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你认为有毒的关系、阻碍两人的关卡,是不是一直陷在的“指责、受害、拯救”的恶性循环当中?但,当你开始试着觉察时,就有机会开始改变。

2021 年 8 月 14 日,女人迷举办“自我引导必修课”线上讲座,邀请资深人力资源专家及高管教练、Appier 全球人力资源负责人 詹正哲 Philip Chan,和大家聊聊如何跳脱自我局限,放大自己的成长潜力。

每个人都是一位领导者,只要能为自己的影响负责任,就是最好的领导。

Philip Chan

一开场,Philip 便开门见山地带出讲座核心,他说,在每一段关系里面,我们都难以改变他人,却可以思考怎么调整自我、察觉自我,做出更好的领导。

于是 Philip 邀请学员们,回想一件自己在工作上、生活中,遇见的关系问题或挑战,而当时的自己是如何面对与反应。接着,Philip 将运用一套内容框架与模式,来剖析这些场景。

他将人们的状态,依据大脑结构,分为“线下”与“线上”两种。


图片|女人迷《自我引导必修课》

线下指的是人类第一时间的反应,由杏仁核作用,也就是人们在还没反应过来的当下,因环境感到害怕、恐惧、防卫等情绪反应;线上则由前额叶运作,是人们经过有意识地思考、察觉自我,并进行选择的状态。

因此,当一个人在面对环境的外部刺激时,要让“线下”的状态控制自己,还是让自己回到“线上”引导自我,将会深深地影响到人际关系的结果。

你会喜欢:萨提尔的沟通练习:每一句我爱你,背后都藏着不同的情绪

关系里的三种角色

Philip 运用“卡普曼戏剧三角”理论,演绎当我们处在线下状态时,在关系里扮演的三种角色。

首先是,指责者,这类型的角色,会以对或错指责他人或自己;接着是受害者,这类型的人会觉得自己别无选择、无法负责,事情的好坏都是别人造成的;最后则是拯救着,这类人觉得自己能力比对方强,试着给对方获得短暂救赎的方法,却不教他怎么钓鱼。

经过解释后,Philip 请大家透过扮演以上任一角色,试着找出当人们进入这样的状态时,角色的姿势、声音,以及背后的需要到底是什么。经过讨论后,大家渐渐归纳出三种角色的状态:

指责者:通常会伸出手,朝着对方指指点点,肌肉很紧绷。想要赢对方,让对方认错。

受害者:含胸,抚着自己的胸口,把自己缩小、哭泣,肢体僵硬。想表达委屈。

拯救者:伸出手拍拍/拥抱对方,胸口稍微开,较为放松。很多话,想帮助对方。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角色是流动的,每个人在某些特定的场景、一段关系里,都有可能轮流扮演过这三种角色。举例来说,Philip 曾经认为拯救者没有不好,直到发现对方越来越依赖自己、无法成长时,竟然渐渐生出受害者心态,觉得自己的时间被他人剥夺,甚至出现指责他人的状况。

透过这套框架,Philip 要大家回忆最一开始提的事件,是以什么样的心态、角色去面对事件里的场景。如此自我领导练习,反映出每个人面对生活、关系的模式。

那些你认为有毒的关系、阻碍两人的关卡,是不是一直陷在的“指责、受害、拯救”的恶性循环当中?但,当你开始有觉察时,就有机会开始改变。


图片|Photo by engin akyurt on Unsplash

延伸阅读:“每个爱错里,都曾有对的时机”拯救者、受难者、逃避者,你是哪一种?你该怎么爱?

更有意识地面对自己

线上的角色称为“TED 赋能三角”,由线下的三种状态蜕变而成。两者间最大的区别 Philip 说,在于人们是否“觉察”与“有意识”。

当人们心中的“出发点”改变时,关系里的三种角色也将有所不同:

挑战者(指责者改变):愿意给对方/自己挑战,让对方/自己有选择,就算对方没有准备好也没关系,每个人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创造者(受害者改变):不再觉得自己别无选择,而是相信这件事我可以负责、我可以改变。

教练(拯救者改变):不直接介入,而是选择陪伴对方,从旁协助,但对方依然保有自我成长的经验。

从上述的三种角色,可以发现,调整的关键在“自己身上”,也明确地回扣这堂讲座的核心主题:“在关系里,我们最先能负责的就是自己。”

事情不再只是对方的错、自己别无选择,或是过于介入他人的问题,我们可以拿回主导权,做出对自己、对关系,更有建设性的回应,创造正向影响。

别人的课题,不需要拿来自己修,当对方选择待在“线下”状态时,我们仍可以选择待在“线上”,一线之隔在于,看见情绪时,就可以做出不一样的选择。

Philip 再次提醒,角色的行为不是关键,而是出发点/动机,当背后的需求截然不同时,原先僵硬或是指责的肢体语言,将会有不同的呈现方式。

认识线上、线下的状态后,如果现在的你,正为人际关系所苦,你会怎么做?

觉察自己,觉察自己创造的影响,为自己的影响负责任。

Philip Chan

邀请你时时地问自己:“现在在哪里,正在扮演什么角色?”当你察觉到时,就有机会引导自己进入“线上”状态,为自己的影响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