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业生涯中,你是否怀疑过自己做的事情?不确定自己的兴趣、不知道自己的志向?如果你也有这样的人生质问,邀请你一起来看看台湾吧萧宇辰的观点:“兴趣、志向,不是本来就存在在那边,而是你去找到它,透过行动、经验、感受,才能一步步推进的。”

专访萧宇辰那日,他风尘仆仆地赶来,推开录音室的门,便是一阵无缝闲聊,彷佛有他的空间有魔力,没有初次见面的生涩,反而带有很多轻松,盘旋话题间,可以清楚看见他的人设——真诚里头,带有对所信事物的坚持,那坚持里有爱,有理想,也有责任。

访谈一开始,便从萧宇辰于景美女中任教时,实研组长那句醍醐灌顶的话开始——“学校没有你,也不会倒。”——这句话,对职场第一年,带着无比壮志踏入校院的萧宇辰而言,可说是迎头一击,下一场大雷雨一样,淋湿了所有的“以为”,改变了他所“认为”的教育。

2011 年,22 岁的萧宇辰离开台大,于景美女中展开为期半年的实习生涯,初出茅庐,年轻人骨子里头一滩热血,挑灯熬在教务处,跟着实研组长一起过大大小小的案子,从体制内教育开始,破蛹而出,才发现学校以外有更大的世界,而教育,不该仅局限于体制之内。

比起创业家,更期待自己作为“教育工作者”!

2014 年,当时任教于台北市复兴高中的萧宇辰,与张佳家、林辰、谢政豪等三人一齐创立台湾吧,在 YouTube 界尚未众声喧哗的时代,首支影片——动画台湾史——在短时间内便突破百万点击,为他们带来相当可观的流量。

萧宇辰说,虽说台湾吧早期着重于历史推广,但事实上,他个人生命意义的绑定,并不完全与历史捆在一块。网路、媒体、动画作为媒介,历史是素材,而盛载在这些内容背后,其实是对于社会教育更大的期待,他提到:“历史大概可以说是我的专业,教育也是。但相对来说,我在看待生命志业时,会把教育放得更前面一点。”

比起创业家,萧宇辰更深的认同是教育工作者,无论透过什么样的媒介,资讯传递是方法,沟通是本质,而促使一个人、一群人、一个国家迈向卓越、达成共识,仰赖的是教育。

同场加映:如何把兴趣变成收入?培养“成长型思维”,打造理想生活

在教育生涯里,也曾做过最讨厌的事?

回望 10 年以来工作生涯,萧宇辰说,自己也曾做过讨厌到不行的工作,比如说,帮高三生出题库本。

“给高三的题库啊,就是那种,让你永无止尽练习解题的那种,”他一面说,一面摆一摆手,微露尴尬:“那时候,我花了半年的时间出了上百则考题,而且做得极度不快乐,追根究底,这件事情的源头只是我不好意思拒绝别人。”

谈起往事,宇辰总说自己记性不是这么好,有些事只剩下模糊记忆,但某种程度上,这些过往曾经做过的糗事,或讲起来,让你感到略为尴尬的决定,回过头来总是能在其中看见意义,即便这个意义是人所预设的,那也是意义的一部分。

“我能对于教学能力、文字运用、测验概念迅速成长,其实也得感谢这件事情,毕竟你做一个题目问句如何下才精准、如何创造具有诱答性的错误答案,过程中你如何拿捏让题干本身,传递正确的资讯和线索给孩子们,思考如果他理解错误的话,会被带去哪里,这些都是题库带给我的。”

半年与选择题拉扯,ㄧ边反覆推敲内容与学生理解之间的关系,一面感知“测验”作为教育环节中不可或缺的一块,它是如何在体制内教育发挥影响力,都是反刍与累积。萧宇辰提到,为什么女人迷、台湾吧明明都在一定程度上,扮演者知识传递、讯息提供、群众沟通的角色,却只能被称作“媒体”而非“教育”?

“因为我们广泛的做法,仍没有办法检验资讯接收者的学习成效,教育这件事情,涉及到后验的部分,所以测验的本质是重要的,当然我们都不希望藉由填鸭式的制度完成这件事,但检验成效是必然且必须要,我认为在媒体端,多多思考这件事情也是很有帮助的。”

理想不是寻找,而是创造

“我要当老师!”

