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神经系统会依照我们从小与人的互动,分别在面对安全、危险以及威胁时,而执行不同的反应。其中大致可分为“安全型依附”、“焦虑型依附”、“回避型依附”、“混乱型依附”,看看本文清楚的图片分类,你属于哪一种?

当我们和自己的情绪脱节时,也会和其他人脱节。没有人想要不受保护的感觉,也不想要感受到自己试图去抑制的脆弱,结果却掉入了另一个极端。

我们会尽量试着比任何人都还强大,坚持自己永远是对的,并不断和世界对抗。不过,我们拒绝感受的那个脆弱,在和别人沟通时其实是不可或缺的,而尝试去消除它,会让我们变得不敏感。

但是,在一些人身上也许会出现完全相反的状态,变得极度敏感。隐藏起来的情绪就像一个还没愈合,却也还没揭开的伤口,只要些微的摩擦就会无比疼痛。我们可能会变得烦躁,让别人的拒绝大大影响自己,致使我们到处树敌。

无论是这两种情况中的哪一种,都永远看不到别人心里的想法,我们的同理心和理解他人心理的能力,将深深地受到干扰。

有些人则是有相反的问题,会过度同情他人,一旦有人感受到什么,他们也会感同身受。这样的人,会被他人的情绪所感染,而这有时会使他们承受不了。

这时要做的训练则恰巧相反,必须建立自我观点,并和感受保持距离。


图片|Photo by KaLisa Veer on Unsplash

推荐阅读:“允许悲伤,才是疗愈的开始”忧郁心理学:面对真实情绪,别被正能量给骗了!

让我们暂时回到脸部表情,以及它在情绪管理中所扮演的角色。由于人类是社交型动物,彼此交流是调节自身情绪的一种方式。

北卡罗莱那州大学精神病学教授史蒂芬.波吉斯(Stephen Porges)为此提出了一个有趣的理论,他称之为多层迷走神经理论。他认为,人类在遇到令自己不安的事物时,会直觉性地找能给自己安全感,并使自己平静的社交团体,使我们的系统在这里能够得到放松。

当无法这样做,或情况更危急时,我们则会启动战斗模式或逃跑模式。若是孩童的话,则会用哭泣吸引人注意。

当遇到严重威胁、无法逃脱又无法向谁求助时,我们的系统便会崩溃。这时系统不会被启动,而是会被关闭。所有的反应都会透过自律神经系统进行,该系统遍及全身,且分为两个部位:交感神经(和身体的活动有关)和副交感神经(和身体的休眠有关)。从第一二三页图表 3,我们可以更清楚地看到神经系统在面对安全、危险以及威胁时的反应。


图片|方言文化 提供

同场加映:《82年生的金智英》:妈妈,我为我的处境愤怒,但为你的曾经哭泣

或许在我们的人际关系中,曾有过没有安全感的经验,以至于神经系统总是不断发出警报甚至瘫痪。因此,我们会一直处于防备状态,或者在挫败中退缩自己、远离他人。

在第一课开头描述的案例中,伊凡就是生活在戒备中的最佳范例。他容易发怒,而且直觉反应就是要打架(战斗)。潘多拉也有着类似的行为模式,但她是会变得难过,防卫反应是避开促发它的因素(逃跑)。索利达则是反应会变得低落,每发生一件事情,她的挫折感就会越重(关闭)。

当然,最理想的状态即是达到平衡,无论是具备自我调节的内部能力,还是在需要的时候向他人寻求支持、安慰和帮助,或能够一起享受愉快的事情。但这个平衡会受到许多情况的干扰,而能否恢复它则相当重要。

有些人极度自给自足,他们从不透过寻求他人协助来调节自己,也从不诉说自己的问题,更不会要求和接受帮忙。对这样的人而言,接受安慰是一种示弱,甚至可能是危险的。他们对于情绪的理论是“自己的事自己解决”、“必须无条件坚强”或“我不需要任何人”。或许是因为不愉快的成长背景,塑造了这样的反应;又或许他们在人际关系中,曾经有过不好的经验。

