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觉得常常过度消耗自己,一味地讨好着别人,那你很有可能是“讨好型人格”。然而我们可以试着去思考、去探索,在去除了“好人”这个身份之后,真实的自己是什么样子。然后,你要相信无论这个你是什么样子,都值得被温柔相待。

文|咯咯,隋真,二狗子

转载自公号:KnowYourself(ID:knowyourself2015)

公号简介:关注自我和内心,觉察即自由。

你是一个常被他人评价“你人真好”的人吗?

你看起来无比随和,有求必应,以至渐渐地,人们把你的付出当作理所当然。

随着这样评价你的人越来越多,你才发现,自己总是不自觉地取悦他人。但你却依然停不下迁就、迎合他人这件事。


图片|KnowYourself 提供

如果你也和漫画中的珍妮花有过相似的心情,觉得人生总是陷入一种“讨好模式”,总是无法拒绝,习惯取悦他人,那么,你可能也是一个讨好型人格者(People-Pleaser)。我们通常称之为“讨好者”。

讨好者(People Pleaser)

顾名思义,他们总是在取悦别人,把他人的需求摆在第一位,并致力于满足别人。他们似乎始终在争取周围每个人的认可和喜爱,努力地让自己以外的每个人都高兴。严重的“好人情节”折磨着他们,这种“好人的负担”甚至干扰到了他们的正常生活及整体幸福感。

那么,为什么我总是忍不住去讨好别人?

心理学家 Harriet B.Braiker 认为,讨好者背后有三个主要的心理要素,它们彼此互为原因和结果:


Harriet, 2002。图片|KnowYourself 提供

了解你的取悦行为究竟由哪种因素主导,能够帮助你更好地实现想要的改变。

首先,讨好者们常常会有这样一种认知:

“我必须要让每个人都喜欢我。”

他们将自尊和个人认同都建立在自己为他人付出多少之上。他们深信“做个好人”就能使自己免受他人的拒绝和伤害,也抱有一种“我对别人好,别人也应该如此对我”的错误逻辑。

那么,为什么讨好者们停不下讨好的行为呢?

研究者们发现,他们的讨好行为来源于对快感本能的追求,这种愉悦感来自他人的称赞和肯定,宛如“上瘾”一般。

对他们来说,讨好的行为其实具备了一种抚慰的功能:通过不断重复讨好他人,把它变成一个常规(routine)。当一切变得熟悉并且可预测,他们便能从中得到慰藉,并获得一种安全感(Everitt & Robbins, 2005)。

讨好的行为还可能与讨好者的情感因素有关。他们无法应付内心的恐惧——被拒绝,他人的失望,被批判。他们不知道如何面对冲突,也不明白人与人之间的冲突是常事。此时,取悦他人成为了一种逃避策略,用以保护自己免受情感上的伤害。

还有一些人则是因为从来不曾得到、或不敢索取自己想要的对待,所以内心一直有一种难以填补的缺失感。

推荐阅读:“不满足别人,我就会被抛弃”童年创伤,如何让我们养成讨好习惯

许多讨好者在小时候得到的是“有条件的爱”

如果他们做出合父母心意的事情,就会得到奖励;而当与父母的意见相左时,则可能会遭受严厉批评,或因此被父母冷落一段时间。

等到成年后,尽管他不想像小时候讨好父母一样去讨好别人,但他依然习惯在任何关系中都过度付出和讨好,便形成了一种强迫性重复。

这样的情况也不仅限于家庭中;学校、社群、甚至讨好者儿时所处的文化环境,都可能会对其产生相似的影响。

为了填补这种缺失感,他们变成了自己渴求的对象的样子,并以自己曾经想要的方式去对待别人,从中获得一种圆满。


图片|Photo by Taylor Heery on Unsplash

讨好的行为有助于维持人际关系?

关于讨好的一个很大的误解是,人们觉得它是一种良性的心理状态,毕竟被当作好人似乎不像什么坏事。他们通常会觉得,只要一直去主动迎合,自己就能和他人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然而事实是,讨好者的人际关系反而会比其他人更加脆弱。

讨好者们误解了“善良”的实际意义。他们总是一味地忍让和“帮助”,但这可能实际上对别人是有害的,让对方失去了自己为自己承担责任的机会(Skillyouneed, 2016b)。

也正因为此,他们会更容易消耗自己。

他们的生活几乎都被他人占据。长期处于满负荷状态下的讨好者,常常感觉到精疲力竭。

常见的一个行为表现即是:讨好者们容易过度工作。

这是因为,他们会将自己的价值感建立在他人的评价和反馈之上。为此,他们会表现出过度的责任心,试图让所有人都满意,公司、领导和其他同事的利益永远高过自己。

而一旦停止忙碌,他们就开始担心他人会对自己不满。这就不可避免地会让他们陷入过度的忙碌之中,而忽视了自己的观点、喜好和感受。

这样的问题不仅发生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即便是在亲密关系里,讨好者也往往难以展现出真实的自己。

对于恋爱中的讨好者来说,你就是他们世界的中心,他们往往压抑/封闭自己真实的情绪,不自觉地答应你所有要求,即使自己很难做到。

有时,我们会因为感觉不到讨好者的真实感受而沮丧,甚至用激烈的态度希望讨好者表达真实的情绪。这会让讨好者们进一步感到“表达情绪可能是危险的”。于是更不敢表达真实的自己,说出一些和真实想法相反的大话。

