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说我变了。变得不再像以前那样温柔体贴了。她说以前我都会接她去上班,帮她买早餐、叫她起床,晚上哄她睡觉,可是现在都不会了。我听了很难过,那一阵子公司事情忙,我也希望多抽一点时间陪她,因为我知道她是一个很需要安全感的人。可是我觉得自己像一支快被燃烧殆尽的蜡烛,我已经无力了。”她说,在这段不被看好的关系中一直扮演男生的角色的她,却一路走得好辛苦。

“……后来有一阵子她抱怨变少了,我工作也顺利多了。本来很开心,因为我们已经长达两周没有吵架。我在下班途中,买了她最喜欢的塔吉特千层蛋糕回去。但当我经过巷口,我却看见像是她的身影,坐在另一个男生的车子里,和我背道而驰地驶去。回到家,她的东西都搬空了,后来,甚至连电话都不通了……”

“她们”的关系真的比较难维系吗?其实不然,过去婚姻关系研究大师 John Gottman 曾进行一项研究,他邀请了40对平均年龄三十岁的同性情侣(其中有他他,也有她他),用摄影机记录他们的“每天”与“冲突”中的互动状况,发现预测同性亲密关系幸福与否的因子,的和异性恋的几乎是大同小异──在沟通与冲突时,表现出越多负向情绪、逃避、鄙视的人,比较不满意他们的关系,在12年的追踪研究中更容易分手[1]。
事实上,拉子之间的感情,更像是已婚的夫妻,如果在这段关系中价值观相似、自我揭露越高、信任与爱的投入程度越高、冲突频率越少,关系满意度也越高,也比较能抵抗“小三”的侵袭[2]。

Gottman 的研究对我们有什么启发呢?其实他说明了一件常常被我们忽略的事情,那就是“平时”和“战时”同等重要。过去许多恋爱、婚姻研究都一致地发现,一段稳健的关系通常奠基在两件事情上:冲突时的处理技巧,与平时的亲密幸福[3]。

寻觅亲密的人

“我一开始很生气,她曾说她是异性恋战争下的牺牲品,我那时好心疼她、好为她抱屈,我希望把我能做的都给她……结果,最后她还是走回了她原先的路,那些她曾经说讨厌的、害怕的、不愿再对的臭男人,却成了我情感上的敌人......,我不甘心,也很不懂,当初口口声声说我比每个他都好,现在她又跟别人跑了……不过,后来我才发现,她只是一个在人海中寻觅亲密的人,就像一艘孤船,在哪里累了,就往哪里靠岸。但只要热恋期一过,她又会抱怨对方改变了,另寻港口。”
于是她最终没有找到她要的那种“永远不变”的恋爱。为什么呢?因为关系本来就是变动的。或许很多人都跟妳说,在一段一段的分手后,妳可以变得更成熟,但这句话,“并不是事实”。
真正的情况是,谈过越多次恋爱的人并没有比较满意自己当前的恋爱关系[4]。因为每一段关系都有必须面临的课题,没有在过去的恋爱中成长些什么、学到些什么,只会蹉跎在一段又一段短暂的关系中,寻求无止尽的温柔,却伤害了曾经很爱自己的人。换句话说,如果妳发现自己在某个部分曾经受了伤,表示妳还需要更多的能量、更多的学习,因为下一段关系,同样会在这个点来考验妳。

