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沟通就像抛接球,你丢我接。但有一种人总会把话题带到自己身上,这种状况被称为:对话自恋症。

文|瑟列斯特.赫莉

这种在对话中都要讲到自己的倾向,社会学家查尔斯.戴伯(Charles Derber)称为“对话自恋症”,指的是很想主导对话,把焦点集中在自己身上,过程常常细微而不自觉。

戴伯写道,对话自恋症“是美国时下主流心态的具体表现,也就是想成为焦点。不管是跟朋友、家人,还是同事,平常的对话就会有这种现象。现在有许多书籍讨论如何倾听,如何应对滔滔不绝的人,就是对话自恋症在生活中无所不在的证明。”

戴伯认为对话分为转换反应与辅助反应两类。前者把焦点转到自己身上,后者辅助对方的话。举几个简单的例子:

转换反应

玛丽:我现在超忙的。

提姆:我也是,工作好多。

辅助反应

玛丽:我现在超忙的。

提姆:为什么?你手上有什么工作?

再举一个例子:

转换反应

凯伦:我想要买新鞋子。

马克:我也是,我的鞋子快穿烂了。

辅助反应

凯伦:我想要买新鞋子。

马克:是吗?妳想买哪种款式?

转换反应是对话自恋症的一个特征,这可以帮助你把焦点转移到自己身上。反观辅助反应能鼓励对方继续说下去,让对方知道你在倾听,想知道更多事情。


图片|Photo by Mimi Thian on Unsplash

同场加映:“和他聊完后,总是陷入低潮”三步骤断开水蛭朋友:远离病态关系,找到支持系统

对话就像抛接球

经常有人用抛接球来比喻对话。理想的对话中,焦点持续在两人之间转换,呈现流动状态,一下子讲你自己的想法,一下子专心听对方说什么。(如果用跟得上时代的比喻来形容,就是拿着手机在自拍与人物模式转换,一下子我,一下子对方。)

抛接球的比喻,果然很贴切。玩抛接球的时候,两个人必须轮流丢球。但换成对话,我们却常常想办法不把焦点还给对方。有时还会以退为进,不着痕迹的抢回发言权。根据戴伯的研究举个例子:

乔许:我昨天晚上去看了那部新片!

丹恩:喔⋯⋯

乔许:很好看,我真的很喜欢。

丹恩:那很好啊。

乔许:你看过了吗?

丹恩:我看了,但不是很喜欢,演得有点假⋯⋯(开始长篇大论剖析电影)。

丹恩回答得意兴阑珊,一直到乔许把焦点放在他身上,问他问题,他才活了过来。丹恩可能没有意识到,他其实在逼乔许交出对话的主控权。对很多人来说,掌控对话已经成了一种习惯。对话的焦点落在谁身上,未必容易察觉。

我们有时想抢回焦点,但掩饰得很有技巧,可能先讲一句顺应对方的话,再补上一句话讲自己。比方说,有朋友分享最近升职的好消息,我们可能回说:“太好了,恭喜恭喜!我也要跟我老板说说看,希望我也能升职。”

这样的回应并没有不好,但要记得把焦点转回对方。如果一再聚焦在自己身上,两人的对话就不平衡了。一直发球的结果,对方可能只想躲球,逃之夭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