比如,在亲密关系中,他们常常容易过度承诺。其实,他们真的不是不肯对你敞开心扉,更多时候,他们只是害怕被拒绝而已。为了逃避这种恐惧感,他们不得不夸下海口,却忽略了自己对当前承诺的真实想法。

也正因为如此,很多讨好者们同时也是性单恋者(只会喜欢上不喜欢自己的人)。尽管他们习惯去讨好别人,但当别人对自己展现出同样的好时,他们反而会开始排斥这段关系。因为他们无法相信,真实的自己也值得被爱。


图片|Photo by Christiana Rivers on Unsplash

你会喜欢:破解迪士尼公主爱情失败原因:为讨好对方放弃了一切,你终将迷失自己

我想停止讨好的行为,该怎么办?

在这里,KY 为大家提供一些治愈“取悦症”的实际操作方法,希望可以帮助讨好者们实现自己想要的改变。

下面的这张 checklist 列举了一些拒绝他人的小技巧,你可以保存下来,每当发生难以拒绝的情境时,对照使用。

讨好型人格的拒绝技巧急救包

  • 不要立刻答覆,为自己争取思考和作选择的时间。
  • 重复你准备好的拖延时间的措辞,避免对对方施压的实际内容作出回应。
  • 用折衷方案代替直接的“是”与“否”。
  • 试着把拒绝夹在两句恭维话的中间。
  • 指出自己的能力不足以胜任。(但不要把自己贬低得太过份啦!)
  • 万能说词:“我之后给你答覆!”

很多人拒绝别人的时候会可能下意识去解释:“啊不好意思我晚上没空,因为我要上瑜伽课还跟朋友约了个饭,blablabla⋯⋯”

打住!你不需要向别人解释那么多!别人可能反而会利用你的愧疚心,比如:“不耽误你上课约饭的,只需要 10 分钟就好,blablabla⋯⋯”反而让自己陷入两难的境地。

记住,你是在拒绝,你确实没有空帮忙。简洁明了地回覆即可。

并且,千万不要下意识地为自己的拒绝道歉。你可以说“不好意思”,但不要真的把拒绝别人当成你的错误。

还有很多的讨好型人格者在表达时会说很多类似“应该”、“必须”这样的思维定势字眼。比如说:

“我必须努力满足每个人对我的期待和要求,他们也应该因此感激我、喜欢我。”

我们常常通过别人的行为表现来判断他人对我们的印象,但其实这种基于行为的观察,很容易受到负面偏差(negative bias)的影响。

这是因为,人们相比于积极事件,会花更多精力关注于负面事件上。我们倾向于从负面经历或结果中学到更多经验,在做决定时也更多依据负面信息,而不是正面数据。

所以,当我们发现自己通过别人的一些肢体语言(比如叹气、摇头)陷入“他是不是讨厌我了”的思维怪圈中时,就可以提醒自己:我可能过多关注我的负面表现啦!

同场加映:“他会不会讨厌我?”学着坦承自己的不安,坏运开始好转

如果你觉得这样的脑内小剧场不够直观,可以拿出一张纸,把你所思所想记录下来,然后将这些错误思维进行改写。

“我不必总是满足他人的期待或要求,如果我愿意,我可以选择帮助某些人。我并不希望别人喜欢我只是因为我帮他们做了很多事,我希望大家认可的是我这个人。如果我帮助了别人,我希望他们会感激我的努力。”

对于长期把自己放在他人之后的取悦者,你需要明白一件事:只有在你能先照顾好自己的前提下,才能去照顾你生命中最重要的那些人。

让每个人都喜欢自己、认可自己是不可能的。对你来说最重要、最不可或缺的,是你对自己的认可。

为此,你可以在每晚入睡前,记下今天你认可自己的一件事情。

“今天,我会为自己感到自豪,因为我提前完成了任务。”

如果你因为自己过分的取悦行为而感受到了负面情绪,可以试着做一个独属自己的“娱乐活动”表单,列出至少十项能让你真正感到快乐的活动。然后规定自己至少做两件清单上的让你快乐的事。小到做个按摩、散个步,大到海外旅行,在这个过程中,你需要学会的事情是,像你从前对他人那般,照顾自己、取悦自己。


图片|Photo by prakobkit on PIXTA

从长远来看,总是被别人的事情所牵制,也不利于你自身的发展。如果你有这样的感受,你可以问问自己:

“我五年后的目标是什么?我需要怎么做才能达成目标?”

当你自己有清晰的想法、目标时,才能确保你对任何阻碍你前行的事情说不。

如果你总是习惯于随时待命,为别人的麻烦事提供帮助。下一次遇到这样的问题时,你可以问问自己:别人是不是真的在向我寻求建议?只有当别人明确提出需要帮助的时候,再去回应他们。

讨好型人格是一种普遍的人格模式,和其他人格模式一样,即便它给你的生活造成了较大的困扰,它也是可以切实改变的。

最后,愿每一个“老好人”都能尝试着去思考,去探索,在去除了“好人”这个身份之后,真实的你是什么样子的——如果不是“好人”,那你是什么人?然后,你要相信无论这个你是什么样子,都值得被自己温柔相待。

我不希望你是一个“好人”,我只希望你是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