但和他们所想的恰恰相反,并不是自己不需要其他人,而是他们将这种,和别人连结与接受别人鼓励的需求埋得太深,以至于根本没有意识到其存在。


图片|Photo by Thomas Mowe on Unsplash

另一方面,有些人则非常依赖他人,认为一定要透过他人才能让自己平静,自己无法做到。通常,他们会觉得自己没有决定事情的能力,在遇到冲突时,他们会让别人去处理,或者听从别人的意见。这些人看世界的方式和上一组人大不相同,他们会认为“没有你我什么都不是”、“我需要被保护”或“没人爱我”。

对世界的信念,并不代表自己真正的能力。他们其实拥有比想像中还要多的自我调节方法,只是不曾使用而已,因为他们总在等待别人的帮忙。

依赖他人的人也会认为“我很敏感”(这对他们来说,意味着无法做任何事来调节外界对自己的影响),或“我人很好”(我为别人付出一切,只是他们不承认,藉此来感受自以为的他人关爱)。

这组人的问题在于,若是没有一个良好的内在调节方式,外在调节对他们来说便没有效用;而且因总是依赖他人,当对方没有给予符合自己期待的回应时,他们也没有一个可以使用,并且可求助的备用系统。

最后,这些人通常都会因为没有得到自己所想要的,而有所不满;越来越拚命的索求协助、支持或关爱,最终会将自己所珍视的人际关系,一段一段地摧毁,直到变成孤身一人。

没有人能够给予我们所需要的一切,或我们曾经缺乏的一切,如果连自己都完全不给予自己,那还有谁能帮助你呢?

你会喜欢:安全依附恋人不一定很“安全”?致焦虑依附的你:成熟需要的是历练而非安全感

四种依附状态,你是哪一种?

这两组人都和情绪脱节了吗?是的。在自给自足的情况(回避型依附)当中,由于他们坚信没有人能够理解自己,便将情绪和需求消除。

案例中的贝尔纳多就是这类型依附的一个例子,他无法察觉自己的情绪,且在和他人的关系当中也是如此。他缺乏理解情绪的方式,而且在成长过程当中也没有学过。发生问题时可以向他人寻求协助,这可能是他最后才会想到的方式。此外,马提亚尔在这个方面也有着类似的行为模式。

过度依赖他人的人(焦虑型依附)看起来可能很情绪化,会被认为没有察觉自身情绪的问题,但他们确实无法察觉某些情绪。这类人无法接受孤独和被抛弃的感受,因为他们总是从他人的角度观看自己。他们会释出一些情绪来寻求他人的支持,同时隐藏一些自己认为不会被接受的情绪。

这是潘多拉的问题之一,她会希望他人理解自己或让自己平静,这恰巧都是她不会对自己做的事。他人提供的情绪调节帮助,如果没能同样用来调节自己,便是没有效的。

在这两组人之外,还有一组人希望在自我调节,以及透过人际关系调节之间保持平衡(安全型依附);而另一组人,他们则是在病态式的自给自足,以及情感依赖中间徘徊(混乱型依附),不会只符合单一模式。由第一二七页图表 4,我们可以看到这四种依附状态彼此间的关系。



图片|方言文化 提供

无论大脑如何运转,我们若不经由自身情绪,就无法获得理解他人的关键。

你可能会误判情势,或者觉得没人能理解自己。即使告诉自己一个人也可以过得很好,但人体中一部分的调节,就是需要透过和他人的关系才能完成。当自己和别人隔绝,也就阻绝了在我们自我调节能力不堪负荷时,迟早会需要的一项重要资源。

然而,也不能将自我情绪调节的主控权完全交由他人。你必须为改善自己的系统负责,学会用不同的方式联系自身情绪也联系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