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样又怎样?《粉红色影子的男孩》用温暖的笔画,勾勒出“每个不一样都值得被珍视”。期望破除性别刻板印象,透过更细腻的理解与感受来付诸行动。

文|李淑菁 政大幼儿教育研究所所长

一个澳洲男孩因带冰雪奇缘中艾莎(Elsa)玩偶到幼儿园而被取笑,心疼自己孩子的处境,作者史考特・史都华(Scott Stuart)连夜构思这本书。

无独有偶,在台湾,2020 年 4 月 13 日中央流行疫情指挥中心记者会上,全员戴上粉红色口罩,希望可以减少小男孩对戴粉红色口罩的抗拒,并呼吁全民打破性别刻板印象。

破除性别刻板印象,说来容易,但真正的实践,却需透过更细腻的理解与感受来付诸行动。

在自我理解的过程中,接纳自己的感受与情绪

家庭是孩子社会化的第一个场域,对于个人的性别角色与性别认同有很大的影响。当书中的孩子发现家族里每个男生的影子都是蓝色,自己却是不一样的粉红色时,心中充满了担忧,“我觉得自己好像做错了什么事一样”;但穿上裙子的他,内心却又雀跃澎拜,感觉那就是他的颜色!


图片|上谊文化 出版

兴奋又带着不安的纠结情绪,来自于他知道自己有着“不一样”的影子颜色,但又不确定别人会如何看待。当穿着裙子进到教室的他,似乎感受到同学们“不说话”时伴随的狐疑眼神,立刻冲出教室,又气又哭的跑回家,誓言永远不再穿裙子。


图片|上谊文化 出版

父亲知道男孩的裙装打扮可能会让孩子受伤,这时父亲也穿着裙子出现了。接着他拿出一叠照片,里面有喜爱时尚、舞蹈跟艺术的男性、有对汽车着迷的女性等,告诉孩子“你的影子就是你自己,粉红色又怎样?”小男孩整个人跳起来,等不及要出门了。


图片|上谊文化 出版

这个故事带我们一步步进入小男孩的内心,从发现自己与其他人不一样时的害怕、兴奋,到遭人异样眼光时的生气、哭泣,最后学会好好爱惜这个特别的自己。

不同于表面上“破除颜色刻板印象”的口号式宣称,作者想呈现一个“发现”与“行动”的过程,这是目前性别教育少被谈论的面向。透过这样的过程,孩子更能够逐步接纳自己的感受和情绪。

自我概念的形成不只是个人的事

不同于一般绘本以孩子为主要读者,这是一位父亲特别献给大人看的绘本,它的读者可能是家长、师长,或者其他人。

除了家中的“重要他人”,其他人同样承载社会中的主流价值。对孩子来说,与他人的互动、别人对自己的看法都会影响到孩子的自我价值。

自我概念的形成,一大部分是经由与他人的互动,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而形成。外界的理解与认可,可以让孩子成长过程的自我概念形成更为一致,不至于为了迎合家庭、学校与社会所认为的“正常”或“标准”,而产生紧张关系与断裂。

在家庭治疗大师维琴尼亚・萨提尔(Virginia Satir)的眼里,“家庭”不是静止的名词,而是个动词,更是现在进行式。在家庭关系旅程中,家庭中每位成员,不管是大人或小孩,也需要持续学习。

当家庭成为一个学习型、滋润型家庭,成员之间能够去权力(de-power)的开放、坦诚的沟通,彼此并给予学习的时间与支持,这样的孩子才能够自我认可,具备高的自我价Event:106, Campaign:238,值,走出自己的一条路。

养育一个孩子需要一整个村子的力量(It takes a village to raise a child),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除了家庭,也被学校、被社会环绕,只有家长的肯定和认同是不够的,需要整个学校、整个社会一起营造一个性别友善的环境,让每一个“不一样”都能够被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