在关系中成长

那么,要怎么在一段关系中逐渐成长呢?首先妳要“相信”,亲密是会随着时间而波动的,在这段相处的过程里,两个人都会互相影响,而变得与刚开始不同;相信这段关系可以经由培养、练习、经营变得比原先更好的人,比起其他“宿命论”的情侣,更能抵挡每次冲突的震荡[5]。
一般来说,越满意这段关系的人,越能感觉到自己是这段关系中的“一份子”,对彼此也有较正向的看法[6]。当他不再把这段关系放在优先考量、不再积极想经营两人之间的感情,而是把自己的新鲜与愉悦放在第一顺位时,单方面的努力、哀求、献殷勤,只会让她走得更快而已。所以,当对方说妳变了,并不一定代表妳变糟了,而是代表妳跟他前进的方向不同了。
妳还相信一切还有转圜的余地,但她不相信;妳还愿意为这段关系付出、妳还想弥补,但他已经不想了,在信念、认知、行为上都互相迥异的两人,如何能回到一开始给彼此承诺的永恒?
“她再回来找我的时候,我很犹豫。我担心这次会不会又像先前一样,亲昵几个月,她又感觉无聊了,我知道他是很喜欢新鲜感的。上次的伤口还没痊愈,我怕自己,无法再承受一次同样大的打击。”她说,胸口的银项炼在咖啡厅的灯光下闪闪发亮。
恋爱这条路走久了,很多当初让彼此坠入爱河的美好因子都随着时间消逝了,毕竟我们不是童话里的人物,可以天天谈恋爱、唱唱歌、牵牵手、不工作,所以刚认识他第一天晚上,妳可能会和他聊到天亮,第一次出去玩,可能临别前还依依不舍,第一次一起用餐,他可能会选气氛好、浪漫与价钱一样高的餐厅,他会哄妳睡觉,叫妳起床,帮妳送便当,但是这些都不是长久之计,我们需要讨生活,所以工作、琐事、情绪堆叠起来,很容易觉得亲密减少了、冲突增加了、对方不再像一开始一般爱我了──但这也不是事实。
真正的原因是,在他的世界里,妳变成一个可以信赖、感到安全的个体。所以他“敢”在妳面前呈现最不堪的一面,因为他相信,尽管是这样妳也不会离他而去。妳可能会开始抱怨他都对别人比较好,他都在乎别人的看法,觉得他眼中都没有妳,妳觉得委屈、不解于是争执频频,最后把关系弄僵了。

两个关键的时光

不过,这并不代表妳该忍受他逐渐的冷漠,反而应该换个角度想:既然改变是必然的,那么怎样才能让分开不会随着改变而来?如何和对方在关系中一起成长,而不是走向不同方向?
针对这个问题,婚姻治疗大师Markman的观点<1>和先前提到的Gottman研究不谋而合,他指出一段关系之所以能长久维系,是因为他们懂得分配两个时间:议题沟通时间和身心亲密时间[7]。
妳可以简单检视一下,最近妳们见面都聊一些什么?聊工作、朋友、时事、学校课业、北韩导弹、日本钓岛、还是妈妈嘴咖啡?这些“琐事性沟通”都是一般朋友间可以闲聊的话题,也是每天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件,但它无助于这段关系的延续,只是交换彼此生活的资讯而已。
真正重要的时间是“议题沟通时间”。很多情侣的情况是,明明知道彼此的感情有很多暗礁,却仍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持续讲一些言不及义的话语,假装没时间去讨论自己真正关心的议题,例如彼此的关系进展到哪里?是否有很在意的细节没有说?曾经吃哪一个人的醋?这些埋藏的议题并不会眼不见为净,而是会越逃避越鲜明,鲜明到有一天横在两人之间,变成“不得不解决”的问题<2>。
通常事情发展到有问题要被“解决”时,就表示过去这段时间他们不曾好好地“了解”彼此的感受。Markman建议依周至少要有一个可以坐下来,好好沟通的时间,听听彼此的感觉,这周内对这段关系的期待与失落,那么就可以在问题还很小的时候,给彼此足够的关心与照料。
我最喜欢用的比喻是跳楼梯,对关系的不满是会像阶梯一样不断堆叠升高的,如果两人每周都有“议题沟通时间”,就可以像是从一、两阶的高度跳下来,虽然会有点痛,但不至于让彼此身受重伤;相反的如果一直躲避不理,最后才一次“处理”,从高处坠落的伤口可能不是两人目前承担得起的,关系更有可能因此而崩离。唯有一周一次认真面对两人之间的困境,每次化解一些、改变一些、为彼此牺牲一些,才可以让两个人走得更近一些。
另外一个时间是“身心亲密时间”,Markman认为这是让两个人可以好好“享受”的一段恋爱的时间,也是当初让彼此坠入爱河的主要原因。
妳有多久没有好好看对方的眼睛一分钟以上了?有多久没有真诚地对他说一句我爱妳?又有哪一次是诚实地想念他,不带任何委托或目的?当对方渐渐变成自己生命中的一分子,我们常常就会忘记要和他“培养感情”。如果每次的电话都是事务性的约吃饭、吐苦水,这样就算是再多的爱都会被消磨得不再。

