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需要“重要他人”的陪伴,当陷入忧郁不安时,每一次的陪伴都是在建立对人的安全感与信任感。而这些养分,都会成为未来面对挑战的勇气。

“亲爱的河豚你好,你会怎么描述曾经或是正在身处的状态?”

“行尸走肉,想求救,可是怕丢脸、怕别人接不住自己那样巨大的悲伤、怕别人被自己的负面情绪影响。觉得自己是累赘、没有人是真正爱自己的。”

“你如何让自己暂时或持续好过一些?”

“听歌发呆,自己大爆哭一波。找朋友待在同个空间,尽管对方没说话也知道有个人在。在情况好一点的时候,跟身边的朋友讲好某个暗号,只要自己掉下去,传特定贴图或是打特定暗号,对方就可以马上知道自己需要帮助(这样可以不用一直想着要怎么跟别人说,导致最后都不敢找人求救)。⠀⠀⠀⠀⠀⠀⠀

但有人得过忧郁症之后没有再复发的吗⋯⋯?我按照医生的指示规律生活、运动、稳定服药,用药将近 2 年最后成功停药了,虽然查的资料显示还是有蛮高的复发机率,但很不希望自己再经历一次那样的深渊。”

同场加映:【拾光点滴】被诊断出忧郁症,怎么办?心理师建议:爽快地吃药,踏实消弥心中困扰

你能够让自己独自爆哭一波是件很不容易的事呢!这通常代表内心有个稳定的力量,虽然还很微弱,但至少某些时刻,不再那么害怕爆炸性的情绪窜升。

精神分析中,独处代表我们内心能够存放一个具安抚性的人事物的能力。

它可能是外来的音乐、图画、影像,得以释放内心的不安,你不害怕被这个人事物所伤害,不担心被它所抛弃,你可以让自己停留且身处其中。

另一方面,也可能是藉由内在的想像,它可能是童年缩在被窝的温暖、从爸爸那得到的几句鼓励、曾经和前任相处的安心感,这些正向经验被你吸收,大多是无意识的,但在最需要的时刻从心底跑出来,紧拉自己一把。

孤单与人无关,而是我们内心是否具备存放与回播的能力。如同独处并不分有没有人在现场,只是有人在旁边,能让我们更相信心中的感受,明确地知道自己并没有被抛弃。

对于深陷忧郁的人来说,世界一片漆黑,就算原本有很多交心的朋友,可能也会在忽明忽暗的心智状态中,感到其他人忽远忽近。这是一种很可怕的感受,原本相信的人际关系变了样,开始怀疑自己是否值得被爱,怀疑他人是否会在身边陪伴而不离开,也怀疑生命是否最终要独自萎靡凋零。

我们需要重要他人陪伴,有些时刻甚至需要他们的保证,这很正常,因为我们内心没办法确定的时候,就需要倚靠外在的力量协助。这也是让漆黑的世界中,再次照进微光的途径。

对一个人来说,当他陷入极度不安,有时就像是退化为对世界陌生的小婴孩,他需要妈妈的安抚,当他对世界感到畏惧而哭闹时,妈妈能够在身边抱抱他,摇晃地哄哄他。


图片|Photo by Cathy Mü on Unsplash

推荐阅读:“允许悲伤,才是疗愈的开始”忧郁心理学:面对真实情绪,别被正能量给骗了!

每一次的陪伴都在建立他对“人”的安全感,每一次安抚也都在修复他对“人”的信任感。不断累积与人相处的好感,直到我们慢慢长大,才能对世界的挑战有足够的信心,且知道自己不行时,还有他人可以依靠,可以再次缩进怀中。体悟到爱人不会离开,令我们感到大大的释怀。

只是这些陪伴、安抚与修复的过程,并非一蹴即成,也并非过了某个阶段就不再需要,因为我们内心始终有个孩子,偶尔会挫折,常常会沮丧,生命的无常迫使空虚寂寞席卷而来,也当然会再次感到忧郁焦虑,但未必是重郁症。

内心的孩子需要被抱抱、摸摸头,重新想起过去累积的安全感与信任感。

延伸阅读:星星教会我的三件事——一个忧郁症患者在天文台的领悟

而刚开始或许不会这么快,就像河豚你所做的,让那些你爱的人待在身边,静静的,这是个很好的方法,也替你开心有这些人的存在。

这是我们介于远离他人与亲近他人之间的过渡空间,不会被强迫接受唠叨和建议,却也能知道被在乎。

这个过渡空间的扩展,是一个人迈向成熟的重要条件。它让我们不再是黑白分明的两极化思维,而是可以涵纳更多不确定性,可以看清世界的混沌属性,然后,真实地认识自己与他人在世界中的样貌。

巨大的悲伤像是泡泡,我们看见自己被扭曲的倒影,也误以为那就是永久的自己。你不必急着把泡泡戳破,因为倒影或许想告诉你一些事情,是过去平面的镜子不曾提起的。听听它的声音,试着用公平与温柔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