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你,学会勇敢说不了吗?在成长路上,没有人教会我们好好地拒绝他人,也没有人教会我们如何承受他人的拒绝,亲爱的,无论是拒绝或被拒,都不该是难以启齿、或是打击信心的事,愿我们都明白自己所求、所爱,并懂得尊重他人的喜欢与不喜欢。

no means no 不就只代表不。

Yes means yes. 好就只代表好。

这两句话,是近几年性别平等圈子时常被提及的标语。但在那之前,这两句话早已在六零、七零年代的女性主义运动 Empowerment Self-Defense(自我保护赋权运动)中被大力提及,不论是什么性别、年龄,不就只代表不,好就只代表好,旨在去除各种不尊重意愿的暴力事件。

但,过了自我保护妇权运动开端近 60 年的当下,我们依然可以看到面对性暴力的一方难以说出不、难以表达拒绝意念;另一边也可以看到,施行性暴力的一方拒绝接受、听懂对方明确表示出来的拒绝,或是,在对方拒绝时持续践踏对方划下的底线。

不只是在性领域,在其他领域中,人们难以拒绝或、不接受拒绝的情况依然常见,究竟有什么根本原因,使拒绝一事产生极端差异?


图片|Photo by Anthony Tran on Unsplash

延伸阅读:被拒绝为何难受?因为把拒绝当作“不在乎”

童年教养方式,决定了人们拒绝与被拒绝的能力

孩提时期,父母的管教决定了孩子拒绝与被拒绝的能力。当父母无力在其他领域,包括自己的亲密关系中妥善地拒绝或接受拒绝,同样也无法让孩子学习到妥善拒绝与被拒绝的。

拒绝能力为何重要?它涉及到在沟通中的觉察能力、同理能力以及尊重能力,从社会大众对沟通的普遍意愿可以知道,这几个能力是人们所缺乏的。因此,当孩子轻易地承袭了父母无法处理拒绝的模式,成年后带着这样的模式再次进入社会中,使得各式暴力、不尊重他人意愿的事件层出不穷。

如果父母在孩子乞求时让步,那么就无法教会孩子如何接受、或给出一个真正的拒绝;此外,父母常会在孩子哭泣、愤怒、耍赖后,为了快速解决孩子情绪,决定满足稍早拒绝孩子的需求,这样的父母,容易教会了孩子透过各种招数,达到自己需求的满足。

仔细想想,这样的行为像不像“当一个人面对他人拒绝性邀约时,便使出的各种死缠烂打的招数所求呢?”

同时,父母与孩子的互动,考验了父母是否有能力接受孩子的拒绝。当父母拒绝孩子请求时,是否能更有耐心地,聆听孩子的感受、想法,而不是强硬地忽略孩子的拒绝,进而强迫孩子听从。

前例教会孩子“如何使用各种死缠烂打达到自己目的”,后例教会孩子“如何强硬地忽略对方拒绝,以达到自己目的”,两者管教出来的孩子,皆是难以尊重他人意愿的。

孩子通过亲子互动的体验,来学习如何面对拒绝,因此可以说:一个拥有面对拒绝能力的父母,往往也可以管教出可以自如面对拒绝的孩子。

你可能会认为,笔者写得很理想化,照顾孩子的生活已经很难了,对待孩子还要考虑那么多,是不可能的。

然而,笔者并非“要求”每个父母都做到“自己能够面对拒绝”以及“教会孩子面对拒绝”,而是期望父母可以更有意识地了解,自己的身教会如何影响孩子的未来,并为这个社会造成什么影响。


图片|Photo by Gabrielle Henderson on Unsplash

延伸阅读:你是“难以拒绝别人”的人吗?适度拒绝,是在为你重视的事情保留能量

当我们渴望他人接受拒绝,自身也需培养接受拒绝的能力

我们都需要坚定拒绝别人的能力,而这样的能力也牵涉“接受他人说不”的能力。

这样的能力,使我们更加可以了解自己(意愿、界限、欲望)。如果我们面对不了拒绝,我们就无法活出自己的生命力。

它决定了自己是谁,是一股非常积极的力量,它强化了我们的自我认知,它防止我们被他人操纵,它清楚地告诉了其他人自己是谁、自己期望怎么被对待。

在知情同意的开放式关系介绍书籍〈道德浪女〉中有着对于拒绝的实用指南(开放式关系有更多机会遇到需要拒绝他人的状况):“他们信任你有说‘不’的能力,只要你没兴趣,你就会说不。

搞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是你自己的责任,不是除你之外任何人的责任;别人既没办法也不应该去猜你的心。所以,你得学习说不,学习轻松自在地说不。

大多数人都不善拒绝:很多男人被教导,他们应该永远对性很饥渴,所以如果有人对他有兴趣,即使他还没准备好或者不感兴趣,他也会觉得,如果拒绝了,好像就不够男人,或者自己很不应该。

自在说‘不’的秘诀在于:你拒绝时要说清楚,那是因为你自己的因素,不是因为对方的因素。所以不要说:‘跟你?你疯啦?’你可以说:‘不要,谢谢。你人满好,不过我觉得我们并没有很心意相通。’或者‘不要,谢谢。我现在并没有在找伴。’、‘不要,谢谢。通常我喜欢在做这类事之前,多认识对方一点。’

重要的原则是:你的‘谢谢’应该是真心诚意的。有人问你,即使是一个你认为没有吸引力的人,那也是一种恭维,他们值得你的感谢。如果你觉得‘太荒谬了吧!居然有人会受我吸引?’那我们会担心你自尊太低。

许多女人被教导,直接说不的话,太不女性化了。请自问:你上一次对性说不是什么时候?你是怎么说的?是礼貌、友善但是准确无误的‘不了,谢谢’吗?

还是那种‘今晚不要啦,我头痛’、‘改天吧’、‘我想想看’?我们强烈建议你,找出一个适合自己的‘不要,谢谢’。一旦你可以自在地说‘不’,说‘要’就比较简单。”

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有意识地去学习“被拒绝”。


图片|Photo by Yaoqi on Unsplash

延伸阅读:学会拒绝方法,让你不再因“不好意思”而让自己累倒

人们面对被拒绝时,往往会触碰到自己早年的创伤阴影,认为自己被否定、移情出孩提时期即将被抛弃的情绪,使强烈的恐惧感笼罩,这是面对拒绝时最困难的部分。

拒绝与被拒绝的能力是相依而成形的,我们可以温和坚定的拒绝别人,同时也更能尊重理解他人对自己的拒绝。

不论性别,学习拒绝与被拒绝,人人有责

在拒绝与被拒绝议题上,男女皆有责任。

当我们为人父母时,学习如何教导孩子面对拒绝,以及尊重孩子对自己的拒绝,是两性共同肩负的责任。有些母亲(同时也可以是父亲),溺爱儿子(也可以是女儿),当孩子长大时,便极可能成了一个听不懂他人拒绝而霸道地忽视对方底限的人。

而在社会中,也可以时常看到女性的口是心非(也可以是男性),在争执中的“你要去就去”“随便、都好”,其实是渴望对方读懂自己话语中的允许,其实是希望男性反其话而行(也可以是女性)。

或是时常可以看到不少女性喜爱“霸道总裁”系列的言情小说,渴望男性威权地去保护、呵护自己。这些行为,也都一再地误导青少年对于面对拒绝的态度,一再传递出“拒绝不表示真的拒绝”、“允许不表示真的允许”。

在各种文本、实际暴力案件中,男性施暴者只是“不懂拒绝”的其中一类型而已,需要学习面对拒绝的并非只有单一类型男性,所有人都有责任深思,共同承担这个社会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