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附关系,最初从父母的照顾开始,但若原生家庭无法提供,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他人也能有正面影响。早期经验确实很重要,但并不是唯一。

文|林仁廷

依附关系是情绪系统和认知系统的连结运用,没有依附关系,儿童就学不到亲密与信赖,青少年及成人期的人际关系也会受到影响。由于没有范本可参照,因敏感情绪而过于害怕,对关系避之唯恐不及,这类议题在现今社会已经被很多人注意到了。

琳赛.吉普森(Lindsay C. Gibson)在《假性孤儿:他们不是不爱我,但我就是感受不到》(Adult children of emotionally immature parents)一书中写到:

“孤单成长的孩子们”,被外表和行为看起来一切正常,但却缺乏亲密依附的父母照顾,他们虽关心孩子的身体健康、提供温饱、注意孩子的安全,但仅止于此,没有依附关系,没有抚慰呵护、没有被期待的喜悦,孩子以为自己不被喜爱,又不晓得问题在哪,最后归咎自己:“一定是自己不够好,所以才得不到父母的肯定或赞美。”

导致在关键时刻,心底总会冒出一个声音否定自己;需要假扮成另一个人,父母才会喜欢自己;和家人相处时总是令人挫折、遍体鳞伤,在需要支持时,也不敢求助他人,即使自己有所成就,还是会觉得孤寂。”

中国心理谘商师史秀雄,则在《假性亲密关系:为什么我们看似亲密,却貌合神离?》一书中,描述成人关系里,长期回避亲密与依附的议题。在一起仅是维持表面,没有真实的情绪交流,称为假性亲密关系,其源头也来自原生家庭的疏离关系。

这些以“假”为开头的人际模型,显示人们没有从关系中学到如何照顾自己,因此才会把童年的渴望与匮乏,寄望于某人再一次来照顾自己,但最后总是失望挫折。

依附关系非常重要,情感要有所交流,孩子才能从中学到相对的独立与成长,并影响成人期的感情经营。依附类型所影响的表现分别是:

  1. 安全依附型:由独立、信任与适度依赖组成。这是最理想的型态,能照顾自己也能照顾对方,平衡互补。

  2. 逃避依附型:冷漠、逃避亲密、压抑、不表露情感、强迫性自我依赖,并与伴侣保持距离。

  3. 焦虑依附型:又可以分为两类焦虑。一、无助型:歇斯底里、不知所措、合作讨好、沉溺于迷恋与被爱,富有诱惑性但缺乏界线;二、混乱型:陷于想像中被抛弃的恐惧,导致愤怒、苛求、勒索、控制,处于想要又不想要的两极矛盾当中。

后两型因缺乏安全感,建立关系时常带着害怕、无助且反覆。

同场加映:原生家庭就是你“依附人格”的成因?无论是逃避还是焦虑,都是一种依附需求

学习表达感受,不纠结于过去

依附关系,最初从父母的照顾开始,但若原生家庭无法提供,成长过程中的师长、亲戚或其他友伴也能有正面影响。早期经验确实很重要,但并不是唯一。

这告诉我们,其实不必强求已迈入老年的照顾者(例如父母)进行调整与改变,不但在现实上很难做到(父母已太过习惯,老狗难学新把戏),自己也容易卡在过去无法前进。

谘商时我常问案主:“你希望父母为过去做的事道歉吗?”他们总说不知道,也不确定要的是不是这个,而道了歉又如何?我想,说不定这些不懂照顾孩子的大人,童年时也是被不懂照顾的父母教养,造成错误的互动方式代代相传。

要逃离魔咒并非期待奇迹,也非等待天使拯救自己,既然觉察到自己的需要,不妨从此刻开始新的学习。爱与被爱是一体两面,缺乏被爱,不妨从爱人开始。弥补缺憾从照顾他人做起,主动付出,再从回馈里接纳自己的内在需求,打造良性沟通的依附关系。


图片|Photo by Anthony Tran on Unsplash

延伸阅读:猫心专栏|面对被设定好的“依附回路”,我们可否有改变的可能?

以下有几项方式可以练习“照顾自己”:

一、多进行情感的因果书写

练习写或说出“我很难过(情绪词),因为(某事件)”的句子,包括感受、想法、欲望,串连情绪因果。请完全允许自己任何的主观经验,无论正、负面都没关系,那是一种讯号,也是自己的一部分。

二、和对方一起练习表达感受

向信任的他人练习说出真实感受或想法,或许会因意见不同而起争执,但也能从每一次相左的意见中得到建设性的修整,减少“只要不同意,就会遭对方舍弃”的冲突想像。

也请从表达中练习依赖,与对方像孩子般玩在一起(例如耍幼稚),互相依靠,培养“有时我不行但你行,有时你不行但我行”的默契,互相承接、照顾。

三、卡关时寻求心理谘商

心理谘商里有特殊的信任关系,有点像是与教练互动,从心理师的回馈中安心练习,再次学习与发展依附概念。

依附关系的建立,是认知能力与情绪能力组合起来的整体表现,协助个体模仿学习、建立自我认同与维持关系,并为踏入社会做准备。不须纠结于过去的缺憾,从现在开始学习,永远不会太迟。

Tip:爱与被爱是一体两面,即使缺乏被爱,也可以先付出爱,必定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