走偏的爱恋

“老实说,我们的关系最后都是在争吵中度过。每次都吵到彼此都累了,才悻悻然地睡去。结果,在乎的事情都没有解决,假日的时候若无其事地出去玩,彼此心里却都还是有疙瘩。”她一边说,一边把玩锁骨上的缀饰。
Markman建议妳可以每天空出一点时间向对方表达爱意,就算是10~15分钟都可以,不论是电话里面温柔的话语、拥抱、身体接触、或是见面时深情的对望,这些都被证实是可以增进彼此关系的好方法[8]。
很简单吧?但我们常常忘记。
常见的情况是,我们拿睡前精神最糟糕的时候去吵架,然后把真正有品质、精神好的时间燃烧在约会,心里却还惦记着许多误会。
最后妳会发现,这段爱之所以走偏,并不完全是因为哪个人出现、哪次醋吃得太过、哪次争执没有被解决,而是因为妳用错了时间。
比较好的作法,是当对方在妳好累的时候,提出关于妳们重要的问题时,跟他一起订一个“明确”的时间点(例如星期六下午1:30),在那时间里好好的谈,然后保留睡前最累、也最需要呵护的时候,给彼此多一些亲密与温暖──毕竟,在暂离人间6-8小时的前一刻,他希望听到的是妳的声音,而不是无解的争执<3>。
当妳辜负了时间,原先属于彼此共同拥有的,就会被一点一滴地错开。可是当亲密与沟通的时间都被安置妥当,那些你们曾经错过的,也会一点一滴地拚凑回来。如果你能将这两个时间踩稳,几周后一定可以从中找到一些信心与力量,并且在这股力量上,逐步察觉彼此前进的方向,正一点一滴地汇聚在同一个远方。

原来,这就是爱情的样貌
〉〉关于那些年的八个假设
〉〉我们之间隔着的不是距离
〉〉这真的是我要的婚姻吗?二十个藏着“但是”的婚姻杀手

[注解]
<1>原文为非正式的对话、冲突式的对话、与友谊式的对话,分别对应到“琐事性沟通”、“议题沟通时间”与“身心亲密时间”。
<2>请参阅这篇文章:为什么不告诉我?爱情里的禁忌、欺瞒与逃避
<3>最近我有在收集“哄睡歌单”,也欢迎妳也一起来玩!
<4>文中的统计数字与性别差异,均只描述平均值。尚须注意个别差异。
<5>为顾及隐私与行文顺畅顾,文中所有个案与章首末故事均已经当事人同意改编重新缮写并经模糊化处理,无可供指认之虞。


[参考文献]

  1. 1.Gottman, J.M., et al., Correlates of gay and lesbian couples' relationship satisfaction and relationship dissolution. Journal of Homosexuality, 2003. 45(1): p. 23-43.
  2. 2.谢文宜, 萧英玲, and 曾秀云, 台湾同志伴侣与夫妻关系品质之比较研究. 辅导与谘商学报, 2009. 31(2): p. 1-21.
  3. 3.Panayiotou, G., Love, commitment, and response to conflict among Cypriot dating couples: Two models, one relationship.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 2005. 40(2): p. 108-117.
  4. 4.秦穗玟 and 黄馨慧, 青少年爱情关系满意度之研究:以台北县市高中职学生为例. 应用心理研究, 2011: p. 219-251.
  5. 5.Knee, C.R., H. Patrick, and C. Lonsbary, Implicit theories of relationships: Orientations toward evaluation and cultivation.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Review, 2003. 7(1): p. 41-55.
  6. 6.Acitelli, L.K., S. Rogers, and C.R. Knee, The Role of Identity in the Link between Relationship Thinking and Relationship Satisfaction. 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 1999. 16(5): p. 591-618.
  7. 7.Markman, H.J., S.M. Stanley, and S.L. Blumberg, 捍卫婚姻,从沟通开始. 2004, Taiwan: 财团法人爱家文化.
  8. 8.Epstein, R., Fall in Love and Stay That Way, in Science American Mind2010, Division of Nature Ameri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