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英美的调查研究,我们会发现多元共融得以让 LGBT+ 族群生活得更舒展,同时也是企业努力的目标。但是,当我们发现,自己有可能是那个不够包容、太过坚持的人,我们可以如何培养多元共融的心态呢?听听渣打银行 PRIDE Month 讲座主讲人——邓惠文医师怎么说。

上一篇文章:梳理自己的心,是多元共融的第一步|渣打 PRIDE Month 活动直击(上),我们谈到如何从内在剖析自己、接受多元,接着,让我们来谈多元心态的养成。

邓医师从心理分析角度分享“多元共融”的基础。想要理解别人和自己的差异,首先需要“深度自我悦纳”,因为自己内在的稳定及安全感是理解差异的能力基础。有的时候,我们无法包容他人跟自己的不同,其实是来自于自我压抑和内在冲突。

在临床上,邓医师看到过很多这样的例子,由于没有足够的安全感和满足感,所以人生中许多概念都需要确认别人跟我是否一致,如果没有,就感到焦虑不安。“比较容易受外界干扰的人,都有许多没有完全纾解的心结。”邓医师体谅地说,如果一个人无法做到多元共融,可以先试着梳理自己内心是不是有需要照顾的地方。

“有时候我们会听到努力拼搏上来的人说:‘我为什么要支持别人,谁支持过我’。这显示的是他内心的创伤和纠结,但同时‘共感’也是支援认同的基础,正是因为没有人支持过你,你理解那样的痛苦,才更有机会去同理、支持他人。”


图片来源|Unsplash

沟通是为了理解,不是为了说服

邓医师精采且扼要的演讲之后,在 Q&A 环节中,许多渣打同仁最关心的是如何帮助下一代。比方说家长如何帮助小孩建立多元价值观?

邓医师依然建议担忧子女的家长们,将眼光先回到自己身上。“你自己对于多元的体验和态度是什么?家长自己有没有多元的人生观?”

邓医师以现阶段国中课本如何介绍性别光谱为例,说明自我认同其实是多元而充满可能性的:“比如说,你认同自己是女性,但你心目中的女生和外界想像的女生是一样的吗?我自己就常常听到别人说‘很少见到这么敢讲的女生’,显然他想像的女生和我们是不同的。”

有的时候,我们可能把事情想的太“一元”了,父母和小孩一起的探索和学习,其实是很好的自我挑战。

在一元和多元产生碰撞时,如何“沟通”成为许多人的难关。邓医师提醒大家,当家人和自己的看法产生冲突时,可以先问自己“沟通的期望”是什么?如果你不是寻求彼此理解而是希望对方同意自己,那就是“说服”而不是沟通了。


图片来源|渣打银行

寻求共融之前,先照顾好自己的心

现场也有人提问,“如果发现儿女非异性恋,该主动关心或者被动等候?”

邓医师建议先问问自己对子女是同志的感受是什么?或许“非异性恋”这个用词,显示对于直接说同性恋仍有所不安,试想,如果有人说我是‘非男性’,会是什么感觉呢?建议与孩子沟通之前,先确认自己没有疑虑的心态,再开启沟通,以免造成伤害。

也许家长可以先克服自己“说出同性恋会不自在的感觉”,接下来才是寻找合适的沟通时机。而在调适自己的过程中,其实有很多包括同志谘询热线在内的资源可以寻求协助。

“无论如何,先照顾好自己,再跟孩子谈。”邓医师温暖的说明。

另外也有人提出,如果职场上遇到跟自己出柜的同事,该如何回应?

邓医师认为,会有这种顾虑的人是特别细腻体贴、不想让对方受伤的人。邓医师于是分享了自己的做法:你的朋友跟你分享了一件私人的事,你会对这件事怎么回应、就如常回应,因为性向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不需要特别设定一套回应方式,就欢喜开心地承接对方的友谊吧。

除了关怀子女,也有人提出如何说服父母接受多元性别。邓医师认为,这件事情之所以复杂,原因在于沟通的双方除了性倾向、性别认同之外,和父母也有其他的心结。

我们需要了解的也许是“父母作为典型异性恋的需求是什么?”

“会不会是父母对自己的人生也有压抑和不快乐?不熟悉的路会让他们压力很大?”在理解父母之后,我们可以明确让对方知道你需要什么、希望他绝对不要做什么。

在多元共融的这条路上,有时我们反而走在父母前面。也许,就让我们为父母做一位细腻体谅的引路人,引导他们看见更丰富而多采多姿的世界。


图片来源|Unsplash

不只共融,更要共荣

正如邓医师总结时的期许:多元不只是为了共融、更是为了共荣。渣打银行长期推动及支持 D&I理念,更在六月同志骄傲月举办讲座,让同仁进一步了解 LGBT+ 平权及接纳多元的重要性。

不仅让每个人都能保持自我又能彼此交融,也让团体、让企业、让世界都在彼此开放心胸、互相支持的过程中越来越繁荣、越来越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