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显示,金钱问题往往与负面情绪有强烈连结。试着了解金钱的意义,不再和人生成就、个人价值混为一谈。

文|艾伦・艾贝、安德鲁.福特

对你来说,钱的意义是什么、在人生中扮演了什么角色,以及需要多少钱才够?这些问题看起来简单,然而很多人从来都没花时间仔细思量过。调查研究显示,这些问题往往会牵动每个人的情绪起伏。了解金钱在生命中的意义和它对情绪的影响,有助于变得更富足、更快乐。

有多少消费是因同侪而花?

欧莱礼夫妇和女儿艾琳之间的关系愈来愈僵。艾琳十三岁时,刚进入一家昂贵的私立学校,变得很注意自己的身材,尝试了各种不同的节食方法,也开始会开口要钱,买些父母认为只是一时流行、暴露又昂贵的衣服。

艾琳很明显已经过瘦,而原本相当优秀的在学成绩,现在却已经吊车尾。渐渐地,她对父母也愈来愈吹毛求疵,认为他们让自己丢脸。

有一天,艾琳很苦恼地从学校回来,要求父母买给她最新款的手机,因为所有的同学都已经有了。

个性强硬的欧莱礼夫妇向来要求四个孩子学习节约的美德,因此拒绝了艾琳的要求。艾琳的父母这次是下了很大的决心,但类似的冲突不只这一回。

多数青少年几乎完全从同侪的眼光看世界,父母的意见则排在其次。

同时,青少年对广告上完美胴体以及必备配饰的诉求,其实很难抗拒。毕竟广告商的任务,并不是鼓励人们深思“多少才够”;相反地,在他们的世界里,多多益善才是王道。


图片|Photo by Uday Mittal on Unsplash

延伸阅读:给二十世代的金钱建议:学习理财,是因为老娘想选择生活,不是被生活选择

不只是青少年,成人更会因为同侪压力消费

儿童心理学家迈可.卡尔格雷(Michael Carr-Gregg)在着作《公主的女巫面孔征候群》能帮上忙的不是聪明,而是进一步了解,哪些事会让我们真正满足而发自内心的快乐。

艾琳的故事说明了同侪可能带来的庞大压力,特别是当小集团里有成员相互排挤以争夺地位的时候。这个现象代表大家的行为有多么容易被别人的期望左右,而非来自内心的决定。

它也说明了,为什么有时会让别人为我们决定多少才够,而不是选择较困难。

我们会如此反应的明显理由之一,因为是在人类大脑演进过程中,被团体接受的个体,会受到同侪的保护,进而较有可能生存下去与繁衍后代。

但是,在今天的世界里,过度在意别人很可能会适得其反。为了满足别人期望所做的决定,很可能正好最无法满足自己。改变自己的行为,克服宿命,是现代生活中最大的挑战之一。

同侪压力的误导,成为我们依照个人价值观生活的最大威胁,也是我们尝试了解自己,享受充实人生的最大障碍。

你的花钱习惯从何而来?

心理学家维拉瑞.威尔森(Valerie Wilson)发现,最常和钱连结在一起的四个字眼,全都是负面情绪:焦虑、沮丧、生气及无助。

她表示,介绍高档生活的电视节目或许有激起一般人想过好日子的欲望,但大多数人并不是被贪婪引诱,而是受到害怕的驱使。事实上,威尔森说得好,她认为与金钱相关的情绪,可不像法定货币的概念那么单纯。

胡乱用钱的行为应该是来自孩提时代的影响。研究的结果一再显示,十岁之前已经在内心形成用钱的习惯。但却很少有父母会和孩子充分讨论金钱观,甚至未能教导孩子如何正确看待金钱。

同场加映:致孩子的金钱关系学:理财是为教会你,判断与承担生活中的风险

更糟的是,他们对钱和价值观、成就、人生目标及整体幸福之间的关系认识不清。结果,金钱变成了一个奇怪的神祕之物。犹有甚者,由于“钱”和“个人价值”之间的关系模糊不清,结果导致金钱经常被视为衡量一个人价值的标准,而不只是一个“工具”。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了解这个道理。他认为钱有两个功能:是达成目的的工具,同时本身也是目的。他觉得后者充满危险。换句话说,光为了钱而追逐钱,以致与真正对自己重要的事无关,不太可能提升生命的层次。

但是,如果把钱当成达成目的的工具就另当别论了。

世界上最富有的两个人,微软创办人比尔.盖兹以及投资大师华伦.巴菲特,已经透过慈善义举向大家证明,累积庞大的财富,可以帮助别人改变生命,也能带来更大的满足感,这是让生命更有意义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