ㄧ句看似只会出现在骨灰级电视剧《麻辣鲜师》里头的名句,活生生就是高中时期萧宇辰的潜台词,他说,早早就立定志向其实也没那么高大上,更不是什么幡然醒悟,也不是立誓毕生要为教育牺牲奉献的灵光乍现,只是因为电动打多了、漫画看多了,历史之所以有趣,有赖于故事情节,读着读着,变成了愿者上钩。

“打从高中开始就有当老师的目标,但绝对不是把它放在生命志业的位置,只是单纯喜欢,”宇辰说,高中时某次听历史老师分享,说他很喜欢历史,而这个喜欢最终成为他的工作,把兴趣化为志业,不过如此而已,每日教学尽欢,把喜爱的事物透过课堂延伸出去,还存在着分享的意味,几乎可以是兴趣结合工作的极致。

“所以啊,一开始追求这目标,就只是单纯喜欢历史、有个饭碗,就是这么低层次,没有什么特别的。”他笑说,真正让他看见本质的追求,是大三那年参与三芝国中的暑期辅导,那是第一次,踏入教学现场,站在第一线,面对学生,感受“老师”二字声呼,其实有其重量,才初次体悟教育工作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以及教育对于整个社会迈向卓越的意义是什么。

立定志向,看似是瞬发之事,其实是长远征途。接连两年透过师培课程参与服务学习,实际走入校园,跟着第一线教师编写教案、规划课程、上台试讲,萧宇辰一再强调,所有的一切都不是幡然醒悟,都是不断接收和反刍的过程,寻找志业听起来很玄妙,但其实,魔鬼藏在细节里,那些醍醐灌顶的瞬间根本就不存在,寻找自己想要站在这个社会上的哪个位置、什么身份、做什么样的事情,都是透过参与、行动、反馈而来的。

“我一直觉得,兴趣啊、志向啊,不是本来就存在在那边,而是你去找到它,透过行动、经验、感受,才能一步步推进的,兴趣基本上是一个创造的过程。”

萧宇辰提到,他常觉得,很多人在思考兴趣一事,都过于狭隘,好像“兴趣”必然存在于某处,而我们只需要拨开云雾来发现它,然而现实是,没有人天生拥有什么兴趣的,一定是有所行动、参与、投入。

他说:“很多人问我,究竟如何找到兴趣,我通常说,你不要一开始就把目标设得那么远,觉得一定要找到人生志业什么的,一旦你打从一开始就设定一个遥不可及的方向,一定会放弃的,因为那太不切实际了。一定要从生活中的微动力出发,去感受生活周遭,让你感到比较快乐的事情,去行动,去体验新的事物,透过这些小的感知,得到一些正面的反馈和甜头,然后持续摸索,你才能够慢慢创造出属于你自己的兴趣。”

延伸阅读:总是对生活感到“乏味”怎么办?4 种情境练习,建立“超有感”生活体验

繁忙里能游刃有余,有赖你清楚每一件事情都有远方

入职第一年,也可说是入世第一年,所见之事充满惊奇,惊奇之余尽是学习。萧宇辰说,景美女中任教半年,影响至深,包括亲临教育现场那种临危授命,以及对于前辈老师的望其项背。

第一年工作,心中不乏各种期待,所见仍贫,因此行到水穷处,总是能找到值得一学之事,当年于景美女中教务处任实研组组长,就是萧宇辰心中第一人:“教务处负责管理教师,是吃力不讨好的缺,同时得承接很多政府案,每日通宵达旦也不奇怪,但即便如此,我从来没有听过组长喊一声累,甚至还能充满笑容,他整个呈现出来,就是一个游刃有余的状态。”

游刃有余,是行走钢索之上,仍能优雅不却步的代称,它建立起萧宇辰心中对于工作状态的期许,“说真的,直到现在,我还是一直告诉自己,在工作上首要追求的状态,就是怎么让自己呈现游刃有余的感觉,这件事情从我一入职场,就建立起来了。”

没错,我们很忙,事情很多,绝大部分时间焦头烂额,且总是在完成之余,仍要求自己必须具有能力,把每一件事情妥善完成;然而,这过程如果没有定心丸,就会显得焦躁不安、手忙脚乱,萧宇辰说:“事情可以很多,但你呈现出来让别人感受到的样子,会影响别人跟你协作时的状态,若可以做到游刃有余,别人也可以更放心,更可以一起把工作妥善完成。”

问到,那你现在已经在一个游刃有余的工作状态里了吗?宇辰笑笑,故意干咳几声,说自己一直都在前往游刃有余的道路上,但,今年比去年好很多了。

问到有所好转的契机是什么?他回道:“我觉得游刃有余的状态有一个很大的基础,不是取决于事情量体,而是你对于每一项任务,分别要达到什么目标是清楚的,而你对于它们分别能够达成目标的信心是存在的时候,你就会越来越游刃有余;相反的,当你会觉得很多事情受制于他人、不可控因素、自己专业能力不足,你就会很难接近理想的状态。”

游刃有余有个大前提,是你对于每一项任务,分别要达到什么目标有清楚的认识。

台湾吧共同创办人暨执行长 萧宇辰

贯彻“理想”和“行动”,还是仰赖“热情”

