答案是否。

你很难想像,东京医科大学曾发生歧视女性的入学考黑箱事件,校方长年来为了抑制女性考生入学人数,暗中操作成绩,导致无数女学生和重考生在不知情的状况下落榜 [6];西方国家职场仍存在同工不同酬、玻璃天花板效应。[注 3]

女性主义所追求的,是弱者也应该原原本本地受到尊重。

上野千鹤子教授,东大入学致词文(译句来自郭台晏)


图片|《女也》剧照

女性的价值,被转移到外貌、相夫教子等刻意强调的焦点,即使时代进步,人们还是会说:“女生,不用追求高学历和职位,这样会嫁不出去。”

Girls Who Code 执行长 Reshma Saujani 在 TED 演讲中提到,女孩从小被教育要完美,即使她们能力优秀,也因为害怕犯错而不敢尝试,放弃追求或创造更多可能。[7]

艾玛华森曾说,她很幸运,她的师长不因为她是女孩,而剥夺她学习的权利,或认为她将来可能生子,所以成就会比较低。[2]

她的父母、师长都是生活中的女性主义者,他们相信,性别不是限制学习的理由。如果我们的世界,存在更多女性主义者,或许未来,能有更多女性在各领域发光发热。

3. 月经和女性发育

  • “我们把卫生棉叫做‘饼干’(“biscuits”),我很尊敬我爸爸的一件事是,他帮我买了‘饼干’”。
  • “10 岁的时候,我身体开始发育,我憎恨我的身体。我发现父亲更爱看我了。13 到 18 岁的期间,几乎每天,他都用某种方式对我进行性虐待。”

回想女孩的成长过程,是否温柔对待自己的身体?第一次来月经时那种诧异,和隐约不安的感觉,记忆里,同龄女孩聊天的话题,一定有“妳来那个了吗?”比同侪来得早,隐隐感到不自在;比同侪来得晚,又担忧尚未发育。


图片|《女也》剧照

长大后,女性也不免对“月经”抱着复杂又隐晦的心情,无论是生理期前后身心的不适,或含糊称呼“那个”、“姨妈”,不小心在衣物沾到经血时,会觉得丢脸或不礼貌。

甚至在许多国家,谈论月经被视为禁忌。在印度,女性误以为自己得了血癌;卫生棉被视为奢侈品,女孩重复使用一块破布,以遮掩被视为“不洁”的月经。[8]

月经,是人类孕育新生命的礼赞,不是羞耻或不能谈论的禁忌。要跨越这道藩篱,势必要从女性爱护自己的身体、男性尊重两性的差异开始。

女性在月经周期时,不妨温柔地对待自己,让这段身心敏感的期间,舒缓与放松,并告诉自己,月经,代表着繁衍生命的伟大力量。

同场加映:清洁、保养、还是经期用?五张图带你看 ME TIME 女私的最适用情境

4. 身体自主和亲密关系

  • “我开始更加了解自己的身体,这是和女人发生性关系后我才懂得。”
  • “感受你的女子力是很重要的,去感受爱。”
  • “我已经 58 岁了,多年前我曾说,我不会再和男人恋爱了,这辈子当个农场主就可以了。但后来,我改变想法了。当你找到那个称心如意的人,当你坠入爱河,一切都会自然而然地发生。”


图片|《女也》剧照

情欲对女性来说,向来是难以启齿的,相较之下,青春期男性总能和同侪高谈阔论。但别忘了,同样身为人类,探索自己的身体,是正常的生理反应,也可以从这个过程更了解自己。

研究显示,女性达到高潮时会分泌脑内啡,有助于释放压力。

而社会普遍不认同女性展现性感和情欲,是对女性身体自主的束缚。女性拥有身体的自主权,当然有权决定衣着开放程度、是否发生亲密关系,或和朋友谈论性事。

当女性不再用负面思想压抑情欲,落于荡妇羞耻 [注 4] 的圈套,而是欣赏并尊重自己,才能真正达到“身体自主”。

推荐阅读:【性别观察】从偷拍外流到 Deepfake:用不道德的方式意淫我,真的爽吗?

