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面对八卦新闻的态度,决定你是一个怎么样的大人。

每一争议事件发生之后,人们心有愤怒,涌入当事人的社群加以批判。但平心而论,这些愤怒从何而来,人们又为何认为自己拥有为他人定罪的权力?

日前,因参加歌唱节目《声林之王》以及体育综艺节目《全明星运动会》窜红的 22 岁女星采子(本名 谢采纹),爆出与同节目男艺人何孟远之间的暧昧讯息,由于两人分别有稳定交往对象,因此事件马上引来大批网友及媒体关注。

第一时间,采子与何孟远极力否认彼此关系,并同时在 4 月 15 日于个人 Instagram 发出道歉声明;同日,何孟远女友豆豆(本名何紫妍)于个人社群发文推翻两人说法,表示两人确实“劈腿”,使得剧情急转直下。

4 月 16 日,采子经纪公司“原音兄弟”发出道歉声明,并说明将结束与采子的合约,同日,采子与何孟远二次道歉,承认彼此之间有“暧昧像情侣间的行为”。

声明文下方,超过 7,000 则的留言,不乏“比起歌手,演员或妓女更适合妳”、“恶心”、“臭绿茶”、“劈腿女”、“人渣”等言论攻击。

只见采子于直播中眼神涣散,不断地向粉丝及大众道歉,她用略微颤抖、语带哽咽的嗓音说道:“很对不起我伤害到的人、伤害过的人,对不起、对不起⋯⋯”

直播里的她,深深地鞠躬又鞠躬,脸上挟着泪珠,对着空气里的“众人”致歉,最后留下一句:“要向所有支持我的采虹(采子粉丝昵称)们道别,再见,谢谢你们,我对自己所有的行为感到非常抱歉,我错了。”

不论艺人们在情感私德上是否真的存在问题,有时关系如何处理,对错与否、伤与不伤,都还是得回到个人。撇开“道德争议”不谈,在此事件中,我们不得不去注意的,是受舆论抨击者的告别,是否代表着某种警讯?

网路公审,究竟是正义还是霸凌?

正义感是一种很重要的观念,然而有些人却习惯发挥过剩的正义感。—— 心理学作家 榎本博明

当采子哭着与粉丝、家人告别的影片一出,贴文底下立刻出现了几则值得关注的留言,有人说:“就事论事的话,确实错了。这世代人人皆有言论自由没错,但有多少是与事件无关的人身攻击呢?多少人是跟风看戏觉得有趣?⋯⋯深怕妳因为某些过激的留言想不开。”

确实,群众貌似有趋光性,总爱往热点钻去,站在道德制高点,针对当事人落井下石,猛烈批判。

针对网路公审的群众心理,日本心理学作家榎本博明在《暴走社会》一书中就提到,人身攻击多半源于对自身情绪处理不当后的“过度反应”。

他提到,“反应过度不会来自冷静的认知反应,而是从冲动的情绪反应中诞生。一个反应过度的社会,不但容易煽动多数人产生情绪反应,同时也会放任大众的情绪产生连锁效应。”

台湾社会里的“过度反应”现象,从过往九把刀、阿基师、阿翔等八卦新闻流出后的状态便可窥知一二,但凡遇到公众人物感情丑闻浮上台面,群众彷佛在百无聊赖的生活之中,抓取到一丝机会展演正义的剧本,于是媒体报导加上网路公审,创造出一次又一次的“过度反应”。

这些以道德与正义为名的“反应”,时常以肉搜、文字辱骂、教训当事人等方式形成网路霸凌。

英国记者强.朗森在《乡民公审》一书里,引用网路公审害者的经验,论证网路公审的强劲杀伤力,他(被害者)说:“你以为他们(乡民)要的是道歉,但那是假象。他们要的是我被毁掉、要的是我死,但他们绝对不会这么说⋯⋯”

社会的集体压抑,会使负能量于匿名世界里爆发。尤其当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面临成就感低落、强烈的权力欲望无法伸张的状况,更容易在网路上产生一定程度的“攻击性”,久而久之,更缩小了社会多元、理性对话的空间。

网路公审的后果,你将无法承担

采子事件延烧至今超过一周,媒体依然大肆地追踪报导,乡民们的群情激愤尚未平息,然而有些声音,确让我们不得不正视公审可能造成的后果。

在采子道歉与告别影片下,一位自称采子学妹的留言累积了 1,600 个赞,及将近 40 则的留言讨论,她说:“知道妳犯错也很惊讶、惋惜⋯⋯但有些人的留言已经不是就事论事了,希望你能好好分辨哪些话语该放在心里记牢、哪些则不需要理会,希望你不要因为这件事情放弃自己的生命。”

网路公审可能逞一时之快,但往往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

以蝉联 OECD 国家(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经济合作暨发展组织)自杀率第一名的南韩为例。2019 年,25 岁的知名女星雪莉于自家轻生,引起南韩政府对网路霸凌的重视。

