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心中时常充满焦虑、烦躁不安,但只要我们觉察到自己的“依恋渴望”,当我们看见,疗愈就开始了⋯⋯

在日常生活或影剧媒体中,我们可以观察到有些人或影剧角色渴望自己的伴侣可以无条件接受自己的一切,让自己在关系中当个备受宠爱的孩子,甚至也期望周围的人都喜欢自己,试图用各种方式取得每个人的喜爱。

然而,连父母都无法做到无条件地接纳自己的孩子了,会有些价值观以及行为的不同看法,何况源自不同原生家庭的伴侣、同事或朋友了。

这样的人,下意识渴望每个人都喜欢自己,在他的心里渴望有人可以保护自己、拯救自己,让自己远离迷惘的人生状态。如果有为自己人生负起责任的勇气,就不会那么执着希望每个人都可以喜欢自己了。

因为需要感受到被周围人认可与喜爱才有价值感,所以才会试着当一个八面玲珑的人,如果在精神与物质上无法独立而需要依赖他人而活,是无法真正成熟起来的。


图片|Photo by Pangaea on PIXTA

为什么有人害怕独处?因为顿失依靠的感觉,是恐惧无助的

有些人很害怕独处,很怕一个人待在家中,因此总要不断看电视、放音乐、找人聊天,也无法享受一个人漫步在大自然中,因此独自出游、吃饭并不是生活的选项之一。

无止尽地滑手机或找寻刺激、无法接受同居的伴侣有任何一天不在家。独自一人的感觉,放大了内心的焦躁,彷佛处在婴孩时期的状态,无法接受完全依赖着的照顾者离开视线一刻。

提出知名的依恋理论的英国发展心理学家约翰.鲍比(John Bowlby)认为孩子感到痛苦、不安时,不只是希望照顾者(通常是母亲)随时在身边,还希望可以被照顾者稳稳拥抱着自己,甚至待在照顾者的怀里。这是还是成长过程的必经之路,通过充分的身体接触才能逐渐超越依恋行为,成为更有勇气探索世界的独立个体。

也就是说,无法独处的成年人,做事无法集中精神、止不住焦虑,往往内心都压抑着未竟的依恋期望。也就是他们可能在孩童时期,并没有得到充分的依恋满足,因而成年后,便下意识地带着这份未竟的渴望活着。

孩童时期照顾者消逝在视线里的恐惧不安,也悄悄地在成年后的独处时完整转移过来,因此难以忍受独处时内心的恐惧无助。

延伸阅读:关系依附理论:你的安全感,从孩童时期开始形成

总感受到焦虑的成年人,实际上是在下意识地试图满足童年时期未竟的依恋满足。孩子只需要被照顾者拥抱在怀中,依恋的渴望就满足了。

但无法独处的成年人,因为追求的是“孩童式”的依恋满足,并没有人有办法满足一个成年个体这种无条件关注的依恋渴望,而也因为这样的渴望被社会认为是羞耻的,因此这样的成年人把这个需求压抑进自己的潜意识中,难以觉察,但这个需求并没有消失。

因此便背负着自己也看不到的深切渴望,痛苦、迷惘地追求着“完美的亲密关系”,渴望有一个人可以满足自己看不到却非常强烈的童年未被满足的依恋渴望。而持续不断地压抑依恋渴望,去做一些实际上无法满足依恋渴望的事情,或是对无人可以满足依恋渴望而不断失望,是止不住焦虑的,反而使焦虑更加放大。

焦虑源于我们不断做着无法真的满足自己渴望的事情,也看不见自己真正的渴望,做着无用功,因此焦虑源源不断。


图片|Photo by Danie Franco on Unsplash

同场加映:婚姻不幸福,与原生家庭相关?关系心理学:你的焦虑依附,来自从小的不安全感

看见,是疗愈以及学习独处的开端

无法独处的人,焦急地想要转移注意力,是因为无法正视心中的不安,同时也避免感受到那些低落。在成长过程中没有能够满足足够的依恋渴望,因而无法自在地独处,让自己留在一个留白的状态,要不断焦急地做很多事情,纵使有些事情是无意义的,但至少可以填补生活的空白,避免面对空白带来的迷惘、无意义感。

眼前再美丽的时刻,也会因为内心的焦躁而彷佛随时有急事一般,要催促自己去完成而无法好好享受当下,只能追逐着想像中明日的幸福,但明日的幸福即使到了明天,也依然在另一个明日,而不会真的在今日到来。

然而,身为一个成年人,又不免不得不独自做事的时候,甚至身边的伴侣也可能因故离开,这些时刻都是生命中的必然,因此培养独处的能力,可以说是要过好人生的必要能力了。

当我们能享受独处时,我们便不容易被他人操控,只有当我们依附于一个人时,那么人便轻易地掌握了控制我们的关键把柄。而独处能力,也可以使我们不去试图博取别人羡慕自己的眼光,也比较不会因为自己不如别人而感到焦躁、痛苦。

享受独处的人不轻易依附于外在,这是爱自己的重要开端。


图片|Photo by Laura Chouette on Unsplash

你会喜欢:爱自己练习:疗愈内在小孩,释放负面情绪,让自己自由

怎么放下依赖,进而使自己更加独立、有能力独处呢?

其实有许多方式可以让我们更加有能力面对自己,例如写日记、瑜伽练习、阅读内在书籍、固定的运动习惯,甚至心理治疗,或也可以参加我办的电影讨论会、线上读书会或是内在工作坊(文末有活动页面的连结),找寻适合的群体共同练习探索自我,都可以促使我们更有能量去面对自己内在的紊乱与焦虑。

但我在这里想要强调一点,也是转化自己的关键开端——看见自己未竟的依恋渴望。若我们无法看见自己隐匿在潜意识的渴望,识别不出我们那些不断加剧焦虑的行为根源,那些上述的方式,要嘛我们不会想要去做,要嘛我们就把它们当作另一个逃避独处的方式罢了。

看见,说起来简单,但实际上是转化最困难的第一步。当我们看见时,疗愈就开始了。

愿意看见,是需要偌大的勇气,就如同一个情绪总是失控的人,开始愿意承认自己的情绪控管能力不好时,往往这个深深看见自己的勇气,也将转化成疗愈的开端。邀请你,试着回答以下问题,作为探索自己独处能力的开端吧!

  • 你认为你有期待每个人都喜欢自己吗?
  • 你会在什么都不做时感到焦虑大到无法承受吗?
  • 你擅长独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