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人的内心若处于不安的状态,将难以好好行动。因此,我们需要的是,可以自己产生安全感的能力。

麴町国中也藉助 DAncing Einstein 的代表——脑科学家靑砥瑞人先生的力量,将脑科学的观点导入教育中,准备研究适合孩子学习的环境和方法。

略述我在这方面所学到的事情:“人的‘内心处在安全的状态’时,因为脑内掌管思考、注意力、情感控制的部分,其机能运作良好,所以能提高身体照着大脑思考行动的准确率。相反地,‘内心处在不安全的状态’时,身体便难以照着大脑思考行动。换言之,就是无法顺利控制自己。”

举例来说,若是因为发展障碍导致内心静不下来,进而在因此遭到斥责的孩子,内心便难以维持在安全的状态,以致无法控制自己。所以越是责备这样的孩子,越容易使孩子陷入恶性循环。

不过希望大家不要误会,我这么说,并不是要“父母帮孩子准备一个全然安全的环境”。

无论父母有多注意孩子内心的安全感,只要出了社会,任何人都会遇到挫折。所以对一个人来说,拥有自己克服困难的能力是必要的。

因此,重要的是,人要有可以自己产生内心安全感的大脑能力。

关键就在于“后设认知能力”。简单来说,就是一种可以从全面、客观的角度观察自己的能力,或说是找出自己的行为或思考模式的能力。

拥有掌握内心状态的能力后,就可以预测自己的情感动向,如果有能力将预想的内容组织成语言,便能够管理自己的情绪。

举例来说,假设有一个人,他只要待在人潮聚集的场所就会感到孤单、烦躁,当他得知现在正要去人很多的地方时,心跳就会不自觉地加速,内心感到不安全。


图片|Photo by Soragrit Wongsa on Unsplash

这时,无法从客观角度观察自己的人,不会知道自己为什么有这种情绪,所以没办法应付这种状况。

或许这个人曾经在人潮聚集的地方有过不好的回忆,只要处于这种环境,就会下意识觉得自己被轻视,或是被忽略,无法表达自己的意见等。

人类经常会受到“潜意识”的影响。像是在某种场合容易有某种想法、对某些议题容易朝着特定方向思考等。

所以“潜意识”在一定程度,决定了人的情感和行为模式。

另一方面,可以客观看待自己的人,会在掌握自身状态后,将内心的情绪组织成语言,例如:“从过去的经验来看,我不太喜欢人多的地方。”并且可以推测之后的状况,像是“去那种地方我可能会紧张”“感觉心情会变得很糟”。

如果能预想到这个程度,就可以试着思考“要做好什么样的准备,才能让自己觉得安心?”透过这种方式想出来的办法,若有一、两种能够成功克服问题,那就可以列为自己的解决对策。

反覆思考、尝试克服并将之例行化后,就一定能面对各种负面状态,并创造出让自己感到安全的方法。

我想应该有很多人认为,勇于不断挑战的必要条件是“毅力”和“努力”,其实不然。

从客观的角度,正视自己的负面情绪和行为模式,并将之组织成语言。不断地思考在那个当下应该要做些什么,才能将行为模式转变得更积极,并将之例行化。

比起“毅力”和“努力”等精神论,将消极的潜意识转换成积极的潜意识,更有助于解决问题。

为了让孩子在遇到任何困境时都能勇敢面对,要培养他们客观审视自己,以及能够创造出让内心有安全感的能力。

结语:能够客观审视自己的孩子,便能坚强地活着。