自退出女团生活后,直言不讳、身体力行拿回女性身体自主权的雪莉,成为网路霸凌的焦点,她可以说是在南韩演艺圈中,遭受最严重网路霸凌的艺人之一。

有人说,“是整个社会一起杀死了雪莉”,回头看她 Instagram 里的贴文,几乎篇篇都能看见“关种”(관종,用各种方法博取关注的人)、“神经病”、“婊子”等性侮辱和人身攻击,致使她长年受重度忧郁症所苦,最终,决定以极端的方式离开这个世界。

雪莉逝世当年,南韩的平均自杀人数比 OECD 国家平均数字高于两倍之多,为防止第二个、第三个、第 n 个雪莉出现,以雪莉之名命名的反网路霸凌法——“崔真理法”快速催生,南韩政府目标严惩从众的网路攻击,及以人身攻击为目的的言语霸凌。

从韩国社会问题回望台湾,虽然在采子与何孟远事件中,我们仍能不时地在长长的留言串里,看见理性而给予他人善意的留言,但总体而言,公审药火仍然浓烈。相信任何人,无论你我,都难以承受连续数日、数周,冲着自己而来的道德批评。

站在理性与同理的角度,我们是否能收起愤怒,看见情绪背后的本质,是完善社会沟通机制最重要的事。

情绪背后,是我们都痛恨背叛吗?是他人的事件引发自身的过往情节吗?是愤怒情绪的转嫁吗?还是单纯地享受攻击的快感?在行为背后看见自身的动机,才有助于我们消化情绪,也才对于社会的理性沟通、人们身心健康的发展,有正面的意义。

延伸阅读:“一定要在人死后,才理解言语的重量吗”木村花离开后,日本艺人群起控诉酸民与网路霸凌

对话目的在于厘清情绪、达成共识,而不是传递愤怒

有很多人会问,公众人物本就该受到放大检视,他们明显有错,难道我不能表达自己的看法吗?

基本上,只要双方合意的感情争议,纵有背叛,外人都没有评断和置喙的空间。可受公评之事,唯有透过权势胁迫他人、侵犯他人自由,或是违反他人意愿、未取得积极同意的强行性侵等,这些,才是可受公评之事。

当你以正义的名义,透过充满恶意的言论评断他人,这并非理所当然的正义,而是成为网路公审加害者的一员,透过言语的攻击,去迫害一个其实与你素不相似的他人,构成“网路霸凌”的事实。

南韩“崔真理法”在请愿阶段有两个重要的诉求,一是“将南韩国内大型社群的留言机制改为‘实名制’,不能因为匿名让社会变得没有责任心”;二是“若有媒体报导缺乏责任感的内容时,请对他们下停止记者资格等处分”,虽然最终,实名制的诉求因为包含个资问题而未能进入立法阶段,但却能引导我们正视,“匿名”背后的种种问题。

当你收起自己的名字,透过网路谩骂来彰显自己的权力,那其实并非自由的范畴,涉及人身攻击与毁谤的言论,那是暴力、那是犯罪、那可能是谋杀。那样的你,只是不断地让人知道,你还没能学会面对自己生命中的挫折、排解情绪,于是只能转嫁他人。

延伸阅读:泰勒丝获颁女性成就奖!回应酸民:你们会批评,是因女人的成就让你们感到不舒服

因此,当你因为某个网路事件中感到愤怒,萌生攻击的冲动,那可能是该情节诱发了你生命历程中的创伤经验,或者触犯你个人价值观里的道德底线,此时,强烈建议你能暂时放下评论之手,去思考“为什么我那么生气”?

你可以透过“4 Why, 1 What”方法厘清自己的情绪。


图片|女人迷 能量工作坊

延伸阅读:写在雪莉死亡后:该反省的不只是酸民,还有厌女文化

首先,询问自己“为什么我会对采子事件感到愤怒?”背后的因素可能是什么,可能是因为“我曾经那么信任、喜欢她,有种被欺骗的感觉”。

再来,询问自己“为什么被欺骗的感觉,会让你觉得那么生气?”你可能会得出“因为过往我也有被背叛的经验,看到她做出这样的事,让我想起过往那段不堪的记忆。”

最终,你深入厘清“为什么你到现在,仍然对‘背叛’耿耿于怀?”而你会发现“其实我没有办法承受所爱的人,与我想像中的不一样,会让我感觉自己的爱很廉价,或是我根本不会爱人、不值得被爱。”

经过四个 Why,厘清本质之后,你可以回过头来思考“what to do?(我可以怎么做)”透过把未知转换为已知,你便能清楚地知道,自己可以采取什么样合理且有助于事情正向发展的行动。 

层层解剖,你或许会发现,情绪来自于你对他人以及世界的期盼,每一个情绪背后,都有它自己的生命与历程,当事情超出预期、无法控制,你会因此感到焦虑不安、感到信任的堡垒被瓦解、被侵犯,进而用攻击的行为,保护你深信的价值。

一旦你意识到这一点,你其实就是一个更成熟的人,你知道你真正能掌握的、是你自己,他人的好坏对错,是主观的带入,是情绪的转译,你真正该期待的,是你自己,而真正能不让自己失望的,也只有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