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没有恶意”、“他不是故意的”为什么我们被要求听到这样的话,就得原谅他们呢?——“没有恶意”不是值得宽恕的理由!

文|森山至贵

场景㉒他们没有恶意,就原谅他们吧!

勒索程度 ★☆☆


图片|圆神出版 提供

伤人的不只是恶意

有时候,我们的确会不小心伤害别人。

建议“就原谅他们吧”的学生应该也知道,另一位曾因左撇子这件事而被人伤害过。

不过,“存心伤害别人的情况”与“不小心伤害别人的情况”,哪种比较恶劣呢?

有些情况的确会让人觉得“存心伤害别人的情况比较恶劣”吧?以杀人罪与过失致死罪为例,前者的刑责比较重,而且有些过失也不一定算是犯罪。

此外,有些情况的重点不在于有没有恶意。比如有些人会建议重病的病患不要去看医师,每天喝来路不明的水,但不管他们是否由衷相信这些水的疗效,结果都是一样恶劣(因为都会对健康造成极大的不良影响)。

所以没有恶意就不算恶劣了吗?其实很多“神经很大条”的行为,就是因为没有恶意才更让人觉得恶劣。

这里的重点是知识或理解,“要是知道左撇子的人有多幸苦,就不会这样说了”。

当我们如此批评时,我们批评的不是那些人的“恶意”,而是批评他们的“愚眛”,批评他们对左撇子的了解不够,或是批评他们明明了解不够,却大放厥词的行为。

由上可知,我们会随着情况改变对于恶意与行为是否恶劣的解释,所以有时候无法接受“因为没有恶意,所以就原谅他们吧”的说法。


图片|Photo by Crazy Cake on Unsplash

“没有恶意”不是值得宽恕的理由

“他们没有恶意,就原谅他们吧!”这句话还藏着某个棘手的元素。

大家猜得没错,就是“原谅”这个行为。

每个人的底线都不同,有些不合理的行为能够原谅,有些却难以原谅。但大部分的人,应该都很难无条件原谅不合理的行为对吧?

延伸阅读:吃亏是种策略,但要有底线:有三种亏,你不能吃

我们很难在遇到“不合理的对待”时立刻告诉自己:“就算因为这样心里受伤,也要原谅对方。”

通常,我们会希望对方知道自己的“错误”,或是因为这些“错误”而遭受相对的“惩罚”,这样才有办法原谅对方。

前者通常是心情上的问题,后者则通常是法律上的问题,前者与后者有出入的情况也不少。

基本上,前者这种心情上的问题在日常生活里的比重较多,换言之,“如果对方知道自己有错,就可以原谅他”的情况比较多。

曾遭遇不合理对待的人,应该很能体会“一直不原谅别人容易内伤”这件事,所以才会倾向“只要对方愿意认错,就原谅对方”。

所以“没有恶意”是值得原谅的理由吗?当然不是!因为犯错的人没有反省,所以“没有恶意”不是原谅这些人的理由。


图片|Photo by Conner Ching on Unsplash

我从来都不觉得“对方不给我们理由原谅他”是问题,因为这种说法听起来,很像是“要不要原谅,完全取决于握有原谅权的人的心情”。

真正的问题在于“因为没有恶意,所以原谅他们吧!”这句话,忽略了伤害别人的行为有多恶劣,还很有可能让那些被害者觉得“是我自己要觉得受伤”的。

一如前述,有时就算没有恶意,也有可能会伤害别人;有时候没有恶意,反而更伤害别人,所以才必须让对方知道,他做的事情有多么伤害别人。若是不厘清这点,被伤害的人就只能忍气吞声了。

其实遭受不合理对待的人,不需要知道伤害他的人有没有恶意。

“他们神经真的很大条耶”直接这样赞同不就好了吗?不然也可以告诉被害者“有机会的话,要让这些家伙知道他们有多讨厌”。我们必须知道以伤害别人的人的想法为第一优先,是件多么奇怪的事。

假设我们发现自己不小心伤害了别人该怎么办?就算你跟对方说“抱歉,我没有恶意”,对方很可能觉得“这家伙在找藉口”,所以选项只有一个,那就是直接了当地道歉。

别把“我没有恶意”当作藉口,真心诚意地道歉,才是取得原谅的正确作法。

同场加映:“我是为你好才这么说的!”关系心理学:别用情绪勒索,假装关心

脱离困境的思维

“没有恶意”不是对方原谅你的原因。如果你是旁观者,记得先站在被害者那边;如果你是加害者,请直接了当地道歉。

必须知道的相关用语

【故意/过失】

“故意”是具有“刻意、存心”这类意思的词汇,而“过失”则代表“不是刻意的、不是存心的”这类意思。

在日常生活里,我们只需要这样理解就够了,但在法庭上,是故意还是过失会影响判刑的轻重,所以判断是故意还是过失,通常是案件的症结点。

觉得发生什么不好的结果(法律问题)也没关系,所以犯案的情况在法律上称为“未必故意”,而“明知会发生问题,却觉得自己应该不会这么倒楣”结果真的犯案时,称为“有认识的过失”,故意与过失的界线就在这两个概念之间。

一旦真的上了法庭,通常需要进一步厘清故意与过失的界线,而这条界线也比我们想像的更模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