从初入职场的 22 岁少年,走过十年光阴,历经体制内教育历练,创业艰辛,32 岁的萧宇辰,仍保有对于理想的坚持。问到十年前与十年后,各用三个形容词来 quote 自己,会如何定义?他笑说这题目真难,接着细数十年之前初生之犊不畏虎的情境,提到当年“热血”一定是有的,接着就是贯彻始终的“理想”和“行动”。

十年之后,理想性和行动力还在,但随着公司规模扩张,责任上肩,面对市场,行动与理想在决策之间,肯定多了相当多务实层面的考量,然而追根究底,那个核心的意念仍稳稳在那,可以很自信地说,尚未有任何磨平的迹象,然而“热血”这一点,就有了代换,他说:“十年之后的现在,我不会说自己‘热血’,但我会说我还保有‘热情’,这两者之间还是有根本的差异。”

不再是抛头颅洒热血的年少轻狂,如今面对行动与理想,萧宇辰放下想做就冲的义无反顾,多了一些管理及策略处方,然而对于所有的相信,仍保有热情的心,带有一些游刃有余,持续对陌生、新奇事物充满好奇,那是他对现阶段自己的一项注解。

“我很庆幸,32 岁的现在,并没有因为现实因素而感觉热情有所消磨,但我也不想说因为现实关系,坚持理想的人就比较容易,这容易被解读成理想有多需要坚持、有多了不起,但我相信,过去十年,也有很多幸运推就我可以这样,讲难听一点,我是老板嘛,很多事情就是我想做,就可以拎着大家一起去做,所以我一定是在理想这个概念上拥有比较多的自由。”

推荐阅读:【拾年有承】女人迷创办人张玮轩:真正的英雄主义,是在认清生活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积极的人,也可以是同时对生命存在怀疑的

2018 年,萧宇辰在一场采访中,被问到做历史文化推广这么长时间,有没有哪一个人物,是你想要成为的样子?当时的他,在短短采访中,脱口而出的一句话是:“我其实不想成为历史上的任何人,也不想成为我。”

这一句“不想成为我”背后,好似还有长长一段宣言,于是我们回头去问,怎么会有一个人,其实并不想成为自己呢?萧宇辰笑说,这件事情说下来,可能不是 40 分钟可以解决的,你确定要问吗?

他语速缓了下来,几乎可以感受到在某一个时刻,他卸下作为执行长的外衣,回归本我的过程,他慢条斯理地阐述,这个他已经思考过千回万回的提问:“其实,我自己是不太相信人活着,本质上,有什么意义的。”

“套一句马克斯韦伯说的话:人是什么样的一种生物?人是编织了一个意义之网,然后把自己黏上去的一种生物,也就是说,也许这个世界有可能是虚无的,真的没有任何意义,但人活着,就是帮自己寻找意义,帮自己筑起一道名为‘意义’的网,然后把自己黏上去。”

一面说着,他一面澄清其实自己不是虚无主义者,而是个怀疑主义者,因此要他很斩钉截铁地相信任何事情、任何意义,都是相对困难的,而之所以会有“不想成为任何人”一说,是因为在这个本质是虚无或怀疑的世界里头,任何的存在本身,都是盛载痛苦的,尤其当人对这个世界的真理怀有好奇,渴望突破,那必然是辛苦之事。

“所以,为什么我不想成为任何人,因为对我而言,大概所有人的存在都太辛苦了,生命的消逝对我而言才是最终极的,但当然,我不会积极寻求消逝,而是既然我知道,自己被黏在那张网上了,我就要确保,当我还黏在上面的时候,我追求的网,是我可以赋予意义的一张网,如此一来,在我还没有被撕下来之前,我就愿意去达成,那个我所相信的、被我创造出来的意义。”

萧宇辰身上的反差是这样的,你不会意料到,一个对于生命积极的人,在建立追求与意义的背后,他的动力,不是在于“相信自己生命之所以存在”一定有一个已经存在的意义,他不相信生命的意义,本来就先验式的存在;而他相信,生命其实没有意义,但为了存在,他接受生命的虚无、主动创造意义。

这种相对冲突感,形塑出他说话的惯性,例如,总是以“现阶段的我相信⋯⋯”、“目前我所能理解⋯⋯”这样的起手式,来回应所有关乎于世界、关乎于职业、关乎于生命、关乎于个人的问题。

“我个人是比较入世的,我相信这个已经存在的世界,以及这个世界实务面的样貌,而怀疑又先于我的本质,但怀疑过后,我暂且愿意行动的事情,就是现在的我强烈相信的事;当然,因为怀疑的态度,这个我相信的事情可能会随着时间有所改变,那我也愿意欣然接受,改变了,那我们就调整,然后再继续努力。”

矛盾本身充满了合理性,譬如虚无与怀疑,与乐观本质并无冲突;譬如对于生命积极,同时也可以挑战存在与意义;譬如一个健忘的创业家;譬如因为愿意因怀疑的本质保有被说服的弹性,所以更能无惧地坚守立场,积极促成碰撞与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