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亲近的人,因为你做出不符期待的选择,对你感到失望时,为什么心中会升起一股罪恶感?让心理师告诉你为什么⋯⋯

作者|蔡秀娟 谘商心理师

你是否经历过,在说出真实想法、感受或做出不同于他人期待的选择时,不但没有因为忠于自我感到踏实轻松,反而迎来巨大失落的眼光?这些因不同而衍生出的情绪及看法,都带给内心无比的煎熬。

那些我们通常不想看见但又无法远离罪恶感、辜负感,多半与我们认为重要的人脱不了关系,而这些逃不了的罪恶感、辜负感就像是水球,一颗颗砸在身上。

有时候,你会发现,当你面对不在意的人时,若他们因为你与他们想像中不一样而感到不开心、生气,进而想要把水球(情绪)往你身上丢时,你会转身离开或为自己反抗,但一旦碰到你在意的人时,看着他们要把水球(情绪)往你身上丢时,你却只能默默在原地等着,好像也没有力量闪躲及多说些什么,内在也会开始质疑起自己的选择。

无法直视他人因差异而对自己产生的失望,选择停在原地忍受对方丢出来的情绪!

这可以从自我价值以及归属感两个观点来看,自我价值在讲的是一个人与自己的关系,就是你怎么看自己;而归属感在讲的是自己与别人的关系,就是别人怎么看自己,这通常会影响你跟别人关系的品质。


图片|Photo by Kristina Tripkovic on Unsplash

推荐阅读:“没做错什么,但总是先说对不起”容易产生罪恶感,可能和童年经验有关

怎么样的人容易“无法去直视那些因差异而生的罪恶感及辜负感”呢?

如果把一个人比喻成一栋房子的话,那么自我价值感就像一个人的地基,而这个地基的建立绝大部分取决于过去的生命经验。

若一个人过去的生命经验常常被否定、或催促要完美达成某些事情却又屡屡失败时,那么他对自我的形容就有可能倾向以“不够好”、“不重要”、“没价值”、“不讨人喜欢”、“无能无助”等。

归属感就好像是一个人房子装潢,我们生命中会遇见许多人,这些人会因为重要程度不同,而有着不同靠近你的机会。

重要的人会看见你房子内部的装潢,甚至有机会知道房子的地基长得如何,他会向你表达他有着什么样的感觉跟想法,甚至会提出自己曾未看到的部分,可能是欣赏、在意,而这些都是我们归属感的来源,但,也有可能因为关系的靠近,开始出现他对装潢的期待跟要求。

你会发现,过去的生命经验,影响了你看自己的眼光与评价,如果过去的生命经验常常被否定,容易形成负向的评价,而生命中的际遇,则会因为交情不同,在抉择时发挥着不同的影响力。有的使我们能拥有其他的视野看待自己,有的则会使我们难以去表达自己与他们心意的差异,看着他们因为自己而失望的表情,彷佛也辜负先前他们对自己的欣赏与重视。

我们永远是自己行为的主人,需要练习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不论在什么样艰困的环境,都要为自己找出在困境中可以为自己做的,尽可能减少将注意力放在觉得别人为何要这样,而自己被迫需要依循别人的行为做出回应。

这样的我们会被放置在一个被动且受限制的位置上,而且会伴随让人不太舒服的情绪感受。负向情绪容易使我们视野变得窄化,并看不见事情的其他可能性,使我们的回应方式变得单一。

举个例子好了,假设你每次都会路过 A 这条路,有一次你摔进了一个洞,第一次掉进洞里觉得莫名其妙,摸摸鼻子就认了,第二次你发现这个洞原来是人为的,而为了看清楚这个人是谁,你又掉进去,接着你也许会感觉到愤怒,认为对方很没有良心、很过分,认为对方应该要改掉挖洞的坏习惯。

接着来到第三次你清楚看到对方在挖洞,而且这个洞还是为你量身打造的,接着你还是跳进去,并大声地喊痛,接着进入一连串的懊悔与愤怒⋯⋯

拓展“可以为自己改变跟负责的可能性”

如果我们知道对方何以这样做、这样说,知道对方言行是为了要唤起我们的情绪,那何必要配合呢?

如果你知道这个人习惯的人际模式,那么每一次当对方在设法唤起我们情绪的时候,我们要做的不是在心里祈祷对方顿悟或良心发现,取而代之的是,去问问自己,什么原因对方要唤起你情绪,你非上钩不可?

如果这个问题你心中有了答案,你可以试着学习在对方开始要用一些行为或语言唤起你内心中的情绪时,如愧疚感、罪恶感、愤怒感的时候,去辨识互动中对方抛出来的线索,这件事我们可以为自己做的,而且这是我们的责任。


图片|Photo by Fast&Slow on PIXTA

延伸阅读:情绪处在不稳定的状态怎么办?找到适合自己保持稳定的方式,建立自我复原力

练习在情绪上独立:

  1. 正视因不符合他人期待,伴随而来的质疑与失望。
  2. 看见某些回应方式带给自己不舒服,并理解这是对方表达情绪的方法。
  3. 刻意提醒自己“对方的失望,是因他的期待被拒绝、落空了,而不是他对我这个人失望”练习把事情和人两者分开来看。

练习设立界限:

  1. 设立界限不是要控制或改变别人,真的要设限的对象是“自己”。
  2. 界限关乎的是“自己需要什么”及“如何自我保护”,比如说:无法阻止别人说三道四、问东问西,但你可以决定要回答多少,要花多少时间去跟他瞎搅和。
  3. 关键在于“选择”,知道自己可以选择、有得选择,这会使得你内在的掌控感提升,并从被动又受限的位置解开束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