5. 生育和母爱

  • “我照料她、抚慰她、珍视她,给她我全部的爱,倾我所能,因为上天把这个孩子带给我,让我感受为人母的乐趣。”
  • “对我而言,拥有一个残疾孩子,是母亲无限的爱的证明。这个孩子让我明白,一个母亲的爱有多浓厚。我爱着一个甚至不怎么望向我的人,他丝毫不露情感,不与我交谈,不拥抱我。但我爱着他。”
  • “我为什么生了这么多孩子?因为父母从未对我讲过控制生育,我的母亲告诉我,如果一位男性触摸了我,我就会怀孕,我的丈夫从未让我避孕,他说我何时该怀孕,都由他决定。”


图片|《女也》截图

孕育,是对一个新生命负起伟大责任,从小孩出生开始,母亲这份工作永远也做不完。生育是一件慎重的事,身边不乏女性朋友,考虑是否生小孩?生与不生,又将如何影响生活?

社会价值普遍认为,女性承担繁衍后代的责任,就社会心理学而言,个体某种程度会受到社会氛围影响,而选择晚婚、不生育的女性常被视为特殊。

但女性没有非生育不可的责任,她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或与家人讨论,做出不同选择。由此而言,生育,是女性自主选择的权利,而不是义务。[9]

你会喜欢:“我没有要这个宝宝”堕胎女子的告白:有没有一个人,能不带批判地陪伴你?

6. 违反人权的传统习俗

  • “我记得其他女孩的尖叫声,我也记得,血的味道,那种泥土混杂着鲜血的味道。其中一个女人拿起一把刀片,她割了我,那是我一生都没体会过的痛苦。我当时不懂她割了什么,一切就结束了。很多的血、沉默、禁忌,与满地的冷漠。‘为什么?’我问现场唯一可以自由说话的人,我的叔叔,那是在过了几天之后,他才和我说,‘因为你是一个女孩。’”
  • “一个向自己妻子泼酸的男人?什么国家才能这么野蛮?这是什么王法?什么传统?因为嫁妆而用酸去烧毁一个人,简直是魔鬼。这种事在印度一直发生,每个小时,每一天。为什么不让它停止呢?”
  • “两岁时我就结婚了,我的人生从此就毁了。我问这个世界为什么要强迫我们结婚?”


图片|《女也》截图

部分国家,仍对女童进行割除外部生殖器的“割礼”(已更名为“残割女性生殖器”),这个仪式竟象征女性的“贞洁”。

非洲偏乡部落,割礼师以非专业工具,进行毫无医疗益处的仪式,甚至引发女性感染、囊肿、泌尿等严重问题。她们毫无选择,甚至连家人都觉得,这个习俗是对的。[10]

而在印度,女童被视为物品,以后是嫁给夫家的财产,嫁到夫家以后,帮忙做家务,甚至受到夫家人的虐待。许多地区,女性因嫁妆不足而遭受残害。当传统习俗违反人权,不少人权团体已提出抗争,争取女性身体与婚姻自主的权利。

7. 关于容貌与变老

  • “在这颜值至上的社会,我真的能慢慢改变自己对相貌的态度,因为我开始爱自己的脸。我也明白了,长相没那么重要。我开始爱自己,学会如何用这张脸生活。”
  •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信仰,有些人喜欢追求大众审美,而我喜欢自然的状态。”
  • “上帝给了我一份礼物,就是能够看到这个年纪自己的样子,看到这个年纪身体上的物理变化,很不错!我看到了自己 15 岁的美,30 岁的美,现在又看到了 60 岁的自己。我不是老女人,我年岁是在增长,但我还不是老年人。”


图片|《女也》截图

社群时代,过度强调颜值与正妹文化,让许多人沉迷追求外貌,甚至感到“容貌焦虑”,其实女性的美,源自于从内心爱自己,所散发的自信与光芒,而打扮,是为了取悦自己,不是为了符合大众的审美观。

随着年龄悄悄爬上脸庞的细纹,不也是种自然美吗?当我们维持活力、年轻的心理年龄,懂得欣赏自己,会发现每个年龄,都能活出她们各自的美。

当你看完纪录片《女也》,感受她们的生命故事;当你欣赏身边的女性,她可能是你的母亲、妻子、女儿、情人、朋友,或是你本身。

你将明白,女性是温柔强大的存在,而你的理解与尊重,是捍卫两性自由坚韧的力量,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是性别平等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