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女性没有名字,只要不结婚,甚至族谱中彷佛没有过这个人,到现在这种陋习依然可见:女性往往是“某太太”、“某某妈妈”⋯⋯

如果有一天,所有性别都能正视自己与他人的名字,如此没有人将会是谁的附属品,也不会以附属品的身份被流传后世。

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名字,但对许多女性来说,进入婚姻后,彷佛就失去了自己的名字,甚至姓氏也得改成丈夫的姓氏,或是冠上夫姓。从此被称为某太太、某某人的妈妈。

时常看到通讯软体上妈妈们的自称里失去了自己,为了孩子或先生而命名成“品毅妈妈”、“李太太”,不然至少也会在后面备注孩子的名字:“玉莲(品毅妈妈)”。

过去的华人文化中,女性是如何被记得呢?往往不是一个完整的名字,而是某氏。若一个女性没有结婚,甚至将会直接在族谱上消失,因为没有结婚的女性,在宗族中是丝毫没有被记得的价值的,而名字是什么更是不重要。

父权社会中,往往构筑了一种母职的神话,一个女性的人生终极目标就是成为一个相夫教子的太太以及母亲。将毕生贡献在家庭中,无怨无悔地支持丈夫、把养育孩子的责任一肩扛。社会将这样的神话灌输给女性,告诉女性这就是身为女性的唯一价值。

因而,许多女性,弱化了自己的姓名,把这样的母职神话扛在身上,忘记自己,以为这样实现社会灌输的价值,自己以及孩子就会幸福快乐。但,事实呢?


图片|Photo by Zach Lucero on Unsplash

忘记自己并不会使自己更爱孩子、丈夫

美籍德裔人本主义精神分析学家弗洛姆在其知名着作〈爱的艺术〉中提到:

“在我们的文化中最常见的表现是‘忘我’的母亲对自己孩子的影响。母亲认为孩子可以通过她的“忘我”认识到什么是被人爱,认识并学会什么是爱。但是她的‘忘我’所造成的效果往往违背她的意愿。

孩子们并没有表现出他们是幸福的,他们是被人爱的;他们一个个胆小,紧张,担心受母亲的责备并想方设法满足母亲的愿望,一般来说他们会受到母亲的那种隐蔽在深处的对生活的敌意和恐惧的传染,与他们更多地是能感觉到,而不是认识到这点。”

牺牲自己、忘记自己的母亲对孩子的影响与一个自私的母亲对孩子的影响并无多大区别,而且常常前者带来的压力比后者更大。

因为一个忘我的母亲,将会使孩子感到愧疚,阻止孩子批评自己,因为“一个无私的母亲是多麽伟大,而怎么能受到批评呢?”孩子将生活在一种不能使母亲失望的压力下,在道德的假面下去维系与母亲的关系。这样忘我的母亲,并不是一个爱自己的母亲,而这样不能爱自己的母亲,又要怎么给孩子充盈的爱呢?毕竟,我们是给不出我们没有的东西的。

你会喜欢:“我们给不出自己没有的东西”在爱人之前,先好好地爱你自己

为什么我们要考虑“其他人称呼我们”的方便性呢?

有些母亲可能会说,在孩子求学阶段,班级的群组若是取了冠有自己孩子名字的称谓,老师以及其他家长才方便记下。然而,为什么我们需要优先考虑其他人记得我们名字的方便性呢?若相处一段时间,老师与其他家长就自然可以记得自己与孩子是母子关系了。另外,为什么不是孩子被称为“玉莲的孩子”,而是要母亲自称为“品毅妈妈”呢?

这样让我想起华人普遍喜欢取一个英文名字,认为这样对外国人自我介绍时让对方比较容易记得自己的名字。我过去也有多个英文名字,随着成长过程的喜好不断变化着。

延伸阅读:戒掉中式英文!“等我一下”说 Wait me a second,外国朋友可能一头问号 ?

直到我在英国的旅居生活中,向一个灵修中心的主人自我介绍时,使用我的英文名字。他很纳闷,问我那是否是我出生时父母赋予我的名字,我跟他说这是华人的习惯,担心外国人记不得自己的中文名字,或是认为所有人都这样做而没有考虑太多,所以就习惯取一个“忘我”的英文名字。

对方认为我若能尊重我的中文名字,那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他人记不得自己的名字不是自己的问题,而是对方的责任。这时才点醒我,为什么不就用自己的中文名字音译介绍给外国人呢?

甚至往往中文名字音译成英文时,往往会把姓氏放在名字之后。我同时也调整我自己的英文音译名字的顺序,把我的家族姓氏摆在前头,遵循中文的习惯,成为“Lee Ping-Yi”。

这是我独特的本质,从出生就跟着我的本质,我若能尊重我的本质,那他人也自然可以尊重着我。而自我尊重是自爱的一个先决条件。

当我们在试图记下他人的名字时,我们会认为忘记或是叫错对方名字会是自己的责任,但为什么当我们想介绍自己给其他人认识时,我们却百般想要方便他人记得而改变自己的“本质”呢?

当我们每个人都是平等时,我们将会正视彼此的名字,没有人将会是谁的附属品,也不会成为附属品般地被记得。


图片|Photo by Johan Mouchet on Unsplash

同场加映:滥用“爱自己”,仍不知如何自爱:唯有懂得自私,才懂得自爱

爱自己从成为自己开始,并为成为孩子自爱的典范

不论你自己就是身为母亲,还是想要去爱自己的母亲,先鼓励自己或是母亲拿回自己的身份吧!先是成为自己,再来才是孩子的母亲、丈夫的妻子。

想要爱自己,先从摆脱成为附属品、成为自己开始。如此,同时我们也可以成为孩子自爱的典范,成为告诉孩子避免变成附属品的身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