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是否在疫情中,我们都需要“持续以新鲜的目光来看待身边一切事情”的创造力,主动将我们的“关系”赋予“意义”,以创造力来对抗死亡的可能性所带来的侮辱。

许多时候,我们都在面对生活本身就固有的压力、焦虑与孤单,彷佛前方没有出路,我们只能在原地作困兽斗、消耗战。在 Covid-19 疫情严峻时,大家倾向宅在家里不敢外出的日子,情况更是如何。

明明外面的世界可怕得很,有着未查明源头的感染源,但我们一直待在家里,心中却又不是滋味、无法享受安坐的闲暇——为什么会这样呢?是因为我们受不了孤独,还是受不了跟同住的家人变得太过亲近?而我们又能够怎样处理负面的情绪?


图片|Photo by Anthony Tran on Unsplash

以疫情为例,当平时热爱去咖啡厅或景点打卡、去完健身房再跑夜店的人们,因为疫情的扩散而开始待在家中防疫时,即便意识上知道这是安全且该做的事,但潜意识中许多人并不会这样感受:人们其实深深地感到被侮辱!

为何是侮辱(being insulted)?因为“现实”本身,对于“趋乐避苦”的人类天性而言,就是在原则上的一种侮辱。

心理学家佛洛伊德就指出,人类虽然知道自己会死亡,但潜意识情感上人们绝对不相信自己会死。但今天,我们居然真的对染疫一事有死亡的恐惧,这是何等的侮辱啊?!

现实如何侮辱了我们?

一位我认识的人,他自述自己从小对许多药物都会起过敏反应,所以按理他是不会贸然去接种有一些不良反应相关报导的 AZ 疫苗。然而,他更怕死,果不然接种完 AZ 后,他出现手脚麻痹等不良并发反应,被送去急诊(最后是平安的)。可以想像,一个从小对药物过敏的人,因为疫情的恐惧而强迫自己去打疫苗,还差点让自己真的死掉,这是何等的侮辱!

延伸阅读:“为什么我们无法接受死亡?”2020 逝去生命给我们的启示

另一种侮辱的原因在于,我们变成了“刺激-反应”的动物。大部份的人们并非自愿待在家,却因为疫情,才勉强为之。人们也没有想要花太多时间跟家人相处,却因为在家防疫,而必须勉强自己做出“在家应有样态”的反应。

正是“刺激-反应”取代了“主动性/能动性”的选择,才造成这股侮辱。防疫,让人不再感到自己是独立且有力量的,换言之,大部份的人是无法独处的。而某些被称为“永恒少年”的他们必须经常上山下海,才让自己以为自己很独立、会独处;因此待在家里防疫一事,对他们而言是种潜意识的侮辱。

同场加映:第一次性关系,是为了模仿大人?永恒少年心理学:玩世不恭背后,时常有颗残破的心

你可有创造力的生活方式?

那么,人们能够怎样处理这种坐立难安、深受侮辱的(潜意识)负面情绪呢?不只是疫情,在生命中其他困兽斗时刻,我们都可试着反问:现在的生命,有没有一种值得过的感受?有什么事情可以引发我的本能与兴趣,而非仅仅刺激与反应?有什么东西能给我一种“存在感”?

精神分析师 Winnicott 认为,创造力(creativity)是上述问题的核心动力 [1]。我们不必找来伟大科学家般的创造力,但在日常生活里,创造力就是“持续以新鲜的目光来看待身边一切事情”。这是我们都有能力学习、尝试与胜任的。

在个人(独处)层面:

我们有办法在确实有点无聊的工作中,用上一点想像力,从中找到新的乐趣吗?或每周固定去某咖啡厅、看一出正在热的电影、走同一条路回家,我们会允许自己点一杯别的口味、看一出平时不会看的或试着以影评人方式去看的剧、在回家路上多留意身旁事物的样态?

尤其在疫情期间,在家防疫的我们会视作自己困在十年不变又发臭的狗窝里,还是找到以整理、清洁、更动家俱方位等方式,来重新认识自己的房间?书架上也许放着几年前看过的书,但你会重新看一遍,发现自己原来有着不同的的目光吗?

其中一样我喜欢做的,是整理如卡片、信件、小礼物等私人物品,透过这些朋友送来的东西,透过他们的眼睛,总是让我重新认识自己。


图片|Photo by Highland Magazine on Unsplash

在家人(相处)层面:

过去我们以为一定要花费很多心力,住在同一屋檐下,就得一直找话题互动;但事实上,我们可以只花一半的时间共处,另一半的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我们可以在房间玩乐器,看存下来但没闲看的文章和影片,妈妈也可以追剧,爸爸则去看股票掉了多少。

前半的时间完全做自己的事,后半的时间则做一点大家能一起参与的,或至少分享自己和了解对方在前半时间得到的有趣资讯。如果这就是家庭中的习惯,那不管有没有疫情,家人之间也不会强迫彼此相处。

精神分析师 Winnicott 就说过:二人有多不害怕彼此分开,二人就有多大的丰收,如果人们害怕离开对方,他们就很可能对另一半感到厌倦。

在华人家庭里,往往最缺乏的正是在合宜距离和界线中的共处能力。人们要不过度黏着,要不过度疏离。说到底,任何关系中的强迫性质,及对失去的恐惧,对无聊与沉闷的排拒。但家庭生活里,所无事事不正是它的日常吗?不体认到这种日子的烦厌,我们又如何寻求独处与相处时的快乐?

创造力,就是关系与意义

因此,不论是否在疫情中,我们都需要“持续以新鲜的目光来看待身边一切事情”的创造力,要主动为生活找到值得活的存在感,不要成为被动反应的奴隶——这叫以创造力来对抗现实带来的侮辱。

我们需要“关系”,不论是跟自己还是跟他人的关系,再者,我们要在这关系上获得“意义”,而意义来自真实的接触,情感与想法的交流。这在新鲜的目光中,才可能被执行、经验、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